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因为语言而产生误解与冲突,因此有能力把话说好,显得极其重要。透过练习,让我们把“情绪性语言”转换成“接受性语言”,让沟通不再充满火药味。

文|Jojo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沟通困难又令人疲惫的场面,结局也经常是不欢而散。

比如,平时和伴侣感情挺好,但意见不合时会就控制不住发火。

跟其他同事合作项目,由于想法不一致发生了争执。结果不仅工作难以推进,还觉得一天的力气都被掏空了。

甚至跟朋友吃个饭​​聊到了某个热点事件,发现彼此看法不一致就吵了起来,还开始怀疑彼此是否适合当朋友⋯⋯

其实,这是一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沟通困局。这种困难情况的本质,是在意见不合的场景中,双方没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技术,因此难以推进沟通。

特别是,在意见出现分歧时,人们还经常会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使沟通变得更难。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后果,比如说:

  • 逃避面对不同意见

我们会不自觉地筛选信息、拒绝沟通,以逃避面对不同意见。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因为意见争吵而频繁分手、换工作⋯⋯

  • 持续、强烈的负面情绪

我们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侵扰,特别是愤怒、失望等,也很难从中抽身。

  • 不理智的行为

在负面情绪的推动下,我们也更容易做出不理智行为。比如:动手、怒吼。

  • 影响对对方的评价

潜移默化间,我们还可能对彼此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久而久之,这就可能伤害关系。

在前面提到的这种沟通困局中,涉及到的一种高级沟通技巧,就叫做——接受性语言(conversational receptiveness)。

在日常生活中,分歧很难被彻底避免。如何处理分歧,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为只有经历不同意见并好好沟通,我们才可能拓宽自己的认知,获得对事物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信息准确度,做出更合理和有效的决定。

因此,我们今天要来聊一聊,意见不同的情境里,如何运用“接受性语言”,推进良性的沟通。


图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意见不同时难以沟通,是因为对话中缺少了“接受性语言”

接受性语言

解析:指的是一种沟通用的技巧性语言。在语言中使用这些技巧,能够令持相反意见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听见、被深入思考,并被公正地评估。

接受性语言可以由对话双方中的任何一方给出,但因为你是正在阅读的一方,本文将指导你如何先发起接受性语言,并由此改变整个沟通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语言这一沟通技术非常稀有。实验结果证明,大部分人都只是自以为做到了,其实不然(Yeomans et al., 2020)。

难度就在于,很多时候,你不是真的不知道该这样做,而是当时情绪上头,不愿意去这样做。

当我们一碰到意见不合的情况(特别是当对方缺乏沟通技巧时——“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我们很容易直接被激怒,那一瞬间根本什么也控制不了。

因此,想要使用接受性语言,你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如果你觉得这一点很难,很可能是因为背后有一些不够准确的核心信念在“作祟”。比如:

“他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因为不重视我⋯⋯”
“他和我意见不同,是在看不起我!”

当我们拥有这种推论时,就很容易将意见不合当作一件严重的大事。我们会感到格外恐慌,被情绪点燃的机率也大大提升了。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记得先提醒自己,深呼吸三次,不要直接发作。然后,你可以试试无评判地观察自己当下的状态:我的身体有什么感受?现在的情绪是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画面吗?

过程中,要尽量不带偏见地、客观地去观察自己。此时,我们就能够自然地与自己的情绪产生一定距离,不被它所掌控。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一段必要的空间,以将接受性语言的技巧加入到对话中去。

接受性语言能够带来奇妙的效果

研究发现,在困难对话中加入接受性语言的效果是非常显着的(Yeomans et al., 2020)。它可以帮助我们:

  • 降低当前对话中的冲突程度,同时,为未来的对话打下良好的关系基础。
  • 增加对彼此的瞭解与信任,提升关系满意度。
  • 令对方感到更有信服力,更喜欢我们,也更愿意与我们开展后续合作。
  • 即使在那些无法解决的话题上,也能够在两方之间创造出一段相互理解的空间。双方得以发展共同的合作目标,达到win-win 的效果。

