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滴英文、理科太太⋯⋯许多台湾名人近年来公开坦承自己罹患心理疾病的事情,让一般人对于长期被污名化的心理疾病又更认识了一些,也能更认识自己的负面状态,或是同理身旁的人。而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自己呢?这样的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最近这些日子,阿滴英文、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路路 LuLu⋯⋯还有一些公众人物都纷纷公开自己过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关症状的事情,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让大家重新正视情绪疾患的污名化、标签,还有我们可以怎么和这些情绪疾患的当事人、甚至是这样的自己相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声明忧郁跟焦虑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会是单一原因。

这里所讲的内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学文献,更没有要试图解释“其他公众人物为何容易得到焦虑跟忧郁的症状”,这里我只想要讲一个我最近体会到的事情;然后这里指的焦虑跟忧郁,并不是指焦虑症和忧郁症,而是指焦虑和忧郁的情绪。


图片|作者提供

长时间的低落期是给自己的重新开机

不知道是因为论文,还是耳鸣这个陈旧的疾病困扰我已久,前阵子资格考结束之后,我陷入了一个非常漫长的人生无望感的时期(我老板说这个是荣格心理学里面的“创造性的退化”,然后就再也什么都没说了😂)。

大概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讨厌自己,觉得好像做什么都没用、做什么都没意义(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虽然还是会写正向的内容,还是会录音,但在陪伴大家的过程当中,那些话好像也是在鼓励我自己。

当然,这段时间我也没有终止继续接受荣格分析治疗,但是帮助都很小,我就连打开论文的档案都不想,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也没有心情打电动,血源诅咒、萨尔达传说摆着都不想玩。没错,就是那种什么都不想做的感觉。


图片|Photo by fizkes on PIXTA

你会喜欢:你有活在你的身体里吗?每天认真洗澡 20 分钟,就能把日子过好

我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 BDI-II(贝克忧郁量表第二版)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个题目是类似“过往让我感觉到兴趣的事情现在都让我提不起劲”,我吓到尿都要喷出来了!赶快拿起笔来填写,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 14 分,连轻度忧郁都不太算;于是我又去做了贝克焦虑量表(BAI),也不符合焦虑症的诊断水准。讲虽然是这样讲,但是那种无望的感觉,还是很明显。

其实我已经吃 SSRI 吃了(用来调节大脑血清素药物,通常用来治疗忧郁,但当初医生是因为我的耳鸣开给我的,据说有帮助?)一段时间,情绪上面稍微有改善一点点,但是没有很明显,就这样子持续了一个多月。

突然有一天,虽然论文还是没有动静,但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无望、觉得自己没用的感觉,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师小 D 十年前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改变不会凭空出现,一定是这段时间,你做了什么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后来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开始给自己一个生活空间(我弄了一个可以让我写论文、工作的独立空间),这个空间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间,也是心理上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时候让我觉得心安的朋友,这些朋友其实也没有做什么,他们就只是在旁边而已,光是那个“在”本身,就会让我觉得心安。而且,这样的朋友不能随便乱找,还要让你觉得“你不会造成他的麻烦”。

当上帝帮你关了一扇门,他就会为你开一扇窗——休蛋及咧,这是讲给正向积极的人听的。在我们这种悲观的人眼里,解释的路线应该是反过来:当上帝帮你开了一扇窗,他也会帮你关一扇门。

没错,好景不常,虽然无望感不见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虑,每天会有满多明显的焦虑涌现,可能是会坐不住,可能是会常常觉得胸口闷闷的、呼吸不过来等等,抗焦虑药通常就只是像头痛药一样的效果,吃了之后有一段时间会觉得舒服,但药效退了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一般而言我的经验大概是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至于我一天到晚夹在耳朵上的 CES,有一些效果没错,不过帮助并没有很大,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我的 Medium 看相关文章。

同场加映:植物心理学:成为自己的情绪园丁,练习承接焦虑

为什么你会讨厌自己?

