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媒体是什么?24岁出走国际,带着台湾故事前进世界的独立记者—廖芸婕,她的故事,你不能错过。

国中一年级的廖芸婕,因为一场9月21日全台大地震,萌生了记者梦;6年后,带着对战地记者的憧憬考进政大新闻,4年后顺利进入苹果日报担任记者的她,却在24岁那一年毅然决定放下一切...

现在回想起在主流媒体的工作,她说道,“到最后,我的确可以很快地产制出内容,但变得很像制稿机,我可能少了点感情、失去些创意,就是做不出深度再往下扎的东西。”

延伸阅读:NCC 护航中天新闻的背后省思:我们该期待什么样的媒体

廖芸婕认为,台湾的媒体重复性的新闻太多了,一直重复的在每一份报纸、每一个电视台播放,“但如果把这些人力拿来好好钻研其他专题的话,其实台湾的新闻可以很好看!但是当我们用了过多的人力投注在重复的内容时,每个报纸都要很多张、每个杂志都要很多页,电视台也要播24小时的时候,那就会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机器人...”

但现实却是,最后这些工作量大到不行的新闻工作者,做的都是一样的东西,社会大众读的也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当产制内容的人变机器人,接收资讯的人也将逐渐习惯不去思考。

“并不是讨厌在苹果日报的工作,而是我想要的更多了”

廖芸婕提到,其实苹果日报是相对给记者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其他报没有做过的东西它会愿意去试,主管都很愿意给机会,而苹果也不害怕任何政党或是财团打压,所以每则新闻只要记者有证据、敢写,就算对方要告记者,报社也会站出来会帮记者打官司。

“还记得那时候因为政府要打房,我们在写奢侈税的议题,但因为奢侈税背后其实有太多的漏洞,其它报社记者因为新闻部跟业务部是没有分开的,当他们写打房新闻的时候,都会接收到建商的压力说要抽广告,就会不敢写;但因为在苹果日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所以即便业务部不断打电话来拜托新闻部不要再写了,主管还是跟我们说‘没关系,你们写就对了!’”

推荐阅读:人人是媒体!选择你写下的字比相信报导还重要

“但也可惜,为了能不畏任何财团、政党、强权的施压,苹果最终还是会有获利的考量,为了要继续有很多的广告量、很多的读者,造成苹果的新闻变得很腥膻色,我相信很多新闻人都因此不齿,但吊诡的是,在他们尝试台湾市场的极限后,台湾的读者确实很接受腥膻色这一套,而销量也一直都很好。苹果进入台湾不久,各报也从批评转而开始仿效、恶性竞争。”

“这是 dilemma,走过那么多言论不自由的国家,我很重视新闻媒体的独立性。但无奈的是,在台湾,最能显得不畏各方势力的媒体,难道只能靠这么恶性竞争的方式自我支撑、茁壮吗?”

不过她说,虽然苹果日报的记者有空间做自己想要的专题,但高层同样也会考量报导有没有商业性,当然,消费性的新闻也就会一直都没有少过。

而那时候工作满两年、即将进入25岁的廖芸婕刚好到了一个阶段,“我已经可以写每个礼拜的封面专题,很多题材也都可以自己发展去做,基本上再往上就是当小主管,但我突然发现不确定那是不是自己要的?因为我很爱写作、很喜欢采访,也还没有打算当一个离事件现场比较远的角色。”

延伸阅读:为什么做热爱的工作还是不快乐?在工作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

当时正负责都市更新专题的她,虽然主管给的空间不小,但她还是觉得不够,还是想要写很多,但却只能花了两三周的时间去探讨。

她回想起,“有一次到永和那边的大陈义胞社区,有一片水岸还有很老很老的房子,可以想像未来全部都市更新后就是水岸高楼、豪宅,所以我就跟摄影大哥到附近一个顶楼去拍那一大片老房子屋顶的鸟瞰图,站在制高点的我突然想到,国中时的自己不是还傻傻地做着战地记者梦,现在的我却在做这样的新闻?”

