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原本的用意是希望“事半功倍”,然而这常是导致人情绪溃堤的原因;因此练习一心一用,有时会发现其实效率提高了!

是房间乱,还是心很乱?

“我很累。我受够了。受、够、了。快把小孩带走。我要在浴缸里泡澡盯着墙壁放空。”我一边说,一边把照顾女儿的任务交棒给我先生。

每次长时间单独和女儿相处后,我的反应都是这样。无论她们表现多好、多糟,育儿这件事都让我备感压力、疲累不堪,动不动就对孩子崩溃抓狂。

另一方面,我先生和女儿相处一整天后看起来却没有这么失控焦虑、不堪负荷。我会问他今天还好吗?他会说“很好啊”,而且是真心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们的孩子在他面前总像天使般温和乖巧,只是不知怎的,他并没有因为她们的需求与不可预测而感到困扰,甚至像我这样被她们激怒。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流逝,我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很想了解我和我先生之间的差异。他究竟藏了什么祕诀(撇开天生就比我更稳定不谈)?

当时我开始学习与练习正念,培养注意力。每次上完课回家,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家里乱七八糟。我连问都不用问就知道我出门时他们到底在干嘛。

散落在客厅的玩具告诉我,他们玩过拼图和记忆游戏;流理台上的脏碗盘透露出他们晚餐吃了什么;我还知道他们轮流看了好多本贝贝熊(Berenstain Bears)绘本,因为书还在四散在沙发上,丢得到处都是。


图片|Photo by Ricardo Viana on Unsplash

我看着凌乱的屋子,心里立刻涌起一股参杂着恼怒、沮丧和挫败的感受,简单说就是我气炸了。我单独和女儿在一起时从来不会把家里搞成这样。我几乎每天都是用干净的流理台、正在轻轻运转的洗碗机和一尘不染的客厅迎接我先生回家。为什么他不能礼尚往来,用同样的方式好心帮忙一下呢?

我和我先生为此吵了几次架,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屋子的状态和我的理智状态有关,只是情况并不像我所想的那样。

对我来说,“杂乱”是很大的情绪导火线(当时我还没有察觉到这种连结),所以我和女儿在一起时会不停打扫、整理家里。

陪她们玩“糖果乐园”(Candy Land)的时候,我会抽一张卡片,移动纸制角色棋,趁再次轮到我之前折几条毛巾,同时无声咒骂发明这款桌游的人,居然搞出这种让人心智麻木的游戏。

我一边大声念故事书,一边在脑子里检视待办事项;一边协调她们的争执,一边切小黄瓜;一边用厨房毛巾制成的毯子裹住动物玩偶,一边传简讯给我朋友。我不会坐下来陪女儿吃饭,而是抓紧机会净空洗碗机,写下购物清单。

我一直走来走去、不停活动,时常焦虑不安,主要是因为我试着一次完成一件以上的事。至于我先生什么也没做,他和女儿在一起时就专心陪她们。虽然家里最后乱成一团,但他并没有因此神经紧绷,变成一颗等着被踩的鲜红色地雷。差别就在于我一直一心多用,他却没有。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开始调整自己,改变做法(当然也从来没有对我先生承认这些事)。现在脏碗盘会躺在水槽里直到一天画下句点;玩具会散落在地板上,麦克笔会留在厨房桌上,直到孩子进行最后的睡前整理。

若我在一天结束前因为这些杂乱感到焦虑,无论当下在做什么,我们都会暂停手边的事,花点时间打扫。无论哪一种方式,清理时间很少超过二十分钟,而且我在打扫期间和打扫完后也平静许多,不像先前那么暴躁。

每当发现自己和女儿相处时感到紧张或压力,我第一件事就是注意自己当下是否一心多用。如果是,我会让大脑暂停一下,努力专注于眼前的事物。这个方法每次都能帮助我冷静下来,平复内在的情绪,百发百中。

一心多用=事倍功半

希望你现在明白世界上没有一心多用这种事。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不过是用这个词来欺骗自己,自以为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大家经常把压力这两个字挂在嘴边,却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涵。我个人偏好的定义是:压力是一种想法、信念或感知,让你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眼下的事。无论是发烧的孩子、小车祸,还是一大堆昨晚就该放进烘衣机的湿衣服都一样,若你出于某种原因认为自己没有处理这些情况的能力或资源,心中就会备感压力。

有时你的感知很准,知道自己确实无法应付,需要一点支援、建议或协助;然而很多时候你明明完全有能力应对,却给自己无谓的压力。无论真实情况如何,只要你自认身陷难以逃脱的困境,你的神经系统就会发布红色警戒,让你变成抓狂高风险群。

一心多用这个把戏会让你误以为自己无法应付当下发生的事,而且屡试不爽。就像空中抛接球游戏,空中的球越多,掉球的机率就越大,你可以找人帮忙接球、坦然接受会有几颗球掉下来的事实,或是闷着头直到抛接杂技结束。你会惊讶地发现,双眼只注视一颗球的压力这么小,而且自己居然可以选择放下这么多球,就算一次只放两分钟、十分钟也好。

此外,研究指出,一心多用还会造成下列多种情况,间接增加我们的压力:

