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男性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常因父母的一句:“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堵住情绪的出口,但是勉强把眼泪吞回肚子里,久了真的会让人变勇敢吗?

文|妮可妈妈

同时育有儿子和女儿,当女儿不小心跌倒受伤而哭泣时,我们会紧张地察看伤势,轻声抚慰眼前泪眼婆娑的小公主。

但,此时此刻,一样的场景若换成是儿子,则通常会跟孩子说:“有流血吗?没有受伤的话,站起来就好,别哭!”

虽然,夜深人静时我也会自我检讨——是否面对两个性别不同的孩子时,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有不同面貌?

对于男孩的包容,是否真的较低?

包容较低的本质,是否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从古至今必须背负的责任及压力好似理所当然,因为要有肩膀能成为一家之主。

只是,我们似乎也忘了反思,一家之主也是一个人,而人皆会有情绪,正常的情绪抒发,才是合理的回归人性。


图片|Photo by Benjamin Manley on Unsplash

男儿有泪不轻弹,是勇敢还是压抑?

当我们要求儿子“不要哭!”的同时,孩子确实把眼泪擦干、逼着自己把想哭的情绪吞回内心。

哭的动作停止了,但内心的匮乏与难过,并没有因此而被理解、得到正常的抒发。

孩子选择将眼泪收回时,转而变成一种不敢发声的啜泣,一种想发泄却无法正常宣泄的委屈,压下去的不只是眼泪,更是一种沉重的匮乏感,无可名状。

因感受委屈或难过而不能表现的情绪,累积久了,真的就会因此变勇敢吗?

延伸阅读:“藏着并不等于遗忘”专访魏如萱:没有哭的人,悲伤反而拖的比较长

或许,人的潜意识会告诉自己:“我要勇敢坚强不可以哭”,随着时间过去,受到潜意识的暗示,有可能会因此而变勇敢,但也有可能隐藏了另一层除了勇敢之外的“压抑”。

压抑久了,会渐渐连想表达的话语,都失去说出来的勇气,所以,为何有时我们会发现男孩们“不擅表达或沟通”?

不是因为男孩们天生不擅于沟通,而是没有一个让他们能顺利发声的管道。


图片|Photo by yuu on PIXTA

Mary.Polce Lynch(玛丽・宝丝林区)在着作《男孩情绪教养》中提到:“我们虽无法看见男生的内在感受,却可以观察他们形诸于外的表现。”

这也同时探讨着男孩们压抑情绪的模式,以及透过学习体会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才能藉由同理心去处理情绪的问题。

她也在此书中提及,若这些情绪并没有被正视或教导下,藉由正常口语表达的宣泄和妥善处理,这些感受非但没有因此而消失,反倒变成压抑后的“拐弯行为”。

所谓“拐弯行为”包含着:侵略、忧郁、身理上各种疼痛、恐慌、焦虑、自残,甚至自杀等偏差行为。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但如何表达,以及适当的处理情绪,才是让自己能得到抒发的正常宣泄方式。

唯有正视情绪的存在,不带有否定及刻意武装,承认自己也有哀伤、愤怒、不佳的情绪时,才能用正向的态度面对困境、解决问题。

延伸阅读:【拾年有承・真实周年】时代讲堂“正向心理学”:快乐的秘诀不是压抑,而是接纳并转换情绪

男孩也须正常宣泄情绪

心理谘商中所提到的处理(Processing)是指:“谈论与某种强烈情绪相关的事件;事件大至恐怖创伤,小至日常一切。”

而这样的情绪处理往往不只有一次,需要历经一段时间,但男孩透过这样的口语诉说的过程,会让情绪好很多。


图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鼓励男孩们勇敢说出自身感受,并且允许哭泣、哀伤等脆弱情绪的发泄,透过正确的练习,让自身的感受能用正确方式表达:

  1. 表达感受:正面鼓励男孩们可向信任的亲友表达自身感受。
  2. 自我对话:练习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
  3. 记录感受:透过书写或日记去记载当下感受。
  4. 交织练习:承认坏情绪,并且将当下的坏情绪与另一种正向情绪融合,将坏情绪引导至正向思考。

藉由与可靠的亲人谈话、自我对话的练习,或是进行书写的当下,将想法与感受正确的诉说出来,才会进一步开启男孩们愿意畅谈想法的渠道。

延伸阅读:艺术绘画治疗:用“情绪四格”与自我对话

承认自身的脆弱之处,才是勇敢的开始

人类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群体动物,没有人是永远坚强无脆弱的时刻,而不断追求坚强和优越的过程,其实反面的倒影是孤独与无助。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皆有脆弱、恐惧或害怕的时刻,若勉强自己不断藉由强迫勇敢的信念,掩盖脆弱的存在,那份无助感反而会在内心深处不断绵延。


图片|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心理学家 Tara Well 曾说:“过去认为自我同情是心理韧性不足的表现,会削弱人们对负面行为承担责任的意愿,然而事实是,心理素质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同情。”

能“自我同情”是一种同理心共感的体现,而在这个机制中是由“自我揭露”、“坦承失败”为起点,愿意承认自身的错误、不堪、痛苦等情绪,才能得到自我同理的安抚,而不陷在自怨自艾的泥淖中无可自拔。

尊重与多元共融,才能造就健康人格

尊重男孩们也跟女孩们一样有脆弱的一面,并且丢掉传统窠臼的观念所赋予男孩的包袱,才能还给男孩们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成长空间。

我们需要让多元共融的教育观念,在孩子们尚在成长阶段就被建立,以及教导孩子们尊重不同的声音、想法以及建构多元思考的空间。

唯有尊重、鼓励以及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让下一代在正向环境中,拥有健康正面的人格发展,长大后也能成为温暖的人,带给社会正能量,让多元共融精神,成为促进大家一同共好的良善环境之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