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精神疾病相关的家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直恶化,却坚持不去治疗,该怎么办?专业医师给你几个有用的方法,慢慢打破他的心房。

文|蔡佳芬医师

“○○号,○○○请进诊间。”诊间护理师亲切地叫唤初诊的新病人。

“今天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我端详面前这位看起来忧心忡忡的女士,边开口询问。

“医生,其实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妈有状况。”她回答。

“这样啊,病人有来吗?依照规定,必须亲自诊察本人才行哦。”

“医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带她来,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挂自己的号,先来跟妳讨论。”

高女士不停点头、拜托,急得泪都要飙出来了。

上面这种情景,每个月总是会重复好几次地出现在我的诊间,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医师门诊也有类似的经验。

或许你发现自己的亲友可能有精神、情绪问题或是失智等症状,但不管怎么劝说、哄骗、拜托,都难以撼动病患的抵抗,他们就是不愿意来看精神科门诊。

依照法规,医师不能对于未曾亲自诊察的病患,给予诊断或是开立药物。看着那些痛苦的家属,我心里虽然能了解,却无法违规来协助。毕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药,或是单凭想像。

之前有不少报章杂志的记者前来采访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劝病患就医呢?

以下,我分享几个方法,希望能对这类的长辈有帮助。


图片|来源

方法一:顺水推舟 

有时,我们正面劝说无效,就必须要找一些顺水推舟的机会。

因为老化的关系,长辈不免会有一些身体上的小病小痛,当这种状况发生时,其实就是一个适当的时机点。

举例来说,忧郁症的个案,可能会出现胃口不佳、食欲差、体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梦等现象。我们可以顺着病人的抱怨,建议他们:“这种情况,应该要到医院去看看医生,说不定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又或“我们可以听听看医师有没有什么建议,能够促进胃口,改善身体的健康,让自己睡得好一点。”

再举例来说,焦虑症、恐慌症的病人会出现胸闷、心悸,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手抖、冒冷汗,觉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这样的症状。

当长辈向你抱怨这些不舒服时,我们就可以顺着他的话,劝说他到门诊去接受检查或是治疗。

只要病人愿意进到医疗院所来,就达成一半的目标。

记得进入诊间时,要向医师打个暗号,套好招。有经验的医师,一听到陪伴者开的头,就会有默契的点点头,顺势安抚第一次来看诊的长辈。

另一方面,医师也会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因为对初诊的个案来说,身体方面的检查,也是鉴别诊断所必要的项目。

方法二:买一送一 

有许多亲友为了要协助长辈接受精神科的治疗,都会采取“同时挂号”的方法,也就是向长辈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点紧张,不敢一个人去看,我们一起去看,你陪我。”

这个方法是成功率不错的一个招式。一方面可以让长辈觉得并不是只有他自己这样,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出看精神科没什么大不了。

时常,我在门诊听到的对话是:“我今天没有要看喔,我是陪他来的。他说一个人不敢来,所以我才答应跟他一起来。”

对于比较不容易建立关系的病患,有时候我会先对亲友进行问诊的动作,并且让他在一旁聆听。在过程中,亲友就可以把相关的症状述说一遍。

这过程有点像是网路上所谓乡民常见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个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实是在问自己的问题。一样透过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时机成熟,医师会鼓吹长辈:“既然都来了,就顺便看一下。”或“排队排了这么久,等了好几十分钟,不看很可惜。”

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可以藉由这个过程,先消除长辈心中对于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疗的一些误解。

举例来说,很多长辈认为忧郁症的药就是会上瘾,或者认为药物就是会伤肝、伤肾。亲友可以藉机询问医师这些问题,好让医师有机会说明清楚。

之前某个病患天生就只有一个肾脏,于是非常担心服用的药物会有肾毒性,因此明明已经严重失眠,却还是不敢就医。恰巧她陪同另外一个亲友来就诊,听到对方问我:“这个药物会不会伤肾?”

