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谚云“不打不成器”,但研究显示:打越多,反而越不成器!林煜轩医师在《探索大脑的会谈地图》谈体罚对孩子的影响,也回答“不打孩子,那要如何管教?”等问题。

林煜轩医师在《探索大脑的会谈地图》podcast 导读医学期刊《刺络针》(Lancet)中的一篇文章,探讨对孩子体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结论:不要再体罚了

在提到体罚的影响之前,先用一句结论来简单概述,就是“不要再体罚了”!

多数国家没有严格禁止体罚,全世界大约有 63% 两岁至四岁的儿童(近两亿五千万名),暴露在体罚的风险之中。

大家都熟悉所谓过来人之谈,“我们小时候都是被这样带大的呀,我们也没事”,但是否真的没事?还是只是内化了、传承了这样的惯习,而不自知?

让我们先看看,研究团队整理各种相关文献后,归纳出七个结论:

  1. 体罚是没有办法改善行为问题的,且,体罚之后,行为问题反而会增多。
  2. 体罚对任何正向的表现无关。
  3. 对孩子体罚的家庭,可能会有较高的儿虐风险。
  4. 体罚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加,而非问题行为的本身造成体罚。
  5. 体罚在各国不同的文化中,都会造成更多问题行为(如攻击)。
  6. 不论家长和小孩的特质或者文化背景为何,体罚造成的所有负面影响,结论都是一致的。
  7. 体罚越严重,孩子的问题行为也会越多。

没有任何一篇研究证实体罚会带来任何好处

延伸阅读:“与其说不行,不如说什么可以”四个实用的孩子行为治疗方法


图片|Photo by Branden Tate on Unsplash

研究团队回顾历年来所有跟体罚有关的长期追踪研究,这份回顾研究定义的体罚是以肢体上攻击(physical punishment)为主,言语的攻击与责骂则不属研究范围内,因此,符合定义的共有六十八篇文章,分别来自于美国、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希腊、日本、瑞典、土耳其及英国的研究。

研究结果(outcome)分为九大类型:

第一类、外化行为

外化行为是孩子对外的攻击或者是反社会的行为。研究人员经过严谨的计算与校正之后都告诉我们,体罚是会增加孩子反社会或攻击的外化行为。

第二类、内化行为

内化行为是指孩子的忧郁、焦虑、退缩还有害怕等症状,共有十五个研究告诉我们,体罚会增加内化行为,包含忧郁状态、焦虑等。

第三类、内化行为以及外化行为

研究者同时量测外化与内化行为,结果显示体罚会造成内、外化行为的不良后果。

第四类、研究人员测量孩子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的症状

从文献回顾看来,体罚跟注意力不足无关。但,一项针对五岁孩童,追踪约八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对孩童体罚,在八年之后会观察到他们有中重度的 ADHD。而注意力不足以及过动症相关的行为问题(conduct disorder),也是在八年后增加。


图片|Photo by pan xiaozhen on Unsplash

第五类、观察孩子是否利社会 (prosocial behavior)

指孩子是否会有助人、利他的行为。研究体罚是否影响孩子利他行为增加或减少的结论是——无明确结论。

第六类、孩子的认知能力

这则研究显示,体罚对任何的语言的听说读写,数学或者是在校表现、学校的活动参与程度来说,能力都会变弱。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考不好就体罚,事实上,学生会越考越差,越打越差。

第七类、人际关系

在一份观察三岁小孩的研究发现,如果体罚孩子,经过一年半之后,他们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差;反之,没有被体罚的孩子,人际关系是比较好的。

在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研究中,比较多是着重在亲子关系,如果爸妈对孩子只有体罚管教,亲子关系也会比较差,不仅亲子关系变差,与同侪关系也会比较疏离,而亲密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同场加映:家的心理学:成人之后,该怎么建立亲密关系?

