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遇上爱情,总是能迸发出美妙灵感,甜美都从苦涩提炼!听听作家肆一与音乐人 HUSH 的创作对话,经历每次爱的冰雪、他们一次次成长为更美好的人。关于爱呀,作品会说真心话。

撰文=骆亭伶
摄影=韩承烨
场地提供=海边的卡夫卡

肆一 (图左)
作家。学设计、做出版、热爱写作,笔名因生日十一月十一日而来。喜欢电影、音乐、旅行,型男外表下是为出版奉献三分之一岁月的热血人生。自认非恋爱高手,却因朋友都是恋爱动物,而提笔对话;相信透过书写,对爱情与自己都会更加清晰。最新作品为《寂寞太近,而你太远》。

推荐阅读:女人迷独家专访:肆一给女孩的九句爱情箴言

HUSH (图右)
词、曲、唱音乐创作人,有“天文系诗人歌者”之称,也是塔罗牌高手。念哲学,喜欢以天文学、哲学角度思考生命与爱情,2010年在打工的“海边的卡夫卡”意外登台而进入乐坛,代表作为孙燕姿〈克卜勒〉,以及入围今年金曲奖最佳歌词的徐佳莹〈寻人启事〉,预计八月份发行新专辑《机会与命运》。

延伸阅读:爱是同一个答案!专访 HUSH:现在是 2015,我是 GAY 有什么问题吗?

每个人都谈过恋爱,也尝过失恋之苦,疗愈系作家肆一觉得爱情像旅行,让人从异国文化的回应与悸动中,发现自己新的可能性。天文系音乐创作人 HUSH 说,爱情像软体升级,从 iPhone3 到 iPhone6,在每一次的关系中都获得学习与进化。本期聊聊天中从两位创作人充满创意的譬喻讨论中,发现失恋不等于失败,与创作及成长有相当紧密的对位关系。

问:两位的书写与创作都以爱情为主题,跟自己的恋爱经验有关吗?

肆:纯粹是因为周遭朋友开始谈恋爱,有恋爱中、失恋、暧昧等形形色色的状态,会在脸书上发表心情,我以旁观者的角色发现所写的东西跟我认识的他们不太一样。我不擅于说话和安慰人,于是尝试在网路和大家分享一些想对朋友说的话。它没有具体情节,也没有角色,纯粹是大家在爱情当中的共同感受,我想只要有经历过,就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入在里面吧。

H:读者看了都觉得好准啊(笑)。我的创作像〈克卜勒〉就是有事件,但大部分没有。以前写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现在我会自己设定一些框框,这段时间以天文学的角度去想天文学的爱情、亲情等,看能否说得通,过一段时间再换一概念,觉得比较有规模和效率。

推荐你看:追求梦想要够傻!专访 HUSH:人生就做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灵感都是来自生活一点一点的累积,我不会虚拟情境去创作,其实写歌的过程是很伤的,必须把自己的经验解压缩,进行剖面分析,对我来说这就是视觉化的过程。沙尘飞扬时,很多事情看不清,但经过时间距离,比较能接受当时的情绪,再把尘埃落定的风景给写出来。

问:肆一像是隐藏版爱情顾问的角色,那 HUSH 呢?

H:我还蛮常担任爱情顾问的角色,我有在算塔罗牌。可能是单身很久了,不在“关系”中的人更能抽离去观察别人的“关系”。像前一阵子我常常思考一个词──“畸恋”,这是一个强大的东西,下面会有很多子项目,我定义的比较极端一点,譬如第三者、暗恋对方但却只能以朋友身份自居等,形式面貌有太多种,我还在记录和观察,不全然是为写歌,就是喜欢研究。

肆:谈到研究,我自己在写作上有个有趣的事,常常开始写一个主题时,不知不觉中原本的主题不见,有其他的东西跑出来,所以书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会帮助我整理情绪,发现有很多不对劲,好像主轴中缺少一个齿轮,然后在书写过程中会慢慢串起来,在串起齿轮的时候,就改变了原来的结果,产生一个新的东西。

你会喜欢:肆一写给爱情的15个练习:单身恋爱,都值得庆祝

就像剥洋葱,藉由书写一层层深入,而有了不同的感受与结果。扣回爱情的主题上,我发现很多人凭直觉谈恋爱,开始到结束也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书写可以帮助自己去检视直觉和惯性的恋爱模式,看见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写多写少没有关系,只要多写就有帮助。

假如你很享受那样恋爱方式,也 OK,若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有抱怨和怨言。对我来说这是不好的恋爱态度。

H:(倒抽一口气)呜,要哭了。

问:恋爱结束,有人藉由书写、有人可能算塔罗牌,HUSH有什么想法?

肆:你比较被大家讨论的情歌是哪一首歌?

H:〈都是你害的〉。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我很会写情歌,其实我没有写得很好。我的情歌都是用濒临死亡的爱情换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痛的感觉。对我来说,关系结束后,如果我愿意为对方写歌,就算结束得不怎样美好,但本质上这个人是好的。

有一次深夜在家时惊觉,我的情歌几乎都不太有对象, 只有几首是写给以前的对象, 我不会有点暧昧情愫, 就去写一首歌。我是一个需要各种形式的爱的人,不只是爱情,像去买早餐,看到公园的鸽子飞起来,我很需要去爱这些鸽子,这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问:HUSH 的创作是一种对感情整体的思考与感受,肆一呢?

肆:就书写本质而言,大部分是跟自己对话,是把自己对一件事的感受和情绪消化后,变成一种成果或自我主张,在发表之后受到大家重视那是另一回事了。

(完整内容请参阅《小日子》038期  生活在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