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出于关心,建议对方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却很容易激怒对方。为什么呢?

“我叫你不要去你还去,感冒了吧!”

“好啊,我是关心你,你都不听我的。”

“如果你不想听我的话,以后就别怪我不关心你!”

“你嫌我烦就是了,那随便你!”

同场加映:教养心理学:孩子在知错之后,最不需要的,就是再多一次指责

当你觉得好意不被接纳⋯⋯换来的是⋯⋯

“我的状况我自己知道!”

“你自己还不是喜欢逞强!”

“讲话一定要这么极端吗?我有逼你关心我吗?”

“我又没有嫌你烦,话都是你在讲!”

当你感受不到你要的关心,剩下只能反击⋯⋯。

一个不擅长言语表达关心的人,遇到了不喜欢被人控制和硬性规定的另一半,关心突然变成像是一种权力拔河。关心听起来像是指令,反弹的人像是叛逆,沟通像是一种自讨没趣。

表达关心的人会觉得:

  1. 我是关心你才这样劝你
  2. 如果你生病了我会心疼会着急
  3. 我不希望你觉得我烦、嫌我啰唆

被关心的人会觉得:

  1. 我感受到你的关心但希望不要被限制
  2. 希望你能了解我的判断和想法
  3. 请不要帮我戴上不受教、不听话、不知好歹的帽子

不只是亲密伴侣之间,亲子关系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我是为你好,你应该要听我的”以及“我知道你关心我,但请让我自己做决定”的沟通断层。

推荐阅读:邓惠文:练习承接对家人的失望,才会变成大人

两方面的人其实都在“信任”中拔河,但可能不自觉。


图片|来源

前者可能会觉得,对方并不信任他的建议,对方甚至在反弹的时候,对关系会产生反感。他很担心自己的关心在对方眼里造成负担,但又无法忍住不说出来,于是,不小心嘴里就冒出了这种自我攻击贬低的话语,例如:“你就是我嫌我烦”、“反正我每次讲的妳都不想听”,其实他当然希望对方不是这样想的,希望对方赶紧否认并表示在意:“我没有嫌你烦”、“你讲的都我都想听”,但如果情绪高涨,而这又不是对方想要得到的关心方式,那肯定无法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说话者的信心大受打击。

后者亦然,在一个需要被同理及关心的状况下(可能生病、需要帮助、缺乏经验等),处于资源上较为弱势的状态,但又不希望全然依照对方的建议方式进行,可能透过自我评估,认为自己并非对方陈述的那般脆弱、无助,希望自己能够至少试试看、量力而为,这时候偏偏感觉对方不但不了解自己,又不肯给予一点弹性空间,顿时会感觉非常不被信任,理性上知道对方是好意关心,但感性上只有感受被限制、被批评,或者更严重者,像是被威胁着“以后就得不到关心”似的,让人信心备受考验。

“关心”怎么动摇了“信任”的呢?

主要是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个人角度去“表达我想传递的讯息”,而在沟通畅行无阻的时候,传递顺利,让彼此的信任桥梁更加稳固,“我说的话被接纳,你说的话我想听”,这就是信任的基本架构:“接纳彼此”。

可是当遇到意见分歧、带有情绪的沟通时,我们若还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达我想传递的讯息”,即使两边都是善意的,但是因为“我说的话没有被接纳,而你说的话我不想听”,于是信任桥梁此时不通,转为对对方的负面情绪。

推荐阅读:温柔,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人际技巧

当你觉得你懂的比较多(有经验)、你非常关心对方(感情因素)、你所采用的方式一定是对的(身为父母)的时候,反而要特别留意对方的反应。

因为我们在关系里面,除了被爱,也需要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