“其实也不是说很讨厌现在做的工作,但就是突然觉得人生还有什么事没有做的感觉,眼前的这一切好像都不再能满足我了,再加上自己一直很想在25岁前出去走一走,当个背包客,所以就决定放下现有的一切。”

推荐阅读:背包客一定有同感!22个旅行途中想做的事


扎营衣索匹亚欧莫河畔隔日醒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还睡眼惺忪,卡罗部落族人就打趣要在我脸上涂点图腾。Photo Credit: 林龙吟

一年后,流浪回来的廖芸婕除了出了一本书,也发现的走一趟回来之后的自己,似乎已经回不去了。

“没办法接受自己一年只能有7天或是十几天休假、只能有这么少的时间沈淀自己,而且又无法用足够长的时间好好的去经营足够深度的专题,也因为很清楚回去后的工作量有多大,所以为了拥有多一点点在“制稿”之外 input、output 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想着,是不是能用自己的力量试试看,花一年好好经营一则专题。”

同时,也因为在国外流浪的这段时间,让她发现到当地很多的议题跟台湾正在发生的事件非常像,但一方面,在言论不自由的国家里,当地与国际记者多遭逮捕、虐刑,无法为重视的议题发声,她希望自己能为这些重视的议题做些什么。

推荐阅读:人人是媒体的时代,你的媒体原则是什么?

可能这些议题在台湾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台湾还有能力选择,国外是已经走到别无选择,或已经发生后果了;另一方面有些可能是大家也不见得有时间或机会亲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决定开始做可以把国内外事件或是议题串联在一起的专题报导。

国际议题其实更值得台湾人关心、在乎,因为那都是台湾的前车之鉴

就像她去年衣索比亚水力发电厂和今年即将曝光的白俄罗斯核电厂专题的主题都是“家园”,但其中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人,立场都是希望自己的家乡可以更好,不管他们做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总是产生各种宿命似的分裂,从中可以发现缺乏什么样的桥梁或是各自的盲点。

“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精准的去传达各个面向,我希望像这样的报导做出来并不是读者给一个答案 YES or NO,而是大家从 YES 中去发掘原因,从 NO 里面去发现问题,最后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希望自己是扮演丢问题的人,而不是给答案的人。”

今年即将要曝光的白俄罗斯的专题也是,她发现这件事牵涉了非常多面向,包含车诺比的幸存者、白俄罗斯现在又要盖一个新的核电厂......等,而当年没有因为辐射而身亡的幸存者,虽然当时被迫迁村而离开家园,但现在年纪大了之后仍旧千方百计想回到那个充满辐射的灾区,只因为那是他们的家。

“回去之后的他们依然觉得辐射很恐怖,而且辐射还带走他们非常多的亲人,但就是想要回来自己的家园,这也不代表他们认为政府当年隐瞒事实、盖核电厂是正确的;同样的在灾区里又会有另一群人,他们居然认为辐射不恐怖,也无所谓了,要盖新的核电厂也没差,但当你真的跟他们去聊会发现,其实无所谓的背后是觉得别无选择,觉得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就够了。”

推荐阅读:核辐射如何对人体造成伤害?

聊到自己即将上线的专题报导,廖芸婕眼睛闪闪发亮的说道,“那是一个又一个保证动人的真人实事,而这些‘家园故事’都可以反映出台湾很多议题,不管是支持核电、推动非核家园......等。而那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对我来说‘家’有很多的意涵,有可能是爸妈像亲人一样的家,也可能是国家、民族的概念,或是单纯只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


与车诺比核灾幸存者合照。塔缇安娜的父母被核灾拆散,年长后,她搬回父母在灾区的老家,种植蔬果自给自足,度过晚年。Photo Credit: 林龙吟

很多朋友问她,“为什么主要都做国际报导或是写国际专栏?”她坦承,其实一切都是为了让台湾的人可以看见这些议题。那些言论不自由的国家,人民为了发声必须身陷囹圄;回头看台湾,人们还能不珍惜彼此思索、冲击的机会吗?

