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家人中间的你,每次有争吵就被迫要当传声筒吗?这些不必要的责任使你为难,更会因此感到痛苦、焦虑。不妨跟着心理师 3 个步骤,立下责任界线,找回平静的生活!

文|胡绮佑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烦死了,每次都叫我去传话,他们怎么都不自己讲!”小如(化名)气冲冲地说。由于父母亲长年感情不睦,看似当沟通的桥梁她,实际上却一直承接着双方之间激昂的情绪,以及不愿面对彼此感情问题的责任。

我试着询问小如,是否曾对父母亲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她哽咽地说:“我有讲啊!我说我不喜欢这样,但我得到的回应是一连串的指责,他们说我只顾自己、说我很自私⋯⋯。”随后,小如委屈地问我:“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就只能接受这样的情况?”


图片|Photo by Jochen van Wylick on Unsplash

你也是家人之间的“传声筒”吗?

当妈妈无法跟爸爸沟通时,便对你说:“你爸比较会听你的话,你去帮我提醒他。”或爸爸和哥哥总是容易吵架,于是拜托你:“你哥就是对我很冲,我关心他都不会回我,你去帮我问他最近工作还好吗?”

同场加映:给你的争执指南:知道要用沟通取代吵架,但这件事真的很难

当关系中的两个人历经冲突与焦虑时,可能刻意或无意识的拉进了“第三人”,试图去解决彼此间的问题。

最令人心力交瘁的是,当第三人想跳脱出这样的“三角关系”,便会被贴上不孝顺、不顾家、爱计较,自私自利等标签,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被罪恶感给吞没了,只好再回到原本的位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被迫当传声筒,你可以这么做

在华人家庭文化里,经常难以看到对“个体性”的尊重,总有许多道德标准束缚了人们的感受及意愿,彼此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忍耐压抑的人,便背负着过多且不必要的责任,为此纠结不已。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试着这么做。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感受

问问自己,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你的感受是什么?烦躁、愤怒、委屈、埋怨,或其他的心情?

先允许自己可以有这些复杂的情绪,因为你正被勉强、被迫做没有意愿的事,但你也不希望自己的拒绝,伤害到期待你作为的另一方。这些复杂的情绪确实让你相当难受,所以你的任何的感受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纳的。

同场加映:想沟通却总是卡关!任何关系都适用:把话说清楚的三个步骤


图片|Photo by Dim Hou on Unsplash

二、同理对方的期待,明确表达自己的限制

一直以来,你愿意担任“传声筒”的角色,想必是因为家人对你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所以你忍耐着自己的不悦,心想“还是帮一下忙好了”。你也许认为,拜托你的家人有为难与苦衷,因此你也告诉自己:“毕竟都是家人,我不要那么爱计较。”

但同样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你早已看不见忍受的尽头,那份以和为贵的美德,到底是好,还是坏?

同场加映: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我不改变你们,也请你们尊重我的想法

试着练习展开对话吧!

我们可以温和而坚定地说:“妈妈,我知道妳对爸爸有很多的气愤与厌恶,我也明白,若我能帮妳传话会让妳松一口气。但我想跟妳说,其实夹在你们中间的我,觉得压力好大、好累。我可以陪妳讨论怎么跟爸爸沟通,但你们夫妻之间的问题,终究还是要两个人去面对和处理,我不会再传话了。”

也许你会担心,表达之后受到了责难,那么你可以照着下个步骤做。


图片|Photo by TienDat Nguyen on Unsplash

三、卸除不合理的指控,立下界限

不少人有这样的经验:“我说了我的感受,反而被他骂自私!”、“我试着拒绝了,可是他却说我不孝!”

正是这些话语,让你却步了,只要你多一点“为自己”的想法出现,迎接而来的,是披着道德标准的严厉指控,这使你开始动摇、怀疑起自己。

“拒绝他真的好吗?”、“我是不是太不应该了?”源源不绝的歉疚及罪恶感,让你放弃坚持了。

同场加映:心理师看刘若英《家家》:离家不一定无情,而是藉“出走”找回对原生家庭的爱

我想先说,辛苦你了!我明白你内心的纠结,先为自己做几个深呼吸吧!慢慢地静下心来思考,那些责备你的话语,是合理的吗?

我们永远只能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所感负责,没有义务要去满足谁。设立有弹性的界限,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关键,这么做并非要你去推开谁,而是“我做我能做、有意愿做的,其他就非我能承担”。

越是亲近、在意的关系,越容易让我们奋不顾身,然而,这般全然投入后,却使得自己伤痕累累。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的感受、厘清自己的想法,辨识自己的责任范围,你将不再是传声筒,更不是他人为了逃避问题所操控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