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际父亲节后,我们希望掀开父亲的神秘面纱,每一位父亲,都曾是一个男孩。你的父亲在你印象中或许焦虑,愤怒,都是因为他曾是一个孤单的小男孩。

这个周末(18),国际父亲节话题很热闹,每年 6 月的第 3 个星期天是全球的父亲终于能好好被爱的好日子。这一天,《纽约时报》不如以往提倡父慈子孝、如大树的爸爸伟大强壮,而是以〈男子汉教育其实不利于男孩的成长〉一文直指从男孩到父亲这条路,多长、多远、一路难行。

以爱为名的母职深化阻碍了女性的人生发展,父亲何尝不是?在家庭的位置里许多父亲憋屈,孩子画起“我的爸爸”画像五官总是模糊、孩子分享家庭记忆时谈的总是母亲。他的背影被经济期待拉得很长,一个父亲该是功利导向的,孩子多少听过父亲当兵时的勇猛故事、白手起家的志气、父亲倚老卖老的指挥姿态,一个父亲背后,要累积许多的荣耀勋章:真男人、男子汉、男主外。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父亲认老的五官里读出了脆弱,直到有一天,我们在父亲的道歉里看见了他缺席时的焦虑。父亲的生活史上有大片空白,没有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亲密、没有为孩子擦泪的柔软、缺乏表达爱的空间。我们一直以为男性是理性的动物,于是剥夺了男孩情感的权利,Edward Tronick 研究近三十年男婴与母亲的互动,证明:在感情方面,男孩天生比女孩更敏感。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男孩沈默寡言、忍耐痛苦、限制情绪?

一个男孩的沈默,将是未来一个父亲对家庭的落寞。关于错误的情感教育,很适合一起读《该隐的封印:揭开男孩世界的残忍文化》这本书,我们分析其中男孩建立的不同“关系”,去想像从男孩到父亲这条路,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但愿藉由改变“错误的情感教育”,让他,有更多成为男孩的“其他”选项。

情感教育 01:拒绝残酷文化,再见男子气概

美国曾对 15~19 岁男性青年做男性意识(masculinity idology)信任度访谈调查,男孩们普遍相信:男人受人尊重是很重要的;谈论自己的难题意味失去尊严;身材矮小很可耻更要具备体力;男人不必做家务事。男孩模仿家庭与社会的性别人际关系,发展出了复制且建立自己认同的社交模式。

为何男性以为自己要坚毅勇敢?让我们从男孩的惩罚文化谈起。

2016 年电影《神鬼猎人》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野地蛮横求生的意志与果敢也为李奥纳多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影片以“苦其心志”去雕琢一个男人以肉搏完成自己的过程。歌颂雄性激素的电影不是原罪,血债血还的复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一向是锻炼男孩成为男人的唯一路径。体罚教育是其一,“男穷养、女富养”的逻辑思维除了将女孩推入永恒的被保护困境,也将男性带往一条粗暴的路。每一个在青春期曾极端反抗的男孩,可能都有一对有暴力前科的父母。

男孩接受“力量的教育”,比起与孩子谈论善良与情绪,父母更擅长用体罚告诉孩子不能做的事。比起让男孩在情感上认同自己、父母更期待养出一个独立健壮的男孩。

在进入同侪阶段,男孩又进阶地接受着支配与被支配的“残酷文化”。世界名着《苍蝇王》里以一群 6~13 岁的孩子为主角,写在荒岛上的杀戮故事,以民主为标的,他们必须选出领袖,在那样的世界冷静与理智行不通,只有强悍与暴力可以生存。当多数女孩们被社会指使读着《小美人鱼》时,男孩们正在经历每一天真枪实弹的《苍蝇王》。

在透过结盟建立安全感的秩序里,男孩必须不断变强,成为男子汉,收集“男子气概”的星星贴纸,成为“成年的男人”。甚至这样的习惯里潜藏着“抗拒阴性气质”,他们会有意识的攻击有温柔、同理、脆弱特质的女/男性。通过这样的攻击完成自己的竞争——一个够格的男孩。

