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聊到孝亲费身边不少朋友都开始吐苦水,经济的压力、亲情绑架的无奈。而在这背后,其实承载着更多家庭关系的问题。

根据 1111 人力银行去年的调查,上班族的开销有六成是花在包红包和孝亲费,在包红包部分平均花费 14366 元,在此调查中上班族的平均薪资 39638 也就是,在过年当月有 3 成 6 的薪水花在红包钱,在 31 到 40 岁之间,有父母、小孩的“三明治”族更以这两类开销占比最高。

红包、孝亲费背后 承载更多家庭关系问题

朋友捎来讯息聊近况,询问新婚的我今年的红包该如何准备,平时有给孝亲费还要包红包吗?还是送礼物就可以?有人会认为既然一年 12 个月中都有给予父母孝亲费了,在过年是否可以送礼就好,事实上,包给父母的红包实质上就是孝亲费,也许我们可以先从孝亲费这件事来思考。

“月薪才XXK 每个月还要给孝亲费”

“我的父母说养你这么大回馈是应该的”

“他们说花钱在娘家赚钱在婆家,怎么敢不给呢?”

每当聊到孝亲费身边不少朋友都开始吐苦水,经济的压力、亲情绑架的无奈。

而关于给孝亲费背后的动机,每个家庭状况不同,难以以一概全,笔者几年的观察,子女和父母与孝亲费之间的关系甚之微妙,有些父母认为,子女长大需要善尽孝道,给孝亲费是天经地义。有些父母则是以此为由,要求子女支付孝亲费,但是其实是另外开立户头帮子女储蓄之用,未来买房、结婚或是大笔支出时可以由此支付。

对于刚出社会月薪不高,每月还需要固定支付一笔款项心理上的压力不小,关于孝亲费的确是量力而为,多半父母都希望子女过的好,然而,当子女出社会终于也经济独立、不再需要父母时,家庭陷入无小孩的空巢期,父母面对分离焦虑难以放手,此时仍然希望与子女建立连结,比起摸不着、无法量化的“关心”“尽孝道”,“孝亲费”成了最可视的证明之一。


图片|《花甲男孩转大人》剧照

量力而为 不只是现在式更要思考未来式

有些父母要求合理范围的孝亲费,许多甚至将全部存下没有花用,而少数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者,可能会被要求更多费用作为家庭支出,当中可能有的也被做不当使用。经常遇到的都是前者,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可以去思考的事,如果父母都还有能力,并不会因为这笔孝亲费而真正改变生活型态(年轻时的储蓄、退休金已足够支付开销)。孝亲费的“意义”大于“金额多寡”,给多少这件事可能是较有弹性的,最重要的是沟通并衡量自己是否可以长期负担,与父母谈论自己的经济状况与未来规划,其中在“未来规划”这点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假设刚出社会时月薪有 33000 元,和父母说好每月支付 10000 元作为“孝亲费”,然而在三至五年后才发现自己可能因为结婚、买房需要花用大笔开销,想和父母协商砍价希望每月支付 7000 元,原以为父母会因为看到子女迈向人生下一阶段而感到开心一口答应,殊不知最后得到父母失落与不谅解的反应,甚至质疑砍价背后是否与子女的另一半有关,无形中让准媳妇、准女婿冤枉成为黑脸。

我们都知道,从华人社会中流传千古“尽孝道”之伦理道德观在一时片刻难以颠覆,而给孝亲费在当今社会多半还是一项“义务”,然而,我们终究并非父母或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身为独立的个体,未来我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需要做够长远的经济考量,并无需为了证明自己有赚钱能力而给予超越能力负担的金额。

观察社群中,不少经济已较有能力者,有人仍会抱持着厌恶的心态给予父母“孝亲费”,过去养儿防老的心态深植传统社会,子女在潜移默化下经常认为父母的养育存在着目的性,以致于现在每个月还需要多一份开销。然而从理性角度思考,自己明明不会因为这笔钱就穷困潦倒,甚至我们观察不少理财达人分享月支出表格,当中不乏有孝亲费的固定开销,孝亲费并不是造成储蓄不了的理由,在给予孝亲费时的怨怼是否更多根源于家庭关系本身的问题,像是一直以来过度关注的父母,让子女反弹一心想脱离原生家庭,其他在亲情上任何形式的关系扭曲,究竟是要持续以负面的情绪待之,还是试着修复关系都是值得思考的。


图片|《恋爱沙尘暴》剧照

至于,收入相对吃紧的人而言,短期看来也许能在经济紧绷状态勉强支付孝亲费,但是实际上已经让自己的生活品质受到影响,甚至因此无力为自己日后的职涯拼劲,薪水成长遥遥无期。由于当前的经济状况以然为事实,除了跟父母沟通,最重要的还是进行我投资,甚至告诉父母自己的职涯规划,先学习培养某项专业,让自己能提升薪资水平,未来能持续给予“孝亲费”。

出社会、结婚 当我们从收红包变成包红包

今年过年也许你出社会了、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按照“家规”父母将不再给予红包,相反地,你开始靠着自己的收入给予长辈红包,对你来说这种给予是一种成就感的表达还是心里多少有怅然若失呢。只要是能力所及仍然象征性吉利意义,一年一次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在负担范围内,如果是刚出社会的朋友,首次要包红包给父母,不论如何从 3600、6000、10000、12000 任何数字起跳,同样以上面的逻辑进行思考,现在的经济能力,未来长远的考量。

也许现在没有太多额外支出,甚至想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财力,包了为数不少的金额,在未来几十年是不是都能持续负担,就算日后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孩,能够维持每年的金额为优先考量,如果在后续遇上职涯转换、升迁甚至业外收入带来更多收益,也能增加其他非金钱形式的礼品,亲情不是以金钱来计算,同样的比起孝亲费、红包,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系的维系与父母关系的经营,在最适当的距离让这份亲情走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