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遗族在经历重要他人的离去后,除了陷入悲伤外,还有对生活的重新适应。那些自杀遗族的情绪,希望有日能够被接住,在哀伤中找到出口与支持。

文|胡绮佑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我永远都忘记不了那天他离去的画面。顿时之间,我觉得他好陌生,我的心被重重一击,好痛,又如此的不堪。”先生离世后的一个月,小桃(化名)反覆地想着“为什么”,试着回想过去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但她再也承受不住内心的悲痛,选择在晤谈室里放声大哭。

心理学家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称因自杀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为“自杀遗族”,他们通常是自杀者的家人、伴侣、亲近好友,或于工作及学校中曾经接触过的同事、师长与同学等。

在还没来得及梳理事件的冲击与悲伤,最亲近的家人,便要着手处理逝者的后事,且往往当一切仪式结束后,又会再一次的被强烈伤痛给吞没。而遗族的复原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十年都有可能,这份活在思念与哀伤中的历程,是相当复杂的。

自杀者遗族会产生哪些情绪?

一直以来,自杀事件普遍被视为令人震惊的话题,更让遗族难以言喻。

他们常带着震惊、困惑的情绪,反覆将自己又再带回逝者生前的回忆里,无法控制地思考:“为什么他会这么做?”、“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走上这条路呢?”

人们在悲痛不已时,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答案,但面对逝者的离去,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一个真正的回应。

这时愤怒便涌上心头:“为什么我帮不了他?”、“为什么你就这样留下我?”随即交替的是浓厚的罪恶感:“如果我更留意,他是不是就不会离去?”、“都是我的错,是我做得不够。”

在这期间,悲伤感从未消失,如同离去的人也未曾消逝在遗族心里。他们想办法努力地过生活,却要重新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甚至怀疑着,若自己渐渐好转,是不是就表示将对方遗忘?

仿佛不敢让自己好过,才对得起对方生前的苦痛。

另一位自杀遗族阿强(化名)这么说着:“我想她(太太)当时一定又痛苦又害怕,受尽了折磨才让她走上绝路,我却没能一起承受,又有什么资格让自己好过呢?”

同场加映:为你点歌|张惠妹《记得》:自杀者遗族,要怎么继续走下去?

图片|Photo by Pavel Danilyuk on Pexels

在经验情绪时,请记得这件事

纷扰的情绪、混杂的思绪让复原之路增添了许多挑战。或许,适时地停下脚步,先照顾自己吧!

你可以不同意离去的人选择结束生命,但可以试着去理解他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我们都难以承受的不得已。所有的悲痛、懊悔、愤怒都代表着你对他的疼惜与不舍,允许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消化与释怀。

谅解自己也是接下来的重要课题,我们本来就无法负责他人的生命,所以他的离去并不是你的错,虽然感到非常遗憾也只能尊重。

缓缓地放下自责,慢慢地回归生活,这并不代表你要将他遗忘,而是你更珍视他曾经带给你的美好,用着不同的形式,在心中为他珍藏一个位置。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最低的限度,也请让自己尽可能维持生活作息。人们在遭逢巨大变动与情绪波动时,很需要有固定的脚步与节奏来稳住自己。

如果你发现自己久久无法回到一个平衡,影响了睡眠及饮食,甚至反覆地重现他离去的种种,请记得寻求医疗及心理谘商的协助,你也需要被好好接住。

猜你想看:“他看起来好好的,为什么会自杀?” 或许,我们都忽略了求救讯号

图片|Photo by Liza Summer on Pexels

若朋友是自杀者遗族,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们需要理解,每个人面对哀伤的方式与准备度都不同,“尊重与陪伴”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

不急着要他好起来,也不必过度地鼓励他往前走,而是稳稳地陪在他的苦痛,让他有机会好好地诉说、好好地流泪,如果他暂时还不想谈,我们就等待,表达我们一直都会在。

暂时放下我们的立场与建议,“聆听与表达同理”将会是他们最好的支持,也许这个过程会起起伏伏、反反覆覆,但这都是正常的哀悼历程,也是他们重拾力量的必经道路。

复原的旅程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人们在历经重大的变故,总是会有撕心肺裂的感觉。练习谅解对方与自己,将会是修补伤口的良药,慢慢地回到自己,渐渐地累积让重建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