推荐阅读:专访苏芊玲:台湾性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恐惧与无知

男孩们对自己残忍,似乎也没必要对其他男孩仁慈。青春期特别容易延伸出了“恐同性恋的霸凌”、“长得够高生理尺寸越大就是强者”、“用运动细胞排出阶级系统”......等。一个男人的沈默至此开始,他们为什么需要体谅痛苦?自己一直都在痛苦的循环之下。他们为什么需要有同理心?当你软弱就释放了他人攻击你的机会。

错误情感教育:男孩不能哭、男孩要通过体育或是竞赛类活动证明自己的力量、男孩要藉由贬低女孩价值来建立自己的尊严。

情感教育 02:一个支持孩子自由生长的家庭

1997 年一份论文(Paternal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Pleck, Joseph H.)表示父亲对孩子的照顾参与度相较 20 年前提高 15%,显示父亲在性别意识启蒙后开始投入家庭照顾,实践父职,也点出父亲的照护多为任务取向,没有抵达小孩的情感核心。许多父亲表明在孩子婴儿时期深感自己的无能,例如他们无法代替妻子喂奶,在满足孩子的生理机制上无法获得认同,就这样失去一次又一次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父亲确实是男孩成长路上很重要的典型,父亲通过假日的投球活动传授给男孩力量,男孩不但从父亲的认同建立骄傲,通过父亲的期待去完成自己的身份。一直到青春期他开始察觉父亲不是全知,与父亲的“教导者、护卫者 ”角色产生冲突,父亲与男孩的情感距离愈加遥远。父子关系缺乏感情的探索与分享,更缺乏身体接触,必须加强“互动”的亲密连结,才能弥补语言的失落。

同场加映:彩虹妈妈在教会:你总是避谈性教育,孩子怎么瞭解自己?

Emory University 研究人员在2017年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的结果为:父亲给女儿唱歌,朝她们微笑的时候更多,使用的语言比对儿子的更具“分析特点”,表现出的悲伤也多得多。他们对儿子的用词更注重成就,比如“获胜”和“骄傲”。研究人员认为,父亲的语言中表现出的这些差异,也许是“女孩在学习成绩上胜过男孩这个一致结论”的原因之一。(纽约时报)

男孩接受父亲的命令成长,胜过领会父亲的情感成长。

“我了解一个男人 放弃他对孩子的责任所留下的缺憾,不是政府所能填补的。 我们能尽一切可能提供好的工作、好的学校和安全的街道给 我们的孩子,但永远不足以完全弥补缺憾。我们需要父亲挺 身而出,了解父亲的工作不是生育就大功告成;成为一个男 人,不是有生孩子的能力,而是抚养孩子的勇气。我们有必 要关掉电视,和我们的孩子聊聊,听他们说,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欧巴马

一个母亲与男孩的关系弥补了男孩的情感需求,母亲形象经常影响了男孩如何“看待异性”。有些男性擅长展现自己的骑士精神,因为母亲从小教会男孩要保护异性、礼让异性,有些男孩对女性及其厌恶,可能出自童年的家庭创伤、母亲没有给予孩子关系的安全感。母亲是男孩的基地,当他需要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干的男性,便会向妈妈需索爱与接纳;当他需要自主或是要强调他的“男儿身”时,男孩子就会试图与母亲保持距离。

从上一段落父子的相处关系可以理解家父长制特别容易让父亲用来使儿子服从,透过养育机制的权力控制男孩。母亲与男孩间则容易出现情感勒索,女人如果无法通过教育或是职场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家庭里的进阶便是透过“母亲”与“妻子”的身份确立自己的权力范围。母亲把自己的社经地位期望投射在儿子身上,也把很多对家庭的责难类推到儿子身上。或许很多儿子都听过母亲说“你不要变得像你爸爸一样”。

这种对待男孩的方式错失了孩子的真正人格,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儿子、成为解救被父亲压迫的母亲,造成男孩成长过程中对家庭的矛盾情感。他既不成英雄(无法超越父亲的家父长制),也不成孩子(如果父母把儿子当作实践社会期望的手段)。

错误情感教育:用“期待”影响男孩的行为选择、以“父亲形象”雕琢小孩的成长、以“母亲身份”施压小孩的未来选择。

推荐你看:心理师教你跳脱情绪勒索:你没有责任满足别人

情感教育 03:性冲动与性矛盾,为什么我无法好好爱人?

