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年节拒绝回答长辈相关问题同时,却要求公众人物的恋情状态要符合“理想答案”?

年节将至,这几年来关于年节亲戚的大哉问、年节恐慌症的讽刺与讨论越来越多,在女人迷亦有好几篇文章专美于前,我在这边也就不详述了。在这些大哉问中,总有关于感情生活的好几问,也最常被年轻人拿来酸说“高中以前只问成绩而且不准谈恋爱,大学后开始问交男女朋友没有,出社会后问什么时候要结婚,结婚后问什么时候生小孩,生小孩后问什么时候生第二个,小孩长大以后问小孩成绩。”

可有趣的是许多一方面不耐烦长辈跟亲戚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不停询问的人们,一方面却同样的对别人的感情生活有更多不合时宜的狂热。

例如之前的嘎嘎宝儿事件,说认真的,一男一女两个人之间发生什么事,只是要双方都神智清醒且本于自我的意愿,真的不干我们的事,嘎嘎劈腿也好,宝儿张腿也罢,都只是他们的腿部动作,真正牵连到的其实是那些与这关系相关的人们,跟我们,跟这个社会大众一点关系都没有。

可很有趣的,嘎嘎宝儿事件居然可以在总统立委大选的前一周燃烧热度几乎直逼头条,大举网友涌入双方脸书道德教诲的道德教诲,痛骂的痛骂,酸女方随便淫荡的酸,念男方负心幼稚的念,好像自己就是宝儿或就是嘎嘎的女友一般,感同身受,痛不欲生,最后嘎嘎因为跟其音乐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事件被退团,宝儿甚至还要被一张“你的阴道密码是1234”的图羞辱。

我们对于公众人物的爱与性一直都有一种很莫名的狂热

孙协志跟韩瑜离婚,新闻绵延数天,几乎可以变成“离婚理由猜猜乐”,各类新闻下都有人在各种猜测,连前经纪人都有资格凭一个“孙德荣赞季芹好媳妇 冷谈韩瑜 - 老婆很重要 戳王仁甫孙协志婚姻反差”登上新闻版面,好像他的意见很重要一样。陶喆跟不是老婆的人做爱需要在记者会上用精美的简报跟社会交代情史。阿基师跟女人去摩铁,有人宣称“如果连阿基师都会外遇,那我还可以相信什么?”。

九把刀一边说希望大家不要叨扰前女友一边在演讲时宣布自己已经分手。伊能静结婚,大家要先“回顾”一下她的情史,顺便狂问她前夫有什么感想。黄晓明、Angela Baby 结个婚要线上直播,周杰伦、昆凌婚礼引得无数人尖叫钦慕,王子公主的结局简直当代童话。(推荐阅读:周董与昆凌的童话想像:我们何必向往梦幻婚礼?


(图片来源

当然,这种狂热也不仅止于艺人,2010 年补教名师高国华跟陈子璇一场热吻被苹果日报做成堪比连续剧的专题。2013 年媒体揭露 2007 年特侦组曾监听立院节费电话,大家最关心的是高金素梅与李鸿源有没有情话绵绵,今年(2016)总统大选结束后,不知道多少媒体就开始关注起蔡英文“神秘的感情世界”

出轨者、分手者、离婚者、恋爱者、结婚者一连串的交代,似乎让我们忘了其实他们本来就不需要跟我们交代这件事,我们正如同过年桌上那个一年大概见不到两次面的亲戚一般,觉得自己坐到了某个有发话权的位置,就开始对他人的情感生活大加好奇在意询问,甚至迫不及待的加上眉批、评论与道德教诲。

到底是谁的故事?

