旅行,似乎总有不去不行的景点、不玩不行的活动,比如到柬埔寨一定要去吴哥窟,一定要骑大象。骑乘在大象身上笑得灿烂的我们,没有想过野生动物经历过怎样惨痛的驯服才能成为我们的游乐道具,成为我们旅游照片中温和安顺、不可或缺的背景。从一个大象的过劳死,我们可以反思的是,我们的快乐会对其他生物、甚至对地球造成多大的负担?换个角度看待旅行,我们都能做一个更温柔的旅人。

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是热门的观光景点,每年为柬埔寨带来近 20 亿的观光收入,吴哥窟所在的暹粒市,甚至还入选美国权威旅游杂志《Travel+Leisure》全球最佳旅游城市第三名。

这个东南亚最贫穷之一的国家,因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得以在贫瘠土地上残喘,也让世界记得它的存在。

推荐阅读:什么是正义?从柬埔寨反思公民的意义

2014 年有近 235 万的观光客到访吴哥窟,除了遥想高棉古文明的历史外,许多观光客喜欢乘坐大象,在高达 3 公尺的象背上,悠悠晃晃地漫步吴哥古城,仿若自己是古代的皇宫贵族。


(图片来源:Pinterest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带着志工团前往柬埔寨服务,在服务结束后前往吴哥窟参访。每每团员们看见大象,都会惊呼他们也要搭乘,我们总会温柔提醒,这些大象这么受控地工作,背后其实代表着一连串残酷的驯化与压榨,我们一时的新奇体验,可能是对他们生命的无情残害。

同场加映:国际志工教我的生命哲学:每段关系,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自己

每次看见他们蹒跚的身影,在柬埔寨约 40 度的高温下,绕着古城来回转着,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情感投射,我总觉得他们的眼里有种深沈的哀伤,是一种“大象心里苦,但是大象不说,也无法说。”之感

母象在观光客面前暴毙,压垮观光业的残酷真相

就在今年 4 月 22 日,一头约 40 岁的母象珊帛,在载完游客后返回围栏的路上,突然暴毙倒下,直接在观光客的面前死去。大象公司表示,珊帛在倒下前已连续在高温下工作 45 分钟,载着游客走了 2.1 公里。

这绝对不仅仅是一天造成的,珊帛在 2001 年进入载客团队后,每天都在高温 40 度下工作,常常处在过劳与饥饿的状态中。

这天也许跟日常一样,是它开始载客后的第五千多个日子,拖着沈重的脚步,却慢慢步入死亡的终点,“兽医说它的死因是高温造成的压力、高血压、休克,还有心脏病。”它猝死时眼睛还是睁开的,死不瞑目地痛苦死去。


(图片来源:YEM SENOK脸书

人们才惊吓地看见观光业驯象的真实黑暗,但在珊帛之前,也许早有千万只动物,因为世人的观光需求牺牲性命,只是这次在人们面前眼睁睁地倒下,隐藏起来的残酷终被压垮了。

推荐阅读:为大象远走他乡,在尚比亚为动物奋斗的英国女孩:Rachael Murton

地球图辑队揭开了残酷的真相:“看似温顺的大象,其实都有天然的兽性,为了驯服它们,势必施行“震撼教育”,小象从小就必须与母象分开,被关在小小的木条箱中,不给水和食物,也不让它们休息,之后象夫会把它们放出来栓好,用带刺的长鞭抽打它们,种种作法都是为了摧毁他们的心志,让它们变得顺从。”

待大象因为恐惧而变得温驯后,象夫就会时时拿着“象棒”控制大象,这种尖锐的金属武器,就像小时候其他驯化的工具一样,无时无刻提醒着大象“我在严密控制着你!”逼迫它们就范。

