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难过也面带社交笑容,将别人的情绪扛在自己肩上,纵使知道已经被情绪勒索,也宁愿相信是爱情⋯⋯即使很难,也请你找出情绪之下的需求。

令人疑惑的情绪语言

非暴力沟通里的四要件分别是“观察(事实)”“感受(情绪)”“表达需求”跟“提出请求”,但华人时常无法区分“情绪”究竟是什么。

乍听之下很难懂,但从过去到现在的演讲跟课程里,我在邀请大家指认情绪的时候,大家很常搞不清楚“情绪”是什么,喜怒哀乐以外还有什么情绪相关的词汇?冷落、背叛、孤立、脑残之类的,到底是不是情绪?血拚、爽、买爆、呛爆,又到底是情绪还是行动?

传统上,情绪是要靠个人修为摆平的,在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里,情绪是要靠个人努力修为才能妥善驾驭的东西。目标在于“发乎情,止乎礼”,由内在真实的感受跟情绪出发,但表现的时候不要冒犯或侵犯到别人的权益。这是许多传统华人们日复一日自我修练,兢兢业业努力着的事。

然而因为无法具体看见内在修为,至今演变成止乎礼的诈欺游戏,也让我们就此背离了自己的情绪。精细而巧妙地控制压抑、切割情绪,好让外在表现上面面俱到,却缺乏了对自己内在情感的理解。

再受到传统文化中,自我修行的士人敏感于自己的内心,更敏感于万事万物,因而有各种“赋比兴”。他们认为透过描写外在事物,就已经能充分表达内在情绪,因此也没有必要具体叙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里,到底是哀愁或畅快。


图片|Photo by d-daystudio on PIXTA

环境中长期压抑情绪表达的各种言语暴力,以及不曾因自己的情绪而被温暖接纳,让我们更害怕展露出来。有情绪就代表自己没修养、没礼貌、丢脸。这让我们一来没有情绪词汇、二来有情绪枷锁、三来有外在暴力。

要指认自己究竟经验着什么情绪,彷佛要求自己在众人面前裸奔,这太难了,没有勇气实在不可能做到。

畅销书作家布芮尼.布朗在《勇气的力量》里提及,要能袒露情绪、示弱与包容脆弱,其实很需要他人的示范。如果你的生命里,不曾有人为你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接纳脆弱且难以言说的处境、如何善待自己与彼此,是很难学会这一切的。

你准备好辨识清楚自己的情绪,并且好好地说给别人听了吗?请试着思考以下几题你会怎么回答:

  • 提到情绪的时候,马上闪过脑海的句子是?
  • 当我有情绪,能试着指认出这是什么情绪吗? 
  • 我的情绪时常超过我能描述的“情绪词汇”吗?
  • 我有曾经跟人描述自己情绪的正向经验吗?
  • 我曾经跟人描述自己的情绪,却得到很糟糕的回馈吗?
  • 这样的经验会让我担心之后跟人描述情绪吗?
  • 我身边曾经有这样的勇者,为我示范怎么勇敢表达情绪吗?

对华人而言,情绪是一块最痛的软肋,很难面对、很难处理,又很难回避。切割了,通常也会随之切割掉所有喜乐;无法直视的情绪,往往又会演变成各种有状况的行为,如强迫症、成瘾、生无可恋、无感、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或幸福。

虽然直视情绪是条艰困险阻的峭壁之路,但我们能一起面对、一起跨越。

愿每颗与传统智慧断裂又渴求着自在疗愈的心,能有智慧仔细辨析,鼓足勇气再冒险一次,直视情绪、好好表达。


图片|今周刊出版 提供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支持对方成为独特的自己,而非我们期待对方成为的样子

情绪到底是什么?

