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容忍力”的另一个词就是——忍耐,但不是要我们选择压抑或隐忍,而是意味着你对目标的信任,你相信自己走在对的道路上,所以面对挫折,确实是一种挑战,但它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本心。

培养挫折容忍力

摆脱挫折,乍听之下并不容易,而且这也并非要我们从挫折当中抽离出一种由怒气与攻击性组成的极为强烈的情绪表现。

我们听不少仓鼠说过:“我透过挫折才感觉到自己活着。”这样的挖苦态度我们绝对不想推荐给你。

的确,许多情绪是和挫折是连结在一起的,而且也都透过它来唤醒这些情绪,不过许多正面情绪如喜悦、享受、信心等,却不会在挫折感存在的时候显现出来!

无挫折的快乐?这种目标真的现实吗?不,生命自然永远都为我们准备好了一些逆境,因此积极地去面对挫折这个议题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结果则是:你知道挫折就在那,但它却无法再伤害你,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描述这种挑战。

让我们开始吧,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一些“消除挫折”的有效提醒与建议。

同场加映:面对挫折困境,你倾向的选择是:“让自己死去”或“再活一次”?

请靠自己─不透过别人来肯定自己!

你是否被人称赞了才会感到满足呢?他人的肯定对你来说比鼓励还要更有意义吗?你的行为是否以会收到最多掌声为目标呢?欢迎来到肯定的陷阱。

肯定是一种给易受影响之人的货币,你的观众们(你的老板、同事、客户、岳母或“最要好的”女性友人)很快就会察觉于此。会去追求认可之人是很容易操控的:他们会涌向能获得最多赞美之处,就像一只在马戏团里被牵着穿过表演场的熊。

实际案例:部门主管在快放周末时来到你的办公室,他希望你能迅速给他一份统计表,他说:“因为你这方面很在行。”

星期一早上之前,上级一定要拿到这份报表,你也会受到表扬,而且你难道不想也为了你的前途做些什么吗?听起来很熟悉吗?你一定遇过!

这种故事通常会这么结束:你喜孜孜地把周末都花在将数字用某种关系统整起来,然后在星期天晚上把结果寄给部门主管。(当然不是直接寄给上级啦,亲爱的部门主管宁愿自己来做这个步骤。)

你是否得到了立功的肯定呢?这还要看你的主管是否视你为竞争对手,以及你过去的成绩是否具开创性,不过即便如此,你通常最多就是获得一句:“嗯,还可以,不过有个数字的字体大小错了。”

不过如果你的主管是属于那种不会去虚构工作出来的类型,那么他就会夸张地称赞你(当你的成果很有用时),如此一来他就能继续浪费你的其他周末。

如果你的主管是比较不会关心周遭人的那种,那么他很可能会说,虽然你人很好,把结果寄给了他,但是其实并没有那么急迫,或是这份报表根本不是要和上级开会的内容之一。

和往常一样:你是这场游戏中的输家,事情做得很急,但这件事对你来说根本就不重要。


图片|Photo by Icons8 Team on Unsplash

让自己仰赖着别人的认可,这种人就不再是自由的了。这基本上也是一种简单的制约,此制约可以用我们已经叙述过的方式来解除:请利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来自由做出决定。

如果你得出的结论是:“我就是需要一些肯定。”那么至少这是你的自主决定,而你采取的则是相符合的态度。不过如果你能够说出:“我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认可。”那么你就是从肯定陷阱里被释放出来了。

如果你要将价值放在别人的认可上,那么我们会建议你停止这样做,请透过自己称赞自己的成就来赢回自由(在心中与自己对话也不错,不需要所有人都听到),如果你得到了嘉许或肯定,请对此表达感谢。

不,现在并不是要求你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或是美化自恋行为,不过你可是一个站在生命中心的人啊!不是吗?你知道什么是你想达到的目标,如果你达到了,你就值得被嘉许。凭什么?凭你的权利。

是的,你可以将“享受奉承”这个部份作为自我增值,不过请小心,如果被赞许之后立刻或不久后就收到请求或要求,很可能是有人试着要控制你。

“糟糕,出错了!”