延伸阅读:【纪录片】看见台湾:不是鬼岛是值得守护的宝岛

“我并非不想写台湾的东西,如果可以,我愿花长年时间好好记录台湾。现实是,台湾每一瞬、当下的议题已很多新闻人在努力,较缺乏长期的追踪;反观国际,许多事件其实都可以是台湾的前车之鉴,让我忍不住对照台湾,也希望能长期追踪。”

“如果只将台湾当下的事件写成报导,效益可能没那么大,但若把国际上已产生结果的事件拿来与台湾议题扣合,却可以让世界都看到台湾,像是衣索比亚的专题让我被世界河流组织注意到,因此受邀去北京演讲,透过这些机会慢慢地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台湾人就会反过来相信这些当下还不够被关注的本土议题是有价值的,也才会有机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家园。”

推荐阅读:在伦敦与台湾对话:改变的责任就在我们身上

“其实无论要让台湾人看见世界、或让世界看见台湾人,写报导的市场绝对都不能只放在台湾,但我的‘根性’很强烈!”廖芸婕笑着说,她就是很在乎台湾人一定要想到她在写台湾,所以她写的时候同时也会埋很多元素进去,不管是她一年经营一则的上万字专题报导,或在天下独立评论、 UDN 鸣人堂还是关键评论网的专栏都是一样,“即便我写的是国际议题,但其实我都是在影射台湾;要知道很多看似距离、时间遥远的事,其实没有那么遥远。”

至于,当独立记者能养活自己吗?廖芸婕爽朗的笑道,“只要把自己的现实、物质欲望降到最低,其实人要生存是非常非常容易的,而且,这些梦想让我很快乐。”

延伸阅读:100个物品计画:放下,让你拥有更多

“很多看似遥远的事,其实没有那么遥远。”

提到廖芸婕的大人物方程式Ace = 梦想 x 真实²,她说道,“我是在写报导的,所以真实是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我需要‘真相’,不管是对于报导的事情本身,与各个面向的真相都要交代,同时我也必须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人去看同样一件事情。”

她觉得很多人会觉得独立记者在写议题的时候比较站在社会运动、环境保护的立场,但其实她希望自己不偏废哪一面,更应该去了解的是,当时的时空背景下为何人们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就像是我的衣索比亚报导,虽然说那确实造成各种生命上的危害、资源上的匮乏,以及当地政府做了各种言论上的控制行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一直试着去体会出这个国家有另外一部分的人,很希望自己不要再被当作是第三世界的人民......。”

除此之外的“真实”,廖芸婕指的是对于自己真实,“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不希望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去断定某些事情的对错。就因为我希望把很多事件的真实还原给社会大众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就必须要先对自己负责。”

廖芸婕也很直率地说,她认为“对自己负责的人”就是大人物,“我觉得无论什么职业或身分,能诚恳地、踏实、无愧于心地努力的人都是大人物。我自己不习惯透过外界的眼光去定义一件事情,当时被提名为大人物,难免是有点喜忧参半的。所以,这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我的爸爸妈妈、阿公阿嬷、身边太多人都令我敬佩,也许只要是诚实、认真的做自己,对自己真正很想做的事情负责,那他就是大人物。”

最后,她认为梦想是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有梦才能让自己不断的往前走,“能有现在的一切,也都是因为当初自己傻傻的一个念头‘先认真的做做看吧!’如果我不具有这种很爱做梦的特质,应该没有办法一路走到现在。”。

推荐阅读:我是许芳宜,这篇文章写给心中有梦的人

所以,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稍微有一点天真”的去做梦,这也就是廖芸婕最后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很多看似遥远的事,其实没有那么遥远。”你我曾梦想过的事,不也是吗? 

廖芸婕的故事让你看不过瘾?全台30位30岁以下,横跨教育、公益、科技、创业等领域最值得期待的年轻人,要和你一起发光发热!不能错过的舞台就在这里→3/29 未来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