我们习惯捏着自己的情绪,不允许它暴冲;我们习惯调控自己细致的面部肌肉,无论多么不开心都不展现在脸上;我们习惯自然地牵引嘴角的肌肉,纵使再不开心都试着展现出社交性的笑容;我们习惯将别人的情绪扛在自己肩上,纵使知道自己被勒索,也相信这是爱。

结果情绪面目不清,情绪界限血肉模糊,这一切实在太难了。

要理解情绪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许多自然情绪流泻的片刻,那种属于人这种动物原生的“自然感受”。

像是:坐在湖边长椅上看着朝阳的那种共感、看着春天花苞绽放的那种悸动、吃着夏天冰镇西瓜的那种清凉、看着秋天枫红逐渐飘落的那种共鸣、触摸冬日冰雪或铁条的感受。

这些自然感受让我们理解,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不需要依靠别人就可以存在的。而且在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以后,我们都能回应情绪之下潜藏的匮乏需求。

总而言之,情绪是:

一、一种属于个人内在的感受,而不是控诉。情绪是“当我无法联系上你的时候,感觉紧张又焦虑”,而不是“联系不上你让我感觉被冷落”的控诉。

二、一种自然共鸣产生的感受,而不是因他人产生。情绪是“我感觉到自己很担心、惶恐,不知道是否能继续信任我们的关系”,而不是“就是因为你⋯⋯”“我感觉你⋯⋯”。

三、一种情感界限健康的成人能自己负责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责任。是“我感到哀伤,但我能自己涵容这样的情绪,只是想提出来在关系里讨论。我清楚自己有选择的自由,超过能负荷的界限时,我能离开剥削自己的关系”,而不是“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只能忍受,你不照顾我的情绪,我就会无法承受而死”。

同场加映:“我其实不想把你推离身边的⋯⋯”与容易焦虑的伴侣相处,你必须要知道的 10 件事

情绪虽然是情感界限健康的成人能自己负责的事,但你不必在一个充满言语暴力的情境里承担起疗愈自己的责任。

你可以移动,像受伤的动物般寻找一个安全的洞窟好好疗伤,试着帮自己找到一个友善的情境,不受到更多的界线侵扰跟伤害、觉察与判断哪些关系具有伤害性,哪些关系充斥言语暴力,哪些关系对疗愈自己不仅没有帮助还有伤害。这样你承担起的责任才会是属于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堆别人丢出来卸责的负担。

这样的你已经很伟大了,因为你也是停下言语暴力的一分子。

情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有情绪不代表有问题,更不用担心你的情绪会让自己看起来很不堪。有情绪,代表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情绪的背后,是渴望被满足的各种需要。试着对自己更好一点,也试着对彼此的情绪更好一点。我们能界线清楚地彼此支撑、互相疗愈。

愿每颗因饱受言语暴力伤害而血肉模糊的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群体,获得支撑去修补自我界限,找回涵容自己情绪的能力。


图片|Photo by Mikhail Vasilyev on Unsplash

情绪让你脆弱,也建立连结

在《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这本关于沟通的小书里,将沟通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无意义的日常对话、传讲他人之事、表达我的想法、表达我的情绪,以及沟通的最高层次。

1. 无意义的日常对话:

指的是我们时常跟人说的“吃饱没”“早安”“你好”之类的。其实没有特别想要跟对方沟通或对话,但缺一句话来塘塞时间的无意义对话。这样的语言其实不能算是真的沟通,但表达一种最基本的“我看到你了”,所以被放在沟通的第五层。

2. 传讲他人之事:

指的是我们不谈自己的事,言谈间说的都是别人的事:今天政商名流又做了什么、哪个明星做了什么、哪个街坊邻居做了什么。这样的过程里我们有对话,确实比“无意义的日常对话”更看到了对方一点,的确有展开对话,但内容既不在“我”身上,也不在“你”身上,也不见得有更认识彼此,是一个资讯交换的过程。

在一个充斥言语暴力的环境里,我们可能会透过这样的方式试探彼此。这样的试探不是正式的沟通,而称为“暧昧沟通”,揣测彼此的心意究竟是什么。

像是孩子想出柜,但不知道家人会不会接受,于是先丢一些同志的新闻给父母,看看他们的反应;或是准备从一份很好的工作离职,但害怕开口,于是先丢一些青年创业、转职的讯息给父母,看看他们的反应是否可以沟通。

这样的沟通不是真实的沟通,而是间接的沟通。我们并不能确定彼此是否可以正确捕捉对方的意思,也没有机会彼此澄清错误,很可能会招来对彼此的误解。特别是彼此都怀抱着受创的心灵时,通常这样沟通制造的问题,会比解决的问题来得多。