Lynn Jamieson(1998)在《亲密关系》中以“公开故事”来指称被放上台面的关系,也就是“成功”且可以在媒体上传播的人所自我描述并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而人们在检视自己的关系时,常会不经意地使用公开故事作为对照组,来描述或想像自己的关系。

这样的公开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包含了名人的自我揭露(像是康熙来了等谈话性节目有无数的艺人来宾常常揭露自己的感情与婚姻)、媒体上对于这些名流的报导,也包含了两性书籍、两性作家的演讲等这些教你怎么谈恋爱的读物,自然言情小说、偶像剧(或任何戏剧)等标榜出完美爱情该是什么样子的媒介,甚至每当竞选就必然要出现的候选人伉俪情深等等,这些都是公开故事,这些故事的重点,是告诉阅听者一段“成功”并且可以被放上台面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藉由范玮琪晒儿,你可能会开始向往有夫有子家庭的美好,看到徐若瑄为产子的不顾一切,你可以会感叹母爱与爱情的伟大,所以我们恐惧莫名其妙离婚分手的银色夫妻,担心安洁莉娜裘莉与布莱德彼特分手之心可能远比担心自己与伴侣分手更甚,随着社群网络的兴盛,明星的表演也不再仅只于大小萤幕之上,每一个带着蓝勾勾的帐号间彼此的互动,都建构着一个完美的故事,而我们则从这些公开故事中选择,哪一个才是我们可以跟随的公开故事。

同场加映:专访徐誉庭:妳要自己的幸福,还是别人的羡慕?


甚至在台湾也要关注一下日本银色夫妻的速配好感度。

我并不觉得“公开故事”有什么问题,也不觉得人们去使用公开故事来描述、想像自己的关系有什么问题,我认为人们对于这些公开故事的追求反应了“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谈恋爱”这件事,所以当人们把这些公开故事当成教材或警惕让自己去深思自己的亲密关系时,特别是当这些公开故事多半为角色自己主动扮演透漏时,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乐见其成。

同场加映:台湾媒体听着!请放过非自愿性公众人物

可是人往往想要更多,同样随着社群网络的盛行,这些名流明星也不再只是单向的说书人或扮演者,观众更可以(或更情愿)主动的介入这些故事之中,扮演那个断定是非对错的判官,这些名人的故事不再只是我们引用来描述自己关系或作为教材譬喻的“他人的故事”,而是我们需要积极主动介入,把事情弄对的“大家的故事”。

郭富城与自己较年轻的女友晒恩爱得到满满的批评攻击,女友甚至还要发声明说自己没有脚踏两条船,这些新闻下面好多评论都在为曾与郭谈恋爱却不得明确承认的熊黛林叫屈。但这并不是在帮熊黛林叫屈,是在帮自己叫屈,是在对照了自己过往或想像未来的故事后,为未来可能的自己叫屈。

同样的当我们看到嘎嘎跟宝儿掀衣接吻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路人在接吻,而是套入自己的角色在想像,这个角色不只是把自己想成嘎嘎或宝儿,有些自许为前辈想像这两个人是需要教导的小孩弟妹、有些活在关系中想像自己是嘎嘎的“正牌女友”(如果真的有的话)、或有些人想像自己是喜欢像宝儿一样的正妹正妹却都爱坏男人的“好男人”、甚至有许多人是用担心这些故事真的成为公开故事后会产生的后果作为其道德教诲之理由...


(图片来源

在这些无止尽的想像中,多数网友、观众早已不只是观众,他们积极的进入故事,任意地把他们的关系、故事拿来当成自己的使用,认为自己有权力知道与自己不相干的关系内情,也认为自己有权力可以让这段关系往“正确”的方向前进,甚至,认为自己有权力因为他人的关系不够完美不够格成为一个值得学习的“公开故事”而得到这些名人的解释与道歉,好像自己其实才是那个被负心或抛弃的人一样。

别再当春节长辈团

可当我们回想,在年夜饭中自以为自己可以替你的人生提供多美好建议的亲戚长辈——那些我们一边想着“三叔公你不是才跟老婆闹离婚,有脸来给我恋爱指导喔。”一边尴尬微笑带过这些话题的长辈——当你面对那些甚至不只是提问,包含了比较、否定你当前的感情状况、或试图想“教育你”的“关心”时,你心里的感受,只是你一年见他们一次,名人们每日每夜的活在舆论之中。

同场加映:春节恐慌症:为什么老爱问我毕业、工作、有对象了没?

所以,到底为什么我们对于别人的感情生活总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

抱歉,这篇文章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图提出任何解答。
因为这问题的解答也一点都不重要,就算我找出了一个很了不起兼富有解力道的原因,难道就可以合理化这个不合时宜的狂热嘛?

不能。

或许,我们仍然难以招架春节会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指导,
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要扮演他人生命中的春节长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