我首先向对方说明:“肾脏功能可以透过抽血或是尿液检验来确保,还有就是现在的药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种类可以选择,可以按照一个人的身体情况来避免比较有风险的副作用。药物的盒子里也都有一张说明书,里面其实有详细记载;例如肾功能不好的人,这个药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减量使用、有什么禁忌,都会写在上面。如果还担心的话,可以到药局窗口去做药物谘询。”

听到这些说明之后,那位原本站在亲戚、朋友身后的长辈突然说:“医生,我也想加号,我也要看诊。”

方法三:假传圣旨 

现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检查,这检查时常都是热门的项目。

现在的老人健康检查内容,其实包含了两个精神科的基本项目,一个是老年忧郁症的筛检,另外一个是失智症的筛检。当然,也有一些自费的身体健康检查项目。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劝说长辈,以关心他、维护他身体健康为理由,先进行一个全身性的健康检查。

通常这些检查结束之后,都会寄送一份检查的报告单或者是书面的资料到家里,里面会标示红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进一步的检查,或是建议个案到大型医疗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诊察治疗。

在我的门诊里,就有不少长辈是因为接受老人身体健康检查之后,拿着这份报告到门诊来谘询的。

又或是亲朋好友可以婉转地利用帮忙长辈解读报告的机会,试着说:“上面写说你要到大医院去做仔细检查。”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长辈就医。

方法四:转转遇见爱 

许多长辈平日患有身体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摄护腺肥大等等,长年都在内科或是家庭医学科的医师门诊进行追踪。他们多半与原来的慢性病主治医师,保持着长久且良好的信任关系。

当长辈出现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扰,但是又不愿意前往精神科就医时,可以拜托这些与长辈有良好医病关系的医生们帮忙,请他们协助转诊,成功率会比亲戚、朋友劝说,来得更高一些。

许多前来老年精神科门诊就医的银发族朋友们常常告诉我:“是某医师大力推荐我来看妳。”还说其实这位医师已经劝他来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医师非常的关心他,又讲了这么多次,觉得不来,好像说不过去,才鼓起勇气到精神科门诊来就医。

我非常感谢这些内、外科医师。他们平日一定是对自己的老病人观察得非常仔细,看出对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扰,才会不停劝说,因为他们希望病人能得到更专业的治疗。

方法五:名人效应 

长辈不去看精神科,有许多的成分都是因为污名化的关系。

但随着时代改变,长辈也会接触到许多国内外新闻,因此,我不得不说,明星效应还是挺有影响力的。

我时常在演讲中提到,以英国王子哈利为例,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中,承认自己在母亲离世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忧郁症的困扰。他在接受了许多年的精神科治疗之后,才慢慢地走出来。后来,哈利王子现身说法,鼓励与他有相关困扰的人勇于求助,勇于接受治疗。

像这样一个不愁吃穿的皇家贵族,也会遭遇到人生各种无常的打击,但是他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哈利王子告诉大家,忧郁症并不可耻,那是一种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方法六:实话巧说

长辈对于医学名词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个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些自己的坚持与解读。

在协助他们看诊时,我建议尽量使用他们能接受的观念与名词。在不说谎的原则下,巧妙地说明,有时候会有不错的效果。

举例来说,有些长辈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却能接受自己是“脑退化,记忆不好”,而接受治疗,就可以“顾脑”。

长辈无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脑部小中风,需要治疗”。他们不容易想像“抗忧郁剂”的药理、原理,却能接受“调整脑部内分泌”的观念。所以,我们应当多加尝试不同的说法,找到长辈能接受的方式,协助他们就医,或是接受适当的治疗。

为了减少长辈到精神科就医的障碍,精神医学界也做了许多努力。

有些医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医疗院所则是开立老年精神科门诊,强调“老年”两字,表示是为长辈设立。另外,也有医疗院所开设睡眠特别门诊、记忆特别门诊、失智特别门诊等。在大型的医院里,也设有“整合门诊”,里面包含与精神科整合的门诊。

建议在挂号看诊前,先向各地方的医疗院所询问,是否有上述的服务。

除了这些拐着弯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们能正视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医学也是医学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灵全面向,也不再以寻求精神科协助为忌讳。

不忽视、不歧视,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