近年来其实有许多大象“兽性大发”,在载客的过程中向象夫或旅客反扑的事件,关键评论网报导, 2014 年 6 月,泰国一名象夫遭大象从背上甩下死亡,同年 11 月,象夫在导览途中遭大象踩死, 2015 年 8 月又再度发生大象攻击象夫一事;今年 2 月,英国观光客与女儿则遭发疯大象重摔落地。

事发后人们开始呼吁终止骑大象活动, Change.org 网站也发起连署活动,要求吴哥窟主管机关仙女组织(APASARA Authority)撤销骑象业的营运,目前已有超过 10 万来自各国的连署。

当旅行变成一种产业,你我都可能是共犯

当观光客看见象夫拿着铁钩控制大象时,往往会觉得残忍而指责他们。但其实象夫只是庞大动物观光结构中的一环,更多促使这些残忍行为的,是我们这些观光客。

美国记者伊莉莎白贝克在专书《旅行的异义》中指出,旅行业已从个人嗜好,变成一种庞大的产业,目前规模已仅次于石油与金融,是产值高达 6.5 兆美金的世界第三大产业。相关从业人数更高达全球总人口十二分之一。

每年超过十亿人次进行海外旅游,庞大的规模对于全球的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交流等,已造成巨大的影响。

吴哥窟周围旅馆因超抽地下水,地层日渐下陷,古迹面临崩塌危机;水都威尼斯,每年有两千万观光客涌入,沦为拥挤却空洞的主题乐园;杜拜高楼金碧辉煌,筑起高楼的南亚奴工,却在异乡过着悲惨生活。

以为只是出国度假,享受小确幸的我们,从来不想有意造成那些伤害。如果能意识到我们的行为背后,那些看不到的巨大影响,就能够试着思考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旅行方式。

(图片来源:Pinterest

更温柔的旅行方式,实践责任旅游的三种方法

学者 Hetzer 在 1965 年,因为意识到瑞士旅游业对阿尔卑斯山区的破坏及影响后,提出“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的观念,指出旅游业的所有参与者,包含观光客、业者、当地社区居民,都应该在追求利润时,最小化旅游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最大化对当地的受益。

让自己不只是一个过路的观光客,成为一位更有爱的旅人,实践温柔的责任旅行,有几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用消费,做出你的价值选择:钱,是观光业中最直接的投票,你的消费选择,可以展现你支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环境友善饭店、弱势庇护餐厅、社会企业产品、公平贸易商店、动物保育组织、社区发展旅行等,都是你在旅游中可以做出的消费选择。

安排行程前上网查查,当地有没有一起实践责任旅游的业者,用你的消费支持他们的行动,为美好的价值投票!

(图片来源:Pinterest

二、用环保,好好地疼惜这地方:回想看看,你是不是有时为了行李简便与个人方便,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如:牙刷、刮胡刀、免洗内裤、免洗袜等。又或着才睡了一天,就要求饭店天天更换床单与被套(在家里却半年才换一次),看似便利的行为,但却造成了大量浪费,清洗被单造成的污水排放,以及那些使用一次就被扔入垃圾山的塑胶物品。

即使饭店有免费提供,但多花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多腾出一点点的空间携带生活用品,就可以减少这些非必要的浪费,守护这个环境。也别忘了带上环保餐具、环保吸管及水壶,享用异国美食的同时更疼爱地球。

三、用交流,给予文化冲突新诠释:除了看得见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外,旅行最常见的其实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常常有朋友到了东南亚旅游,看见当地环境的肮脏与混乱,不自觉地露出嫌恶的表情,却可能影响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或是对外国人的排斥。

面对文化冲突,在内心猛然震荡过后,可以多去想一想背后的文化脉络与环境条件,或与当地人多多交流,了解每件事情表现背后都有它的成因,也许你将发现那些原本格格不入的异文化,多了许多不一样的诠释空间!

在选择与行动前,多一点的资料收集,与多一点的思考,我们都可以是更温柔的旅人,用一点点的改变,跨出让生命美好,也让世界改变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