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病识感,就是当你身心出现某些症状时,你会下意识地为保护自己而否认病征的存在,这在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相关疾病的患者身上十分常见⋯⋯

上篇:我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完美主义的背后,内心隐藏着“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文|Jenna Lin

6 项情绪指标剖析自己的忧郁症倾向

  1. 长期睡眠品质不好,无法入睡、睡醒一样没精神,连带着影响处理事情的专注力
  2. 时常情绪低落,时常不由自主的哭
  3. 遇到突发状况,内心会像世界末日一样的恐慌,担心、害怕自己无法处理,会有轻微恐慌的身体反应,像是手脚瞬间冰冷、心跳过快、呼吸不顺
  4. 对原本有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觉得不管做什么都没动力,什么事都不想做,但同时也讨厌自己这样的状态
  5. 平常的生活小事都变成大事,严重自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6. 有自杀念头(没有实际执行,但脑中会有想法)


图片|Photo by Tsumugi on PIXTA

产生病识感后的就医状况

1. 身心科药物治疗

台湾的身心科其实是以前的精神科,但是近几年开始正名,希望减少社会的标签。其实心理疾病已经是现代社会下很普遍的疾病,在澳洲,每年确诊的人数是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含没有就医的数字。

基本上台湾身心科医生能提供的是诊断评估以及药物治疗,健保有包含药物费用,每七到十天回诊给医生追踪,评估用药状况。我使用的药物是解忧膜衣锭抗忧郁药物和安眠药。

去年九月,我选择回台湾就诊,并开始药物治疗。第一周用药,先用小剂量(睡前半颗)让身体熟悉药物作用,副作用因人而异,我当时的副作用是白天会昏睡、食欲降低。

第二周增加为正常药剂一天一颗,一开始其实都没有明显的帮助,但医生说药物要持续至少一年,并且不能自行停药。

今年初开始,我感受到需要在澳洲有医疗专业人士帮我评估药量,所以我开始转诊到当地的家医科 GP ,经过两个月评估后增加药量为一天两颗。

澳洲的国民健保有包含 Mental health care plan,是由 GP 初步诊断,之后配合心理谘商师的方案,每年有十次谘商部分给付,药物则由 GP 负责追踪,给付要看自己私人健保的方案。

2. 展开心理谘商

我去年九月是先找台湾的谘商师,一部分是因为价格是澳洲的一半,另外则是我认为用英文无法完整表达一些内心的情绪。

但是我忽略掉每个谘商师的治疗方式不同,我在台湾的谘商师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并不会给我任何实质建议,希望我透过谈话去自我发掘并找寻改善方法。

我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不是我需要的,而我也比较想找能了解我现在压力背景的谘商师。所以我找到了一位台湾移民到澳洲,目前在墨尔本执业的临床心理谘商师,她的治疗方式是运用不同学术心理研究测验帮助我探索自我,找寻压力来源、发掘我想改善的问题,并且运用不同小练习,针对不同问题去慢慢改善。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方法对我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也比较能自我纪录是否有改善。

忧郁症治疗过程的心境历程

1. 产生病识感

其实当我意识到自己状况不好,开始寻求专业医疗的协助,其实是很多人无法跨出的第一步。

但是实际上,开始治疗的前两三个月,即使有初步诊断,我的内心还是很煎熬,无法停止自我指责。

我很难接受自己“生病”了,我觉得生活一直是一样的,本来就会有各种压力,自己为什么之前都撑得下去,但现在撑不下去?

我时常自我指责,无法接受“生病”的自己,也无法忍受自己的“软弱”,但我也无法立即改变当下的状态,也让自己更痛苦。

2. 接受生病事实

在念研究所时,因为课业压力有去看过学校的谘商师,他告诉了我这句话: “当我们今天腿骨折时,会知道自己需要休息几个月,腿才能复原。但是当我们面对心里的伤口时,我们往往忽略它,并且希望一切像没事一样能马上好起来,忘了给自己时间。”

确诊两三个月后,我开始接受我的心“生病”了这件事,但是改变是无法立即的。

我还是情绪很低落,每天上班都要用尽全力的才能好好完成工作,要逼着自己去做事,因为我知道什么都不做才是不行的。

举例来说,我当时觉得踏出家门去上班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后来我把早餐放在公司,让自己真的很饿了就一定会出门上班(公司是弹性上下班时间,所以没有迟到问题)。

3. 面对状况不如预期时的低潮循环

过程中最痛苦的是低潮循环,每当我尝试改善,有了初步规划、执行,但结果不如预期的进行时,而我又要花很多力气去适应新的状况,我甚至观察到自己平均需要至少两周才能从一件不如预期的事情中平复情绪。

二月我改成在墨尔本当地就医,并且开始规划健身的训练,结果三月因为疫情我失业了,突然失去原先的生活重心跟社交圈,健身训练的目标也因为封城而无法执行。

四、五月的疫情封城,我完全是一个人在家的状态,只有需要食材和生活必需品才出门,也无法拜访朋友。这次因为疫情因素,我的低落循环持续了两个月,到五月逐步解封之后才比较好转。

既然“完美人生”已经不可能,我们就要尽力活出最好的“非首选人生”。

Sheryl Sandberg

4. 接受生命的无常、逐渐尝试改变

几个月经过无数的低潮循环,六月起,我开始能接受现实很多状况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像是这次的疫情。我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低潮的状态,并且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

比如说,我接受目前自己的状态无法像以前一样多头的向前奔驰,所以整个六月,我一次只给自己一个目标。

六月我就让自己放松,不要太担心市场没有工作机会这种我无法控制的状况,专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好好整理这三年来工作的作品集。

“Resilience comes from deep within us and from support outside us. It comes from gratitude for what’s good in our lives and from leaning in to the suck. It comes from analyzing how we process grief and from simply accepting that grief. Sometimes we have less control than we think. Other times we have more. I learned that when life pulls you under, you can kick against the bottom, break the surface, and breathe again.”

― Sheryl Sand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