接受性语言的起点是开放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性语言的使用,是基于一种“我愿意倾听、思考,并公正评估不同观点”的开放式态度。当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我说的就是对的,是他不懂⋯⋯”时,即使没有言传,对方也往往能感受到这种傲慢的态度,无法觉得自己被听见、被尊重。

只有先抱着平等、尊重,以及能够从不同视角中学习的态度进入对话,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对话的氛围和走向。

这确实很难。在完美情况下,我们可能都希望对方是能够这样做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顺畅的对话。

但事实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种能力比它看上去要稀有的多。只有当我们自己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亲密关系中的更多对话是流畅有效,又令人舒适的。

因此,虽然过程确实具有挑战性,但训练自己的这一能力是值得的。

推荐阅读:关系心理学:一下温柔一下发脾气,边缘型的伴侣有这四个特征

二、那么,到底如何培养“接受性语言”的技巧? 

1. 承认(Acknowledgement)

在分歧场景中,我们都可能感受到反驳甚至攻击对方的冲动。此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无效化(invalidate),也不要急于改变对方的观点。

承认并不等于赞同对方所说的,它只代表着我们真的听到了对方所讲的内容。你可以通过点头、重复等方式传递出这一点。

别说:“你也太敏感了吧!”、“天啊,你怎么会这么想?”

要说:“我明白你今天生气是因为觉得我这段时间都忽略了你。”

2. 模棱两可(Hedging)

通过限定条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强调不确定性(目前来看)以及程度性(有一点点)等方式,柔化呈现己方观点。

与之相反的,是将自己的看法当作是唯一真理,或是(在不确定时)当作确切信息,刚硬地呈现给对方。

比如对方想和你探讨一个问题,但你们意见不一致。

别说:“你要这么想我也没有办法。”

要说:“我不确定自己刚刚有没有解释清楚,但我已经尽力在表达我的想法了。”

3. 多肯定词,少否定词(Less Negation)

多关注对方视角中那些我们也同意的部分,并表达出这种肯定,能够令对方确认“虽然我们也有观点不同的地方,但我说的话他也有在听”。更进一步,你也可以试着多加入一些积极的情绪词汇,更有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例如:开心、兴奋、喜欢⋯⋯

相反,过多的否定词会令对方感到你们已经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上。这不仅于沟通无益,还会令对方感到自己被攻击、被否定,并可能因此竖起更强的防御。

别说:“你这样不对”、“不是⋯⋯”、“你刚刚就不应该⋯⋯”

要说:“刚刚你说的……我也明白”、“其实我也认同……”

4. 第一人称代词(First Person Single)

多使用以“我”开头的句子,更方便我们陈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对于对方的肯定。

以“你”开头的句式也可以使用,但要特别注意,我们要尽量“对事不对人”——将描述专注在对方的行为上,而不是对对方整个人的评价。

别说:“你怎么这么邋遢?”、“你从来都不知道帮帮忙!”

要说:“一回到家,我看到衣服没叠好,就特别生气。”、“你刚刚没有等我就提前入场,我感觉有点被忽视了。”

5. 减少争辩性言论(Explanatory Reasoning)

当我们过于关注在“讲道理”这件事上时,我们往往会听起来过于冷漠,缺少和谐沟通中必要的温情,还很容易携带攻击性和争辩性。

别说:“剧院很早就开门了,所以我就没等你,直接进去了。”

要说:“我当时没考虑到这么多就进去了,对不起,让你不开心了。”

同场加映:看起来无害,却擅长操纵人心?你听过“良性受害者信号”吗?

最后,我们想要再次强调,沟通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争出高下,也不是要强行扭转对方的看法、使其与我们自己的观点完全一致。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沟通,创造出一段空间,使拥有不同观点和感受的人们,都可以和谐地生活在某个共有的团体里,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沟通是涉及两方的事情。有时候,即使我们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对方依然可能固步自封,就是无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沟通对象。

但我们仍愿相信,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愿意,也能够为此付出努力的。那么,你愿意成为率先做出改变的那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