虽然好好地把话说清楚、澄清误会,能缔造比较稳固的关系。但在一个充满言语暴力的环境里,人们不见得能选择直接沟通的时候,通常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传讲他人之事”,以求安全谈论又能交流最多的讯息。

3. 表达我的想法:

再往上一层,需要发话者开始冒险,也就是准备谈谈自己的想法。这里头自然涉及了更多的自我揭露,像是透漏自己的价值偏好、自己的思考逻辑、自己有兴趣涉猎的资料等等。

有揭露,自然就可能带来遭受言语暴力的风险。但假使我们有勇气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坦然地跟彼此交流不同的想法,将有机会得到更多的资讯。

像是《异见的力量》全书的核心概念:不同的想法,总是能打开我们的视野。能帮助我们对于选项保持更多弹性,也能想出更完善、面面俱到的方案,同时回避可能遭遇的风险。

价值观、逻辑思维的展露已经是一种冒险,然而这一切通常有理性的基础,能加以辩论或彼此针砭,逐渐导向合宜讨论的可能性。但再高一层的表达情绪,则需要冒更大的险。


图片|Photo by Agape Trn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致聪明的妳:与伴侣沟通时,如何不咄咄逼人-非暴力沟通概念篇

4. 表达我的情绪:

情绪,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可能会在丧礼时,因想到故人趣事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有人会在前男友的婚礼上,情不自禁地哭起来或大发脾气。情绪的表达有个人内在的道理,但也不一定吻合世间约定成俗的表达规范。

因此,袒露情绪,通常是一件更冒险的事,也更有可能遭受到严重的言语暴力,规训彼此“何时只能以何种方式表达情绪”。

但是,表达情绪其实是显露脆弱跟真诚面对关系的一种方式。透过在关系里自我揭露,让自己跟对方都能透过这个情绪更理解彼此、更完整地像个人呈现在彼此面前。

为什么我会看着喜剧片哭?为什么我的笑点跟你总是不一样?我们的经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情绪表达方式不同的缘故是什么?如果这样的冒险成功了,能带来更真诚的关系。

5. 沟通的最高层次:

这个金字塔的最高层次,是一个人到不了的地方。我们用尽全力,在关系里能冒的险、能做的努力,能抵达的最高点就是第二层“表达我的情绪”。但能不能到达第一层顶点,则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事,而是当你做了一半,对方愿意不愿意做另外那一半。


图片|今周刊出版 提供

延伸阅读:专访罗钧鸿小虎老师:如何拥有理想关系?用“关系三角”提升专业沟通力,进行有效沟通

当我们愿意在关系内用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绪,对方是否也愿意这样展露自己?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沟通”才变成一件这么脆弱又强韧的事。

有一阵子,我曾经反覆地听一个朋友抱怨,听着他说各种想做的恶狠狠之事。我一边明白他是因为受苦所以才必须这样说,但一边又感觉不耐烦与恐惧,并不想亲近这样的暴力语言。

我反覆地想,欺瞒朋友的人大概算不上好朋友,所以试着将自己的恐惧与焦躁写成一封长长的信给他。希望能表达:身为你的朋友,我需要告诉你,每次经历你说的这些话,我内心充满情绪,我的情绪是○○○。我并不想默默转身离开,认为你就是怎样的人,或是不告诉你究竟发生什么事,所以我写这封信。

这封信寄出之后,我们大概有一个月都没有联络。某个程度上,我认为自己大概做错事了,也许我袒露的情绪是对方不能接受的,毕竟应该没有人想听到别人说这样的实话。

但隔了一个多月,就在我差不多都要忘记这件事的时候收到了回信。对方感谢我说出这样的实话,还说没有人这样真诚地对他表达,原来他说的话听起来让人有这样的感受。大家只是默默地疏远他。他谢谢我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也谢谢我是一个真实的朋友。

以为是万丈深渊,结果却在深渊底找到光亮。这大概就是真实的沟通才有的心灵云霄飞车。

这就如《召唤勇气》中所说的:“我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假如你要放胆去尝试,必定会遭受攻击与受伤;假如你选择鼓起勇气,就绝对会遭遇失败、失望、挫折,甚至是心碎。正因为如此,它才被称做勇气,它才如此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