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旅游一个月的小英,傍晚回到家里之后,开始着手整理将信箱塞得满满的信件,惊见一封讣闻,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好友的父亲在今天早上举行的公祭仪式!对于时效紧迫的红白帖,该怎么处理比较好?

这样做,更贴心

做个礼数周到的人,不仅是自身良好礼教的表现,同时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也比较容易受到欢迎,不过在力有未逮时,你会怎么应对呢?

台语俗谚中就说道:“人情世事陪够够,无鼎搁无灶。”这告诉我们对于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我们总希望在这些重要时刻里,能够面面俱到、永不缺席,不过再怎么说,仍会遇上力不从心时候。如果硬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想要风光应付好所有大小红白喜事,可能会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甚至面临无米可炊的窘境。即使不是经济层面的考量,在面对繁琐细碎、却又无法置身事外的人情世事,偶然因为阴错阳差而没能跟上,虽然心中有憾,但也不必过于自责,找出恰当的心意表达方式,就算亡羊补牢也犹未晚矣。

现代社会中人人生活忙碌,有些亲友疏于联络,无法在第一时间取得正确的联络资讯,造成被邀请者到了仪式前不久、甚至仪式过后才收到通知,如果是交情甚好的朋友,送不送礼还在其次,口头上至少应该打声招呼,完全不闻不问就显得失礼了。然而在习俗上,红事与白事的处理方式,又不能混为一谈。

好事成双,不怕接二连三,只要是不触及对方长辈的忌讳,俗称喜庆的“红事”,可以做的补救措施比较多。如果是临时接到了文定、嫁娶、满月、入厝或作寿等邀请,真的有事分不开身,可以请双方共同的朋友代包礼金或致赠礼物;即便身处异国,也可以使用汇票、汇款或送礼物、拍祝贺电报的方式进行;假如时间或人力上实在来不及处理,较好的方式是先亲自致电对方,祝贺之余也为无法出席致歉,事后虽然不宜再补送红包,但可以选择送结婚礼品、请新婚夫妇吃饭,甚至等下一次对方家中再有喜事时,把前次缺的礼金补上,便显得诚意十足了。

不过,遇到俗称丧事的“白事”时,就要更加小心处理。如果身处海外、临时得知至亲好友过世无法及时返国,可临时委由家人或朋友订送花蓝、挽联或者请朋友代包奠仪,拍电报吊唁也是可行的。像小英这样,因为出国而错过了好友父亲的告别式的情形,在古时候社会整体经济条件较差的时空背景之下,部份丧家也许因为无能力做足七旬法事,在人往生后不久便草草将大体火化或入土,但习俗上仍允许在“满七”(即亡者身故七七四十九天之时)丧家尚未除灵之前,皆可补送香奠,也算聊表帮助丧家度过难关之意。

但是换个时空场景,在生活步调与场地条件都不允许慢慢来的工商社会里,丧家多半采取较为简单的方法,一旦告别式结束后即使尚未满七,也会同时进行除灵仪式,意指丧事到此已经告一段落,之后便不可能“补送白包”了。毕竟丧事是可一不可再的负面经验,也绝不可能接受“下次办丧事再一起包”的晦气说法。

习俗虽与法律不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如果不确定时,在出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以免表错情不说,还造成丧家的困扰。

不论是否错过了补礼的时机,唯一确定小英能够做的,应该是尽快先打电话向好友表示关怀及问候家中其他长辈的状况,再说明自己错过的原委和遗憾,亦可以亲自带些鲜花或水果亲自造访慰问,而后进一步询问自己有没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地方;有共同信仰者,则可以主动表示愿为逝者祈祷或抄念经文等等。如果对方仍处悲恸之中,可以等待好友心情平复后,再登门致意拈香或者一起出来聊天化解伤痛,都是善意有礼的表示。

红白帖的回礼,原则上只是藉助有价的金钱和物品,表达个人的祝福或慰问之意,也有人际间互助的精神象征,除去了这些物质形式,最珍贵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传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