  • 让我们更不专心,注意力更不集中,让我们容易弄洒蓝莓、搞丢同意书或忘记扣好婴儿汽车座椅的安全带。
  • 增加焦虑感,削弱创意,导致我们杞人忧天,难以想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 让我们错过重要的讯息和提示。要是我们有注意到孩子饿了、累了,就能在他们闹脾气前给他们吃些点心,哄他们午睡。
  • 一心多用会拖垮我们的效率,因为无论我们自认在做什么,都只做了一半,这表示最后得花两倍的时间才能做完,而且还是以过程一切顺利,完全没有搞砸为前提。

一心多用潜伏在生活中各个角落,无处不在,特别是当我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深陷其中的时候。“一次试图做一件以上的事”本身就会触发我们的情绪。

一心多用会耍花招欺骗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超棒、超成熟、超有生产力,实际上却会让我们失速坠入崩溃的深渊。接下来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一点。

延伸阅读:阿德勒教养学:想改正孩子的坏习惯,不能只从批评开始

四个步骤迈向专注

我不是说你应该设定一个目标,这辈子绝对不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这是不可能的。我之所以谈论这个主题,是希望你能开始注意到“一心多用”和“抓狂”之间的潜在关联,并将一心一用视为冷却地雷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心一用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这个概念真的超赞。身心同时专注在一样活动上不仅能减轻焦虑,还能增强信念,让你相信自己做得到,进而冷却内在的情绪地雷。一旦压力减轻,心神就会跟着镇定,思绪也会变得更澄澈、更有创意,让你得以做出最佳选择,基本上就是迈向“禅定大师”的第一步。

一心一用就和本书中的其他练习一样,说得比做得简单。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一次只做一件事”本身很难,而是大多数人的大脑锻炼不足,需要多多练习才行。你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着手:

[ 步骤一 ]尽可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一心多用。

如果我没弄错,下面这些情况发生的频率比你想的还要高。

例如一边在共乘区等候,一边传简讯;一边陪孩子玩四子棋,等他走下一步,一边快速浏览脸书;一边做午餐,一边替孩子擦防晒;一边看《酷男的异想世界》(Queer Eye)本季完结篇,一边听配偶说话。

不知不觉中,在你后面的车子开始对你猛按喇叭;爱挖鼻孔的六岁小孩在四子棋游戏上痛宰你一顿;无意识地把花生酱涂在孩子的手臂上。该死!你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对下一个走进门的小家伙大发飙。

但重点是,你一定要先意识到自己一心多用,才能选择跳脱这个模式。

[ 步骤二 ]提醒自己可以选择一次只做一件事。

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都有选择的可能,重点在于要让意识与身体动作合一。如果你觉得压力很大、筋疲力尽,或是正在执行特别艰钜/无聊的任务,就很难保持专注。

多多练习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等等我们会详细讨论练习一心一用的方法。

[ 步骤三 ]判断当下能否一次只做一件事。

虽然你永远都有选择,可以一次只做一件事,但不必太过执着。很多时候一心多用其实非常合理。像我会一边摺衣服,一边听有声书;一边编织,一边看电视;或是一边散步,一边讲电话聊天。

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你确认当下是否适合一心多用:

  • 你会觉得紧张、疲惫或有压力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不是等着搞砸,就是等着抓狂。
  • 事情搞砸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嗯,或许我会在听有声书时出神,把我的袜子放进女儿的抽屉里,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开车时传简讯呢?在编辑重要的工作文稿时分心教孩子写作业呢?千万不要。这些事如果搞砸,可能会出大问题。
  • 孩子所占据的心思比我们想的更多,感觉就像他们打开了笔记型电脑上所有标签页,你想再新增一个标签的那瞬间,电脑整个当机,开始冒出阵阵浓烟一样。无论是全职爸妈,还是白天在办公室上班、晚上回家与孩子共处的职业父母都一样,事实就是事实。

[ 步骤四 ]继续前进。

过程中请注意自己的感受与当下的情况。一心多用还有效吗?如果有,那很好;如果没有,请回到步骤二。

你会喜欢:给大人的阿德勒教养学:不要害怕让孩子过简单生活

对于在家工作或行程安排弹性的父母来说,只要电话、简讯或电子邮件还连络得到他们,就很难在与孩子共处的状态下一心一用。这是一把双面刃,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若你属于这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努力完成工作的爸妈,以下几种选择或许对你有帮助:

1. 接受现实,明白自己无法完成所有的事。

休息一下,放过自己。就算水槽里还有碗盘,手边还有尚待安排的预约,或还没回电的朋友,不代表你是不成熟的大人或不称职的父母。你只是抱着实际的态度,知道自己有能力或没能力应付哪些事,同时做出聪明的选择以减轻自身压力,保持理智。

2. 让孩子自己找事做。

设定十分钟或二十分钟的计时器,在这段时间专心陪伴孩子,接着就让他们自己看书、玩游戏或是看 Netflix 等等,总之就是让他们有事做、不无聊,这样你才能拨出时间处理公务(如果孩子有睡午觉的习惯,就等他们累趴吧)。

3. 确实进行“任务切换”。

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好,拼完这个拼图后我需要休息一下,回覆工作上的电子邮件,等做完之后,我再来跟你一起拼另外一个。”

4. 教孩子做家事。

一开始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但绝对值得,因为他们很快就能开始帮忙做家事,不再只是把家事堆到你面前了。过去几亿年来就是这样教养孩子,没理由终止这个趋势。

5. 忽略孩子。

我这不是在开玩笑,教导并鼓励他们自己找乐子,或是让他们觉得无聊,这样对他们也有好处。你不必一直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当然也不需要强迫自己参一脚,陪他们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