像标题这样的话,常常会在我们犯了错时脱口而出,注意:是察觉到犯了错时,尤其是一个会被别人发现的错误。

例如:在越多工作需要同时完成的时候;在计画被规划地越差的时候;在身处工作链末端之人,必须在关键时刻完成他的工作的时候。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只有当我们能理智地专注在一件工作上时,我们才能够付出我们的所有能力去完成被要求的事,这点我们都瞭解,这是一定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愿放弃我们的完美主义,同时又对所有发生的错误感到懊恼,还附带挫败感。

一般来说,工作中的我们一直都身处在上司或同事的监视之下,这很令人讨厌,我们犯的错很少能不被发现,而我们辛苦找到的官方说法与辩解,却在茶水间被同事用尖酸刻薄的讽刺钜细靡遗地肢解了,于是产生了更多的挫折。

当我们承受着压力或感到很挫折时,还会发生的严重后果是:我们的现实感失效了。

这意味着我们从某种程度的压力与挫折开始,就没有办法再理智地评估风险,例如:我们开始不负责任地将所有合理的顾虑抹去,只为了把工作解决掉,或者为了不使事情整体产生疑虑,我们会过分害怕去使用任何可用的机会。

这两种态度很显然都是有害处的,而且只会导致新的挫折:也就是当你的评估被证实有错的时候。由于大部分的情况下没有其他人可以背黑锅,因此我们通常就会咒骂自己,是我们让自己落入这种处境的。

我在念大学时还学会了一点,即我们在做一份好的计画时所投入的一分钟,将会省下执行时的一百分钟。我称之为效益。

我们今天还能在哪找到效益呢?所有事情都要快、快、快,最好昨天就做好了。此外交代工作之人、老板或某个同事还数次冒出其他想法,其他参与者也有意见,而且说出了非常个人的看法,突然计画就脱了轨变得一团乱。

延伸阅读:“要感觉痛苦,才像活着”犯小错就超级自责,你是道德受虐狂吗?

跑最慢的被狗咬,只有挫折

当身为执行者的你,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变或影响环境(我们之后还会再谈管理层的问题),这是很惨的事,因为你常常感受到自己必须以团队中最后一个人的角色承受高压及挫折,这自然是很难解决的状况,因为你的影响范围通常不会触击到管理阶层,而且在执行期间也不会允许参与者去改变基本的事物。

我们认为真正帮得上忙的,只有倚靠帕累托法则并且将工作照样好好地完成,当计画做得差不多了,就不要去要求完美,也不要记挂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不甚美丽,但还是老实地不要去做改变吧。

如果可以预见计画案或工作计画在你工作的地方总是根据同样的模式进行,而身为执行者的你永远身处犯错的危机之中,因为时间安排的太刚好,而且其他人不同意按照你的建议改善,那么就是无可救药了,你应该在自己粉碎之前物色新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身处管理位置,而且你可以在自己的影响范围里改善事情的走向,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先适用的原则自然是:你应该制造出一个让任务能够在可替代范围内完成的工作环境,这指的是可转委他人执行任务以及能够对过度具野心的管理层说不。

在这样的环境里,转托他人也意味着产生了一种容许犯错的文化。如果有个人来找你,想通知你出现了错误或问题,此人绝对不会受到折磨,必须要有这样的把握产生(否则他就不会来找你或者不会即时来找你了)。

不过这个人不应该由于通报问题而被归咎责任,反而应该要带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来――这也属于有建设性的错误文化的一环,失误最大的意义在于获得改善的机会。

不满意 1:完美欲带来的挫折

“要达到完美境界,不是没有地方要增一分,而是没有地方能一分。”—安东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很难相信:这个创造了《小王子》的男人竟然也懂一些产品设计,根据他的说法,完美意味着不是一直增加,而是一直减少。

你听过那句格言吧:“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如这位作者所言,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如果稍微细想这些句子,你很快就会发现,安东尼.圣修伯里先生非常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以及想归结出什么。

因此请让我们用更有人味的方式来解释“完美”这个概念,因为如果完美指的是冰冷的、无法靠近的、超越人类之物,为什么你会想去确认它一直都在呢?我们又看不见它。

因此如果你一直追求完美,但实际上你指的其实是事情不费力且容易地“溜过”,同时所有人都会对成果与所获感到超乎于满意,你何不干脆重新给这个概念新的定义呢?

