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一口从食材处理到起锅上桌都亲手打理的餐点心满意足,然而当你的队友和你在口味偏好有不同时,该如何取得平衡?除了勉强自己吃下不爱的东西、配合对方的饮食习惯,也许有更好的做法。

许多伴侣在交往阶段,因为尚未同居,约会多半是以外食为主,不论是荤是素,从日式、美式、义式餐厅,主食、甜咸点等,在共食过程中对于对方喜好能略知一二,因为在台湾外食选择多元丰富,只要到餐馆拿起菜单总是能点到自己可以吃的餐点,如同笔者不爱吃面,就算去面摊都可能有简单的卤肉饭可以选择。

在约会过程中,透过一次次点餐知晓对方“喜欢”吃些什么,偶尔听到伴侣对于选用某样食材或是料理方式有所评价,至于特定不敢吃、不爱吃的食物,多少会在约会初期聊天时讨论到。“特喜欢”或是“特不喜欢”两者极端偏好可以大致掌握,但是家常料理也是百百种,从食材品种、烹调方法相异做出不同口味,双方在口味偏好、饮食习惯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对于自煮者来说,面对不同口味偏好或饮食习惯,食物的主要准备者该如何是好?


图片|《焦急的罗曼史》剧照

邀请对方一起烹饪 可以将料理成为话题

单身时准备自己的食物,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两个人在一起需要考虑不同的口味,极端者甚至有荤素差异,如果是自煮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开准备食物,当然,在分开准备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不同的问题,份量与准备时间。

首先,在份量上因为是自己爱吃的食物,对方并不喜欢便不会去食用,份量上就需要抓的更少避免吃不完放在冰箱堆积、造成食物过期浪费。

再者,如果是饮食偏好差异较大者,可能准备起来需要更多不同的菜色,可能在准备过程会花费更多时间,这样的确比较麻烦,不过,如果你们都还算是对自煮有相当的兴趣,也可以邀请对方一起来烹饪,从采买食材开始,到备料、下锅,虽然饮食习惯不同但是可以共同享受准备过程,只要分配好工作还能让料理变成另一项共同的话题,也许也能逐渐了解,对方究竟为何喜爱这样食物,甚至是这样食物对于对方不同的意义。

共同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

虽然知道应该吃得健康,但是因为口味、饮食习惯长期养成,难以改变,但是有些进食方式的确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营养不均衡、挑食、进食太快,有些人热量控制的需求。

不要以嘲笑或反讽的方式劝说,这样只会让对方更加排斥造成反效果,渐进式的改善饮食习惯,在沟通过程中以“我们”出发,举例来说对方想吃宵夜,比起泡面我们也许可以来喝一杯燕麦牛奶。发现对方需要控制热量,当正餐后对方还想吃甜点,可以告诉他:我们可以跳过甜点,一起去散步消化。让对方感受到你们是共同的,他并不孤单。

有必要的话分开吃

除了一到五的工作日有固定的午餐休息时间,在下班后的晚餐以及周末的三餐你和另一半习惯在相同时间吃饭吗?因为作息不同、工作时间不同,许多情况下无法一起吃饭,但这并不代表无法回家吃饭。

假设对一人工作从上午 9 点到下午 5 点,而另外一人工作是从 2pm 到 10 pm,的确无法一起吃饭,那么准备好食物以后,至于保鲜盒中,放到冰箱冷藏或冷冻保鲜,在双方分别需要食用时拿出来加热即可,并非一定要双方进食时间完全重叠才能准备食物。当然,同时也要注意对方的进食时间是否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像是太晚吃饭又吃的太多对睡眠造成影响,这时就可以适当提醒对方。


图片|《爱的迫降》剧照

尊重多元的喜好 不批评

原生家庭影响,养成自煮的习惯,婚后有家庭也能感受到不同家庭饮食习惯的差距,举例来说,像是年夜饭因为家乡、风俗习惯不同,准备起来也有些许差异, 思考究竟有谁要吃这些料理,根据不同的情境调配口味,如果已经花时间准备了仍然希望符合多数人口味。

不只是饮食,在各方面都有彼此意见不同的时刻,面对不同的品味尊重、包容,和对方聊聊自己的爱好 或是不爱好的事物,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口味永远不可能完全一致,面对到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异同,父母结婚几十年下来,至今对于同道料理都持有不同的烹调方法

“鱼汤要用电锅煮的保留鲜甜才好吃”

“鱼汤用炉子滚水煮也很方便啊”

父亲与母亲都是家中食物准备者,环绕在料理上的对话是家庭日常。对我来说了解作法上的差异,口味对我来说反倒不那么重要,十几年下来喝母亲的鱼汤也非常习惯,就算是烹调习惯、口味偏好不同也无伤大雅。

从吃食到日常大小事 婚内沟通是永不停止的双人舞

在《Elements of Taste: Understanding What We Like and Why 》一书中,从舌上五味、心理学、文化分析品味组成,关于我们为什么喜欢A、不喜欢B 的原因涉及太多层次与因素,在当中也很有趣,他们说亨式番茄酱(Heinz’s)是非常完美的味道,这个远近驰名的酱料,来自于感官专家口中的各种味觉词汇顺利地调合起来达到平衡,很少食物能像番茄酱这一般面面俱到。

番茄酱完美无缺吗?自己就认识不少人并不爱吃番茄酱,也许并不是真的不喜欢它的味道,而是认为不健康、增加多余的卡路里,久而久之就不那么爱番茄酱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看似二元的分法,构成的因子比想像中的还要复杂,但是我们不需要成为番茄酱,不论是料理或是生活品味,开放面对不同的喜好,接受你和另一半在私领域差异,若是涉及公领域,像是居家空间布置、共同旅游行程等,适当沟通知道彼此想法后一起找到共识。

也许走入婚姻以前,自认对另一半多数的价值观,中间也曾经历磨合,然而从彼此认定可成为度过往后余生的对象,那一刻起,就算经历共组家庭的工程,也无法成为对方。吃食是重要的日常,因为口味不同让彼此能意识到“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不同的个体”,如果能保有这样的态度,在婚姻中也能让双方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情。

婚前面对不同的彼此寻求成长,婚后也应是如此,有时觉得这像是跳着双人舞蹈,舞步相异,但透过彼此的默契与合作婆娑起舞,完成魅力动人的表演,虽然并非舞者,但想必在台下的练习也是花上十足的努力,不同的曲目就会是不同的排练,而婚内面对的课题更加多元,从柴米油盐、生活样貌到工作,对待不同议题的看法,成为更紧密的家人,并不是双方的一切都要被同步,随时怀抱着开放与愿意沟通的心,能让彼此真正成长走向更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