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不够完美,难道就不值得被爱吗?适时地放下想把所有事情做好的执念,只要你当下“存在着”,就已经足够美好。


图片|大好书屋 提供

某天我去听了一个心理研究所的讲座,不晓得是否误会了演说的内容,我觉得自己没办法跟着照做,回家后感到伤心不已。我在棉被里哭了好一阵子,然后发了讯息给讲课者寻求协助。

我询问以后应该再听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心情逐渐平复下来,然后收到了这样的答覆: 

“希望妳能察觉到因为觉得自己不完整,而总是想要变得更好的那颗心。带着那样的心情,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最后都会变成刺向自己的武器。”

在那之后,我有一段时间停下了改变自己个性或心理问题的努力,不再去找任何建议或安慰的文章来读。后来,我发现那段时间反而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从容。

推荐阅读:我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完美主义的背后,内心隐藏着“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拥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总是会把焦点集中在不完美的部分,怀着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念头。对自己是这样,对待他人时亦然。

然而,其中不应该误解的地方是,完美主义倾向本身并不是一种问题或错误,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且想要变得更好的心态,又怎么会成为问题呢?

不过,我们必须要懂得区分“完美”和“价值”,如果深信自己一定要变得完美才能获得肯定、才有被爱的资格的话,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以为只有“完美”才能要求身为人的权利。

最可怕的是,因为不完美进而贬低自身价值,即使遇到不合理的状况,也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受到那样的对待。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完美之处和自身的价值连起来思考,因为不完美和身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没有任何关系。

一直以来,每当想要实现某个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时,内心都会期待达成这个目标后能够得到认可或关心。然而,那样的心态是错的吗?是自尊感低的人才会有的行动吗?

难道要成为肯定自我价值的人,就不应该做出追求进步的努力吗?不是那样的。不管是谁都可以期待他人的肯定和关心,并以此当作努力的动机,这并非完全错误的事。

不过,我们不能掉入这样的陷阱——将我的努力和成就视为决定我存在价值的绝对要素。否则的话,就会陷入愈是努力要去领悟某件事,自尊心却反而更加低落的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的倾向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掉或摆脱的,既然如此,那么具有完美倾向的话,就应该抱持着“即使不完美,或者即使没有变得更好,自己也是充分具有存在价值”的信念,来面对完美主义。

希望今天也能以放松的心情,就那样“存在”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