我们已经提过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差异了,就这点来说,完美是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平衡。非常好,你做了正确的事,而且还做对了。完美可能会是什么呢?在这样的范围之内,需求与能力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平衡,那不可能造成挫折,更遑论过劳了。

完美是当你做到了最好而且很满意。如果你做到了最好(根据定义而言已经不会再增加了),那么就必须是完美的,如果你可以为自己培养出这种心态——我几乎想写“能够完美化”。那么你就同时逃出了完美陷阱、肯定陷阱、自虐陷阱。这是好球!

不满意 2:期待落空带来的挫折

我们在所有顾问面前都会自认是只勇敢的仓鼠,将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值得追寻的,让效率与效益同时产生效果,然后是:成果远落后于期望。怎么办?

其中一个方法是,期望不要设定太高,为何营业额和薪水应该要增加百分之十?为什么百分之三不够呢?因为想去远方旅行、坐邮轮?为什么呢?我的游艇、我的保时捷、我的别墅。

古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Epikur)早就知道―在面对所有渴望时我们都必须问自己:当我的追求被满足后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未被满足的话又会怎样呢?

因此请弄清楚你为何想做到某事以及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还有如果你没有达到目标,最严重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都准备好了,请不要设定过高的期望,并事先预期若期待落空的话可能造成怎样的挫折。

另一个期望落空的理由就是并未将期望表达出来或明确表达出来,如果你向同事、上司、客户或你的另一半表明了你的期望,那么你就要负责让他们也能毫无误解地瞭解你的期望,有句格言你一定听过:听到不等于瞭解。

小提醒:如果你有疑问,就去问问是否你的期待、愿望或要求也都如你确切所指的那样被人所理解,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你可以假设你周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你的另一半,他们都不希望让你失望。

如果一个期望被表达出来并正确地被人所理解,那就已经达到成功的一半了。

有关改变─现在立刻开始!

改变需要时间!决定改变是一回事,开始执行改变并持之以恒是另一回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已然习惯于随时随地能获取所有事物的时代。决定改变之后,我们首先想的就是立刻达到目标状态。


图片来源|《仓鼠累了吗?:高效行动、自觉排压,现在开始充实生活,目标明确的为自己而活!》

然而就像从“0”到“1”这种二进位的状态改变,那样自动发生的改变是不自然的,因此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碰到的。
通往期待达到的状态之路自然会走向一种由两条路径组成的状态,就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仓鼠累了吗?:高效行动、自觉排压,现在开始充实生活,目标明确的为自己而活!》

若非在做出改变的决定之后非常迅速就有了正面的改变,但其动力却会在通往目标状态的路上逐渐下降,就是在做出改变的决定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改变的出现,然后就会突然非常迅速地达到目标状态。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该如何着手呢?我们如何应付可能产生的挫折呢?

没有问题是没有解决办法的:在这个发展曲线的第二阶段就需要挫折容忍力了,也就是当进展不再顺利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挫折容忍力这个词与一个似乎有些过时的词是一致的,即:忍耐。

有关忍耐、相信、混乱与秩序

忍耐是种美德―这是一句犹如来自往昔的格言。但忍耐其实就是意味着对目标状态的信任,信赖自己的所信。

你决定做些改变,你很合理地也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对吧?你很确定期许中的改变里面带着你期待的成功,对吧?那么你会信赖那些自然出现的发展,这也是很合逻辑的,不是吗?

不过当遇到潜藏的挫折时可要小心了:忍耐又再次派得上用场了。信心减弱,没把握自己的决定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只剩信赖,以及那华丽的相信,相信着(还是)会变好的。

延伸阅读:拥有高度复原力的人是什么样子?六项指标检测你的“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