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同理心的第一步就从“多一些聆听,少一些高见”开始, 如此尽管你与对方未有相同的经历,也能透过技巧性的谈话,疗愈对方。

心理治疗时,有时会听到案主这么说:“你没有经历过,不懂我的处境。”面对长者时,有时会听他们抱怨:“唉!年轻人不懂,老了他们就会知道⋯⋯”

按照这样的逻辑,助人工作者最好是经历各种负面经验的长者,因为他们的经历最丰富,理应最能同理他人。但,真的是这样吗?

面对一位与你有共同经验的人,真的会让你觉得比较“被同理”吗?

同理心的确是很需要仰赖后天经验发展的心智能力,但,拥有丰富经历体验的人却未必有良好的同理能力。

前阵子有位个案气呼呼地来找我,向我抱怨:“爸爸去世后有个亲戚来我们家拜访,本来想向他倾诉失去爸爸的悲伤,没想到愈讲愈生气,非但没有安慰到我,还让我感觉自己的难过是多余的⋯⋯”

“他说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呢?”

“他见到我很沮丧的样子,跟我说:‘年轻人没甚么好难过的,坚强点!你算是幸运的了,你父亲八十岁才离世,我父亲不到五十岁就过世了,相比起来,你的人生已经有很多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听完之后,我又气又沮丧,所以我应该要因为自己父亲八十岁才过世而觉得自己很幸运、不该难过吗?”

那位亲戚应该也想不通怎么自己“好心”的安慰,对方却不领情⋯⋯

推荐阅读:爷爷过世后,我知道节哀顺变并不存在”曾宝仪: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化解悲伤

同理心不足的人,就算与经验相仿的人谈话,仍常常陷入“对话自恋症”而不自知。当对方期待你能够理解他当下的感受时,你却不断将焦点拉回自己身上,甚至以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对方⋯⋯

“我以前读书时也曾被霸凌,还不是挺过来了,孩子才经历一点挫折就不想上学,怎么可以这样?!”

“我当年一个人照顾三个小孩都没问题,从不抱怨,你一打二就在那边喊辛苦,这么脆弱?!”

就算曾有相似经验,倚老卖老的过来人姿态、缺乏同理的谈话,反而是破坏关系、伤害彼此的利刃!

前几天与社工同事谈论某个案近况,同事分享这位个案正面临新手妈妈的挑战,还要承受长辈们的指指点点,压抑的情绪已经到了临界点,谈到此,我与同事都红了眼眶。

当下无需太多的言语,我们望见彼此微微泛泪的双眼,都知道两人对于个案的处境心疼不已。


图片|Photo by Dasha Petrenko on PIXTA

然而,眼泪背后不仅是对个案的同理,当我望见尚未结婚生子的年轻同事能够将个案放心上、深层的理解对方,眼泪带着更多的是感动,是对同事同理他人的同理。

尽管未曾有相同经历,但与同理能力佳的人谈话经常感到如沐春风、温暖疗愈。

培养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根基!是生活、职场重要的软实力,更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养成同理心的第一步也许就从“刻意让自己多一些聆听,少一些高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