第八类、对压力的反应

测试研究里提到,如果照顾者对一岁的小孩实施体罚的话,在接下来的一岁到两岁之间,他们对压力的反应会比较大,血液中的压力贺尔蒙(cortisol)程度也会比较高。而测试对压力的反应,是观察一岁至两岁的小孩:当有人跟他们介绍陌生人时与在离开妈妈的时候。

我们可以试想,有被体罚的小孩,他们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反应会比较大;而与妈妈分离时,反应也会比较大。

第九类、涉及儿少保护的介入

体罚,可以想成是一个短期的儿虐,而需要儿少保护机制介入的就是一个长期的儿虐。

大人们有时因为文化习惯或是早期教育方式的传承,难以意识到体罚其实也是一种儿虐,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教养或是管束孩子的方法,但,这些研究都在在告诉我们,体罚和儿虐是同一件事。

研究团队统计这九类的研究结果,59% 的研究显示,体罚会带来所有的负面影响;23% 的研究告诉我们,体罚和上述的结果没有显着的关联性;17% 是综合的,意思是有些有影响,有些显示没有关联性。

但,要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篇研究证实体罚会带来任何“正向”影响或好处。

体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体罚无法改善行为问题,且,体罚之后,行为问题反而会增多

这是长期追踪调查体罚孩子的 Meta-analysis(统合分析)的研究,研究显示体罚会导致孩子未来的一段时间,攻击行为会增加。

二. 体罚与正向的表现无关

正向表现的定义,包括孩子的专注力、认知能力、人际关系以及他们的利他行为等都与体罚没有正相关。但,体罚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多。

三. 对孩子体罚的家庭,可能会有较高的儿虐风险

体罚视为短期的儿虐,有被体罚的孩子在统合分析的研究也显示,这个家庭儿虐的风险比零体罚的家庭高出非常多。

四.体罚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加,而不是问题行为的本身造成体罚

体罚造成问题行为增加,会不会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本身就多,而我们体罚之后,更造成孩子问题行为增多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因果关系与严谨的统计去推论,研究人员发现,问题行为较多的孩子跟体罚并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换言之,孩子调皮,要不要体罚是照顾者的选择。

你会喜欢:芬兰教育|反省的重点,是教孩子面对自己的混乱情绪、整理内在


图片|Photo by Charl Folscher on Unsplash

但,大家或许会问,体罚不是会造成行为问题增多吗?

而且第五项结论,“体罚在各国不同的文化中,都会造成更多问题行为”不也回答大家体罚会使孩子的问题行为越来越多吗?

基于研究伦理,我们无法对孩子实验,因此难以做出统合或者量化的分析。但是,我们能以两种统计的方法来做半实验性质的研究,以便得出孩子受到体罚后的问题行为变化:

第一种方法是“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研究人的背景与人口学变项(如台湾健保资料库)。

举例来说:要证实乡村和城市里的居民,谁比较容易得到失智症?如果只是简单比较乡村和城市居民失智症的比例,结论会是住在乡下的居民比较容易,但这可能不正确。

因为住乡下居民,老年人口本来就多,老年人口也有比较高的机率有失智症。

除了老年人口以外,还有更多复杂但必须考量的因素,如乡村居民可能教育程度偏低、抽菸、过量饮酒的人也比较多,这些都是造成失智症已知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比较乡村和城市居民失智症比例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先选择年龄、教育程度、抽菸、过量饮酒的比例都相等对应的两群人比较,这就是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概念。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是指有控制变项的回归因子,有两份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方式去检视被体罚孩子的外化行为,特别是攻击的行为,的确有显着的增加。

教养疑难:如何制止孩子一生气就打人?

五. 不论家长、小孩的特质或者文化背景为何,体罚造成的所有负面影响,结论都是一致的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何种社经地位、种族,或是教养方式的差异,将变项因子控制下来,结论都是——体罚会造成负面行为的增加。

这些研究涉及的国家包含了美国、中国、加拿大还有希腊,即便文化背景或教养方式不同都得出一样的结论。

传统的东方文化有一句俗谚是“不打不成器”,但研究告诉我们,打了之后反而会更不成器。

六.体罚越严重,孩子的问题行为也会越多

如果将各式体罚的程度做出分级,就会发现体罚越严重,负面影响越大,特别是“反社会”行为上,这是令人担忧的状况。


图片|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取代体罚

全世界目前已经有六十二个国家禁止任何一切形式的体罚,既然体罚没有带来任何的好处,禁止体罚是值得联合国持续去推广的。

但是,不打小孩到底要怎么管教呢?

这篇文献回顾提供一个心法——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教养态度,尽量不要以强制性教育让孩子遵守规范,因为当我们以强制方式对待孩子,照顾者的下一步就会是处罚。

在台湾,早期的环境,家庭或学校体罚都还是很普遍,所以对于小孩子要不要体罚会有困惑,但医学实证告诉我们,体罚是应该要被永远禁止的。

尽管《刺络针》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描述性的回顾文献,它还是带来了很重要的政策以及教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