一直到这几天,我的分析师跟我在治疗上有一个巨大的进展,细节我就跳过不说了,我想要分享一个很关键的发现,或许可以帮忙到和我有类似状况的人。

先讲结论:有些时候你的焦虑跟忧郁只是用来提醒你,过去一直以来你所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再支撑你现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长的技巧,对过往的你可能有用;这些“技能”可能是防备、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在别人面前呈现出不错的样子⋯⋯

老实说,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帮助,也让你度过了许多困难的岁月,但现在不行了,所以焦虑跟忧郁就像是“使者”一样,来敲你的门,跟你说:嘿,亲爱的陛下,该换个方法啰!

这几天被分析之后,我突然有个体会是,原来焦虑跟忧郁有时候背后真实的原因是来自于背离自己,背离那个真正的自己。

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为别人的要求、因为他人的期待、因为想要活成别的模样,因为武装⋯⋯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状,可是个背叛,对于内心那个被缩得很渺小的自己来说,是很心疼的!

所以他用各种方式来提醒你——这样做不对喔,你快点过来看看我,你怎么会放弃真实的我呢?

延伸阅读:16 型人格心理测验:将你的“真实性格”以及“性格潜在问题”一网打尽

有了这一层了解之后,我才突然懂得,前阵子我觉得很无力,而后来觉得很焦虑,是来自于我一直在跟“那个自我”对抗——我内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个地方,但行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过去所习惯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说的,以前我习惯的那个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日子了。

什么是我过往所习惯生活呢?以网路上面的创作者来说,就是大家喜欢的样子。这些创作者很多时候会面临内心里面的众多情绪,是来自于广泛的外在眼光和压力。由于点击数、追踪数、讨论数都来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欢你的人就会有讨厌你的人,所以心情会变得非常复杂。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个房间里面,装了很多台摄影机,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评价,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别人喜不喜欢,虽然你也有镜头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灵空间终究有一大部分被这些评价给占据——想一想,那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图片|Photo by Sam McGhee on Unsplash

我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关系依存自尊”(relationalcontingentself-worth),意思是说,你对自己的好恶、价值都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当中,这些人际关系可能是你的伴侣、身边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别人对你的眼光——简单地说,就是当大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就觉得自己有价值,让大家讨厌你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公众人物经常面临这种心理上面的波涛汹涌,如果心理强韧性不够,就很容易被拉入这种起伏的漩涡。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来前阵子我一直有种焦虑是,我自己觉得,好像早就过了脸书的时代,现在 IG 与 YT 才是大家习惯看的东西,有时候去大学演讲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年轻人都不认识我,我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然后这种焦虑会让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点东西,多贴一点文章(因为我不习惯拍影片,只习惯写东西)、多录一点 Podcast,但却忘记了,抓住这个东西其实是很虚幻的,就像浪花一样,退潮之后就会变成空气。

过往的我习惯跟随着这些浪花的生活,但现在的我,似乎更适合坐在岸边,观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会有这些情绪,是来自于我的不习惯,我还习惯着在浪花上面驰骋,但我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很想坐在石头上面休息(这一段有点困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懂)。


图片|Photo by Dan Gold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不论你做什么,总有人讨厌你”个体心理学:如何面对他人的眼光?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东西

所以治疗师说了一段话,我也想送给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这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这个人本身,一定有什么是无法被别人取代的东西。去到找到这个闪闪发亮的东西,把它当作你最珍贵的宝藏,花时间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属于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么是对我来讲,属于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贵的东西呢?不论是在跟个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触自己的情绪上面,我发现我都不是那么擅长跟情绪一起合作,因为我的理性大脑太明显了,就是喜欢整理步骤、因果逻辑跟推论,硬是要去处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绪,好像是要拿脚去踢石头一样。

但是,我很喜欢阅读知识,从知识里面得到的快乐,常常会让我快乐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欢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这才是我喜欢的、而且相对于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这个就是我的宝藏。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一直背离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你呢?你喜欢那个真实的自己吗?

属于你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别人都不一样的部分,是什么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这个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来都没有好好的看见它了,那个珍贵的火焰,会是什么呢?

“每个人各自拥有某个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别的东西,彷佛是些许的火焰。小心谨慎的幸运者会珍惜的保存,将它培养大,当作火把般照亮着活下去。”——村上春树。

承认自己的有限,允许自己有些事情真的无能为力炸酱面,是我们一辈子都要不断练习的课题。

愿我们在今年夏天,都能够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边,煮酒烹茶,弹着吉他,跟星星许愿,然后重新,和真实的自己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