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节目上,北大教授魏坤琳与郭敬明意见不合,脱口而出:“我怎么好像跟女人在吵架”,郭敬明回应:“作为北大的教授,我觉得不管你的修养,还是你的学识,都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像女人”会被认为是负面修辞?藉此机会,我们也来聊聊“像女人”以及总是被认为“有点娘”的自拍文化。

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阅读的文字不仅多如牛毛,就连影像也不计其数。在脸书几乎霸占台湾人手机萤幕的此刻,图片、照片、影片更是时时映入眼帘。当今网路世代习惯用影像沟通,喜好用影像表达和展现自我,脸书墙不仅成了个人行销看板,自拍照更往往成了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

自拍有点“娘”?

有趣的是,拍照这件事似乎被认为是比较“娘”的行为,我曾经有位男性友人因经常在脸书上放他每日的美食飨宴照,整本相簿都是佳肴美馔的近照,而被我们共通的好友认为“娘娘的”。

虽然我觉得带有阴柔气质的男生很有特色,但令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拍食物会像女生?此外,不只是食物,自拍也被认为是比较女性化的行为,即便有些男生会藉由使用运动器材、作刚硬的表情、展现肌肉或摆出霸气的姿势于来提升自拍照的男子气概,或是在球场、仓库、健身房和热炒店等比较具有男人味的地点自拍。

研究显示,多数人仍认为单由自拍展现的男人味还是富含女性气质,为什么呢?该研究认为,自拍的行为基本上已被性别定型化,自拍被定性为偏女性的活动,所以即便是充满阳刚气息的男人,如果很常自拍,仍可能会被视为“娘娘的”。

推荐给你:自拍完美美容照片的七个技巧

自拍可能成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养分

有些人认为爱自拍是出于自恋,但透过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自拍可能不只传达了自恋,还表达了更深层的性别气质,甚至可能成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养分。

为检验自拍照所凸显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德国传播心理学家 Nicola Döring, Anne Reif 和 Sandra Poeschl 依照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1979)和Mee-Eun Kang(1997)所归类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表现指标,将网路上随机搜集的自拍照作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分类,以便和平面广告作比较。判断的标准有:拥抱、轻抚物品或人、轻触自己的脸或头发(Feminine Touch)、倾斜站(Imbalance)、躺姿或往上看(Ritualization of Subordination)、闭眼或不看镜头(Withdrawing Gaze)、夸大的面部表情(Loss of Control),以及社群媒体特有的表达方式,如衣着清凉或只有拍身体(Faceless Portrayal)、类亲吻的撅嘴(Kissing pout)等。

广告媒体向来被批评是性别刻板印象的温床,厂商藉由女星和女模的脸蛋与身材,强调女人娇弱、温柔、性感、婀娜的女性特质。但上述研究结果却显示,除了躺姿和衣着清凉两项指标外,自拍在其他类别的程度都高于平面广告,亦即,相较于媒体广告,自拍照所呈现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更为鲜明。此外,不同于年轻男性喜好于自拍照中展现肌肉,年轻女性更是喜好仅自拍身体特定部位或摆出类亲吻的撅嘴表情。

日趋盛行的社群媒体纵然包容了其他不同的性别特质与气质,但当今流行的自拍风潮却意外地更助长了性别刻板印象的氛围。最让人意外的是,在掌镜者可以全权主控影像内容的自拍中,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程度竟然比平面媒体还高出许多。

虽然上述研究并不能代表全世界,各地区会因文化习俗而有不同的性别展现和比例差异,但仍有其他研究显示,男性的大头照偏好展现地位,而女性则偏好使用家庭照,或放上如灿笑和眼神交会等真情流露照。另有研究分别随机搜集了曼谷、柏林、纽约、莫斯科和圣保罗五大都市人的三千两百张自拍照,发现女性偏好往上看镜头且摆出夸大的表情,而男性则是偏好往下看镜头,显现地位和权势。

推荐阅读:“她们掌镜,说自己的故事”翻转吉普赛女郎的刻板印象

镜头呈现的不一定是真实生活

在社群网站中,我们看到了现实以外的另一个世界,网路不仅是实体世界的延伸,也同时是内心世界的表露。但是,到底自拍的性别表达是我们与生俱来,还是深受广告媒体影响才进而仿效?

女性性别刻板印象在自拍的风潮中如此深刻,究竟是何种原因我们未能确知,但18岁的 Instagram 网路名模Essena O'Neill 突然于2015年12月初大举删除他的自拍照和各式广告代言照,向他58万名粉丝们郑重宣布:“这没有意义、不是真实生活。”("This has no purpose, not real life.")更揭露曾经为了让肚子拍起来漂亮,几乎没有吃东西,还拍了将近百张一模一样姿势的照片才能万中选一。这故事告诉我们,广告媒体长年来塑造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已经悄悄地深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同场加映:澳模 Essena O’Neill 拒绝社群虚名:别再为了追求赞浪费青春

人在自拍江湖,身不由己

网路名模 Essena O'Neill 的例子隐含着网路自拍所呈现的“形象”和广告媒体塑造的“假象”似乎巧合地相互叠合,而这自拍风潮让不少年轻女孩不自觉地为了塑造形象,成了假象的另一幕后推手。他的例子真实地揭露年轻女孩仍旧盲从追求媒体广告塑造的性别教条,尤其当自拍也成了媒体广告的手段时,人在自拍江湖,身不由己,即便自己都已是形式上的掌镜者,但实质上掌镜的可能从来就不是我们,而是我们莫名在意的陌生人。

推荐阅读:人人是媒体的时代,你的媒体原则是什么?

是你的萤幕带有性别歧视,还是你的镜头带有性别歧视?

当你的萤幕被别人的镜头绑架时,当你的镜头被别人的目光劫持时,我们该如何免于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干扰?看看别人的自拍照,再看看自己的自拍照,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