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的纽约是什么样子?地铁很脏、充满种族歧视、却也同时能在竞争力中成长?听听在纽约工作的作者 Nick 谈谈读完黄致钧《纽约学》后的感想。纽约这样一个城市,你可以先闯一遍,也可以先读一遍!

这次返台两个礼拜,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该怎么“说话”。我的出版社在我回台湾之前,寄了一本“纽约学”给我,一方面是希望我能够协助宣传,另一方面,因为“我在纽约,爱你”已经出版了好一阵子,所以希望可以藉由“纽约学”这本书,敲一敲通告,看能不能一起提高两本书的曝光度。

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问题就在于,对我来说,“纽约学”是一本汇聚批判性思考的好书,所以短短几分钟的电台访问是无法突显这本书对于读者的价值——说得太少,好像在批评作者的观点;说得太多,却又让人昏昏欲睡。而今,既然宣传活动暂告一个段落,我就好好地来写一篇文章,说说我心目中的“纽约学”。

为什么我说“纽约学”是一本汇聚批派性思考的书?因为它不像一般介绍纽约市的观光书籍单纯地介绍景点,作者致钧的确介绍了纽约市的轮廓,但隐含的内容,却又多了根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然后对纽约市的人、事、物贴上了自己主观的标签。

“纽约学”其实写得很有层次,我自己因为要准备电台的访问,也读了整整三遍。而读每一遍当下的心情,也跟着自己的体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举个例子来说,在“族群分工”一章中提到:“举凡写程式、跑软体、算会计这些白人嫌太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交给‘勤奋聪明’又想留在纽约生根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做吧。但要和客户拉生意、谈案子、做简报时还是得靠了解在地文化和讲话口音较淡的白面孔出马……白人贫穷也必须是为了个人价值观牺牲奉献,艺术作品卖不出去必须住到布鲁克林‘贝德史岱’也好……再穷愁潦倒也不用像黑人去速食店堆汉堡、炸薯条,上街头争取最低工资。”

读第一遍的心情是“愤怒”。在纽约待了这么多年,我曾经待的私募基金,老板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中东人;曾经工作的银行,五个主管当中就有两位是黑人;再来,现在待的会计事务所里,亚洲人虽多,但白人绝对不在少数。与其去用种族来妄下结论,还不如说,纽约是一个凭实力生存的地方。书中提到的现象或许是纽约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其中生活之后,会发现我很难去为这座城市妄下结论,甚至是为不同的种族妄贴标签,作者既然有胆量这么做,那我们读者就有权利去“愤怒”。

推荐你看:治疗公主病首选:纽约,一个锻炼平凡的城市

读第二遍的心情,则是有些“怀念”。藉由重新阅读致钧的文字,我开始想像自己回到了数年前那个初来乍到纽约的小男孩——那个对异国充满了敏感主见的男孩。我想到刚来到纽约的自己,就跟致钧一样,会嫌纽约地铁脏,会讨厌去中国城;看到深色皮肤的人内心会害怕,看到白人做任何的事情都觉得很酷。我反而开始怀念起了当初的那个自己,藉由致钧的文字,我开始重新走遍这座城市——重新拾起对周遭的观察力。

第三遍读起来,则开始有了“认同”感。致钧的文字很有力量,主观的很有原则。细嚼慢咽之后,其实你会发现致钧会在他的批判当中参杂了许多现象的原因,也会发现自己读第一遍时的“愤怒”,或许只是不喜欢别人这么裸露地描绘自己生活的城市所产生的自我防卫机制。第三遍读完,我会想要再回到纽约,再去做观察,甚至去做访问,然后辩证书中的论点。

“纽约学”这本书名取得太好。就跟“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纽约学提供给我们一套理论。初学者,也就是没到过或者是刚到纽约的人会因为这本书而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轮廓;而进阶者,也就是在纽约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则会知道有太多的“例外”是书中所没有涵盖到的,进而跟文章辩论.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读者,这本书绝对会让你更深层地了解纽约。

延伸阅读:在纽约当时尚摄影师:走长远路,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就像文章一开头所提到,这么深层的书用短短的访问很容易造成言语上的误会。索性,我们坐下来,用这篇文章,把纽约学这本好书,重重地剥皮研究一番;而主观的书,本来就会吸引主观的读者,就跟这篇书评一样,我不保证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但读过之后,你绝对会有一股脑力激荡过后的畅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