一个男孩的青春期需要面对许多互相对立的感受。少年面对自己复杂的内在需求,他渴望性、想要被爱、想成为“真正的男人”。男孩在同侪间少有练习亲密关系的机会,女孩的童年可能会以分享糖果、玩具拉拢好友、自组姐妹社群弥漫着温柔与爱的气氛。男孩的社群练习是从竞争开始的,他们少有机会去察觉他人情绪,甚至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被要求同理,在复杂的情感关系中,迷失的男孩既无法拉下面子表达情绪,也找不到一种新的语言去理解。理解一段性关系,对他们来说比理解情感关系容易许多。

女孩也是男孩通过亲密关系成为男人的“过程”,他们一方面需要女孩来支援自己的雄性形象,一方面以屏弃嘲弄女孩树立男性尊严。男孩的情绪生活面临三大挑战:亲密、欲望与权力。如果一个男孩难以表述自己内心的伤心与孤独,只会用愤怒或冷淡回应不理想的感情状态,如果一个男孩难以释怀自己的性冲动,伴随而来的将是自己不健康的感情关系。

“男孩子容易性冲动,这些强烈的感受并不全然受欢迎。性冲动有点像是你饿极了,却只能站在餐厅外痴痴的妄想,因为你身无分文。几乎所有男孩子都知道如何私下压抑类似的痛楚,随着痛楚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羞愧。许多男孩都渴望成长,想像自己有一天自己真的长成大人,可以跟一个真正的女孩做爱,而不必依靠成人杂志中的插页。”——《该隐的封印:揭开男孩世界的残忍文化》

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男孩天生对性好奇,事实上女孩一直被教导要远离性,否则她们好奇性的程度可能与男孩相同。对性好奇、有性探索并不可耻,重要的事我们的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鲜少教育男孩/女孩什么是安全的性距离。父母必须假装自己的男孩不会自慰、手机里没有A片、在学校不会传递A漫。男孩接受性知识往往少了一成“事实资讯”,A片里女孩说不要就是要,现实世界可不是如此。

推荐你看:专属女人的 A 片!看 Female porn 如何标示新时代来临

然而男孩痛苦的也是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想像可能来自《超人》、《蝙蝠侠》,一段美好的性,男性要强悍担任支配角色,甚至必须要用暴力去显示自己轻视女性、充满力量。男孩会非常惶恐自己的“第一次表现”,多半不美好的第一次会留下深深的焦虑,以致男性后来的性行为会更注重在展现自己的权力。残酷的社会经验教导我们的男孩消灭“温柔、柔软”等被归类至“女性化”的感受,现有的刻板异性恋两性教育与其说是性别教育,不如说是教育男孩女孩如何通过家庭、扮演好各自性别角色的权力教育。

男孩以控制女孩来消除自己的男性焦虑,以拒绝女孩理解自己内心感受来杜绝受伤,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累积了许多无以名状的“罪恶感”,来自在每次的权力施展中,一次一次,消灭女性的位置,却又急需女性之爱的矛盾感。

错误情感教育:“好男孩教育”期待男生要满足女生需求、男生必须透过追求文化讨好女生,例如:要对女性的人生负责、帮女生提包包、吃饭要男性买单;“性冒险教育”鼓励男性的性功能连结他的人格自尊、鼓励男性以性展示权力支配女性、鼓励男性透过言语霸凌女性取得雄风地位。


(电影《亲爱的别哭》)

从自我、家庭谈到人际关系,这仅是男性面对强大父权结构较容易被看见的局部,男孩有许多的难题,他们长时间的沈默且不愿求援。1991 一项心理学研究(Family talk about feeling states and children's later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emotions)显示:母亲擅长与女儿谈论悲伤情绪,与儿子谈论愤怒情绪,这是性别社会化的起点。拥抱自己的各种情绪将是未来男性期许性别友善的第一步。

想要男孩有不同的成长、可能成为一位不一样的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他们机会,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男孩值得拥有人类情绪的全部,值得去更全观的感知生活。

没有一个男孩不渴望父母的爱,也没有一个父亲不需要被凝视关爱。我们必须开始重视男性的情感与心灵,甚于他的事业、他的未来、他的社经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