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意他人的目光,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身上——这都是“假想观众”在作用。

高中有一段时间,每每我走在路上、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在餐厅等外带便当等,总会感觉周遭人的目光在注视着我。我会随时注意自己的穿着与仪态,甚至常常在想,自己身上的缺点是不是很明显,例如不够纤细好看的小腿、昨晚刚冒出来一颗在鼻子上的痘痘。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假想观众”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中,这样的现象常发生在较为自我中心的青少年。他们有时会感觉自己站在舞台上,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是舞台下的观众。这些假想的观众(imaginary audience)随时随地都在审查自己、批评自己,因此非常注意服装仪容。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

其实“自我中心”是人类成长的必经过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婴儿期、幼儿期、青春期和成人期,慢慢发展自己的心智理论和形成自我认同。到了成人期之后,便比较少这样的现象。

所以很多人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会注意自己的外表与穿着、希望表现得很酷、很潮流,想要建立在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获得肯定。


图片|Photo by Kazuo ota on Unsplash

以我自己的经验,我发现除了这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还有以下几个原因,让我更容易拥有“假想观众”:

一、我因为某些事情或机会而被关注

高中的时候,我是学校升旗的司仪与许多大小活动的主持人,很多机会站在台上被看见,再加上是升学班,总会蒙上几分好成绩的神祕光环。让我开始成为会被记住或提起的名字,也让我开始更加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二、我是一个相对感受与联想力较高的人

我天生就比较容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以及对于事物有很快的联想能力。这让我更容易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言论背后的情绪,接着开始联想对方是什么意思,有可能越联越陷入自己的负面思维中。

三、我的自信大多仰赖外在的评价

那时候的我,自信是外来的、是不稳定的。我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在乎他人的评价,所以我很努力想要做到完美、想考一百分、表现杰出。当被指责、质疑或批评的时候,我的自尊心就会重重受到打击,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糟糕。

关于我如何面对负面思维以及评价,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阅读这两篇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负面思维与自我对话的力量》、《谁最有资格评断自己?

今天我想分享另外两个,关于“假想观众”的学习:

一、你以为大家都在看你,其实大家都在滑手机、放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回想看看,上次你在等捷运、等便当、等红灯、坐捷运、坐电梯,甚至做运动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滑手机呢?不是滑手机,也可能在放空、想着心里面的烦恼、思念另一个人、等下晚餐要吃什么,或其实,你也以为大家都在看你,正专心地让自己表现得体。

我后来发现,现代人搭捷运不滑手机,而且是完完全全活在当下,甚至津津有味地在观察四周的人,实在是太稀有了。我们害怕无聊与等待,需要手机来提供刺激,或做些事情,让我们觉得不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有东西在眼前,我们也没有真的看见。不信,问问你还记得自己吃晚餐的时候,隔壁桌坐谁?或今天搭车回家的路上,隔壁站或坐了谁、他穿什么?

二、你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你,可能差了两万里

比较在意他人眼光、没有自信、完美主义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眼里只有缺点,甚至是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所以你也会认为,他人随时都可能发现或注意着你的缺点,或对这些缺点做出负面的评价。

但有许多实验证实,你其实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糟。想想那些总是说自己胖的瘦子、说自己不够好看的帅男俊女。他们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瘦、不够美,但其实在他人眼中,他们已经非常出众了。

他人往往可以看见那个更客观、甚至更美好的你。如果他只看到你的缺点、甚至放大你的缺点,那我想这个人也是对自己极度没有自信与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如果你也或多或少会出现“假想观众”,那么想想以上两点吧:

他人其实根本没空注意你,以及就算注意到了,他人根本看不到那个你自己认为糟糕、不完美的你。

延伸阅读:如何认识自己?画出自我认知的四个象限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让自己心理更强壮做起,慢慢练习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而非全然仰赖你的表现、你的成绩、以及他人对你的评价。当能更完整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及喜欢上自己,便不需要假想观众,也不再在乎假想观众对自己的评价了。

有一种人非常吸引我,就是尽管客观上,他的身材、外貌或成就不是社会所认定的好,但从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你可以感受到他“因为身为自己”而散发出的那种自在与自信。

他站在舞台上,台下没有观众。
他沉浸在自己的舞步、旋转、姿态里。
不造做、不虚假、不别扭,很真实、很有生命力。

同场加映:电影里的九个爱自己练习:学习做最诚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