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八妇女节,联合国妇女权能署整理 5 项对女性权益最有改善的物品,带你从科技到衣着,简短回顾性别的器物小史。 这些东西,我们都在电视或生活中见过,但却不晓得它们的发明、使用过程,在在都充满曲折。

女性器物小史,科技让我们走得更远吗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联合国妇女权能署整理了 5 项对女性权益最有改善的物品,带你从科技到衣着,简短回顾性别的器物小史。这些东西我们都在电视或生活中见过,但却不晓得它们的发明、使用过程,其实都充满曲折。

1.滚筒水桶/河马水桶(hippo roller)


图片|来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 年调查显示,世上仍有 21 亿人口生活在缺乏干净用水的区域,尤其是非洲如乌干达,马拉威等国家。取水工作,往往是由母亲或女儿负责在滚滚黄沙中,非洲妇女每天得走上数小时取水,其实也引来一些严重问题。例如女性在漫长而人烟稀少的取水途中,容易受到攻击。另外,每天花太多时间精力取水,也让她们无法受教育或工作,致使女性的贫穷问题只能被下一代复制。

同场加映:马拉威报导:在这里,女孩全是预备人妻

不过,这样的情景正在慢慢改善。从 1997 年,两位南非工程师 Pettie Petzer 与 Johan Jonker 发明了滚筒水桶至今,已有不少新创产品,正在试着让女性取水变得更容易。

以滚筒水桶为例,它是由铁丝穿过塑胶大桶,设计出轻巧,低成本,高存放年限的行动水桶,而且储水量是一般水桶的五倍,帮助非洲女性省时省力,一次取得更多的水。这让她们一天需要花在取水的时间、精力成本大大降低,有更多时间能够处理其他事务。

2.脚踏车(bicycle)


图片|来源

19 世纪,第一波女性主义萌芽,争取投票权的女性主义者苏珊安东尼(Susan Anthony)曾将脚踏车称为女人的自由机器。也让脚踏车成为自由奔放的女力象征。

一方面,因为脚踏车的普及,女性在历史上首次被允许可以单独出远门,不用再依靠监护人、马车或坐骑,甚至让女性更能组织、参与妇女投票权运动。在许多投票权运动的历史照片中,都可以看见女性牵着脚踏车参与游行的身影。另一方面,它甚至间接改变了 19 世纪的女性服饰时尚:女性终于被允许可以不穿原本束胸的马甲衬衣(corset),也可以穿着宽松的灯笼裤(bloomers)出门。

不过,任何科技物作为政治改革的契机,都很容易遭受保守派的反弹。Vox 报导,1895 年美国杂志《文学文摘》(Literary Digest)曾刊出这段文字,描述一种女性特有的“脚踏车脸病”(bicycle face):

脸色潮红,有时苍白,嘴角不时下垂,眼下方有黑眼圈,看起来总是很疲倦。(usually flushed, but sometimes pale, often with lips more or less drawn, and the beginning of dark shadows under the eyes, and always with an expression of weariness.)

这段模棱两可的文字,被用来强调女性只要骑脚踏车,就容易罹患此病。但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因为骑脚踏车而产生这样的面部表情。甚至直到 1897 年,才有医师替女性骑车平反,证实脚踏车病并不存在,骑车还能促进女性健康。

3.网际网路(Internet)


图片|来源

90 年代,网际网路兴起,大大降低人们的联络成本,提高效率,并带来全球社群串连的契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2017 年开始的一连串性别发声议题,从 #METOO 运动、#NiUnaMenos(一个都不能少)、再到 #TimesUp,在在显示它对推展女性主义极有帮助。

你可能有兴趣:性别观察|#METOO 时代,爱是共识,不是假设

但不得不提的是,快速崛起的网路社群就像是双面刃,一方面提供女性与性少数赋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极容易产生强烈反挫:进用权不平等、仇女社群兴起、网路跟踪、非法交易、假消息,也都仍对于这些性别运动产生新的考验。

4.卫生棉(sanitary pads)


图片|来源

有个笑话是,一名小男孩许生日愿望,内容是希望可以拿到一盒卫生棉条。大人问起原因,小男孩则模仿广告词说:“因为我可以去游泳、跑步、跳高、骑马、溜冰,都不会有人发现。”

月经,从上古至今,永远都是女人难以开口的秘密。在卫生棉发明以前,女性曾使亚麻、羊毛、布料、动物皮等材料来垫着经血。也因行动力受限,不能走得很远、不能下水游泳。在许多地区,更结合了宗教民俗的禁忌,例如经血不洁,妇女因此不能随便说出口、来潮时也不能到庙里敬拜等。

法国记者艾莉丝·迪艾波 (Élise Thébaut)在着作《月经不平等》中提到,当 20 世纪末,美国终于出现第一种由纱布、棉花消毒压制而成的商业卫生棉时,销量却极差。但原因不是女性并不想购买,而是因为当时社会忧虑卫生棉观感不佳,禁止任何媒体刊登卫生棉广告。

同场加映:为你选书|《月经不平等》,第一次初潮与最后一巴掌

回看历史,我们永远觉得荒谬,事不关己。不过直到今日,我们知道,仍然有不少对月经的污名化存在你我的社会中(性别观察|月经污名只在印度?奥斯卡匿名评审:“我就是觉得月经很恶心!”)。月经污名,从来不只是女人对抗子宫的个人战争,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弱势身体的打压。

5.女用长裤(pants for women)


图片|来源

女性衣物,从来都不只用于展示外表而已,衣服当然也可以是种性别赋权的象征。在过去,西方的女性不被允许穿着男人衣物的。最知名的例子是圣女贞德,或许你不知道,当她于 1431 年被绑上火刑台的时候,其中一条恶名昭彰的罪名就是,她穿着男性专用的盔甲、长袍与长统袜(armour, tunics and hoses)。

裤子在西方历史上,当然也是“男人”的衣物。不过我们知道,推动世界发展的常常都是残酷的现实,例如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力匮乏,女性渐渐可以穿起裤装,因为她们必须暂时接替男人的工作。法国设计师香奈儿的长裤套装,更是让女性穿着长裤,成为时尚。

生活小革命,往往也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回顾这段促进女性权益的物品小史,我们发现,它们都从过去走到现在,从创新立意良好,到招致非议,再到终于渐渐成为日常风景,一路上总是漫长。在三八妇女节,我们也可以重新检视,生活中还有哪些性别物件,是你我未曾注意过其影响力的。它们都值得你我的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