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者 Karen 继教育、堕胎、Free The Nipple:德国百年女权革命后的下一篇投稿,写在遇溺后的四十八小时后,由自己溺水的经验谈德国人的教育思维。为何明知大海危险,德国人却愿意让孩子冒着遇溺的风险学习与大海共处?而反观华人处处保护的教育,我们是不是因此少了许多认识真实世界的机会?一起思考!

前天我跟来探望我的德国女孩去了香港一个名叫西贡的地方,到那里游山玩水。大多数德国女生的运动量都较亚洲女生多,所以体力都比较好。早有心理准备的我预备了一条自己也可以应付到的行山路径,怎料中途给她看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线,我们的行程就因此而改变了。艰辛的完成行山路的部分后,我就愉快的奔向大海了。可是,这才是恶梦的开始。


西页蚺蛇尖

海滩的浪不高,却很多。起初我还能站着,但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被海浪冲到离岸较远的位置。我拼命的游回岸,但却被海浪的回力拉到更远。由于浪很多,我有好几秒钟都是不停的被浪盖过头顶,喝了好多海水。那刻,我被浪冲到失去了方向感,很害怕乱游的话会越来越远。之后我喊了一声,希望德国女孩来救我。

但因为浪太多的关系,她也不能把我拉回岸。此时我就告诉自己不可以再惊慌下去,因为再这样下去,我一定会溺毙。

德国女孩亦在岸边大喊,教我怎样利用海浪的力量游回岸边,就是在下一个浪来之前定住自己,然后再在浪来,快要盖过头时拼命的游。就这样,我花了最后一口气,用尽全力,用比较花力气的自由式游回岸边。很快,我就回到较浅水的地方,然后软摊在沙滩上。德国女孩把我拖回安全的地方。到达后,我把整个人又再次摊在沙滩上。过了半个多小时,我把喝进去的海水都吐出来。

待我好一点后,德国女孩问我好了没,然后再说她也曾两次遇溺,她的妹妹、表弟也是。安慰的说话虽不多,但她说出自己的经验后让我觉得自己其实不是孤单一人,不是因为我弱,而是因为大自然太强了。

她说那几次遇溺的经验都是有父母在旁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文化差异。我们的父母总是跟我们说那样做不好、那样做会比较危险,然后尽量让我们避开发生意外的机会。例如他们会尽量带小孩去游泳池戏水而不是海滩、即使孩子已满六岁,还是会把鱼骨挑出来,好让他们不会被刺到。

推荐阅读:小孩跌倒爸妈却在旁边笑?不怕跌倒的法式滑雪哲学

在这方面,德国父母则会把问题分成两种:Gefahr(危险)和 Risiko (风险)。

危险的就如化学气体或毒品,风险的则是能让孩子自行评估的事情。当孩子面对的是危险,德国的父母也是会出言相劝,教育他们。但当面对的是风险,如骑脚踏车、到海边游泳、父母会先跟孩子说明风险,然后尽量让小孩尝试。即使孩子遇到危险,他们也是会先让孩子凭自己的力量脱险,要是不行,他们才会在最后一刻伸出援手。

孩子于是就能从经验中学习,并能从中更清楚自己的限制在哪里,好使自己能于下一次作出更好的风险评估。话说回来,因为德国女孩有两次遇溺的经验(一次在河边而另一次在海边),所以她会知道在哪个位置就要开始站稳。当我在大海中遇到危险时,虽然她拉不住我,但起码她可以在海边大喊,告诉我该怎样做。

我并非说家长应让小孩遇溺,好让他们能增加大海的认识。而是,现在的亚洲父母比较倾向培训子女在学术上的知识,而缺乏了培训孩子的求生能力。

就像我一样,因为多在泳池中游泳,以为谙悉泳术,以致误判海浪中的风险。我认为家长应尽量放手让小孩去接触不同的事物,不要怕他们吃苦,不要怕他们受伤。不少研究指出,小孩在无边际的大自然会感到自由,而家长的态度(如让他们可以尖叫、玩泥沙等)可以激发小孩的创意。

因此,很多德国家庭的小孩从小就跟爸妈做不同的户外活动,当中亦有部有爸妈会把孩子送去近十年兴起的 Waldkindergarten (森林幼稚园)。现时德国约有 270 所没有门没有墙的森林幼稚园,上课地点会是森林中或是海边或是沙滩,好让小孩在大自然中学习。在这里,他们可以让肌肉得以发展、让创意得到发挥更在与人或动物接触时建立自己的个性。

我的德国朋友是爬阿尔卑斯山脉长大的女孩,而我也知道有些家庭会在孩子八岁后,带着他一同去打猎。其实小孩没有我们想像中的脆弱、易受伤害,父母亦不可能一辈子在孩子身边。

更何况能在自己视线范围内看到孩子受伤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在事情发生不久后安慰他,更可以替他重新建立自信心。就像德国女孩对我做的一样,说她自己也曾在海边吃苦,然后以过来人的姿态跟我说“我现在还不是会时常去海边游泳?只是小心一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一次的经历而对太平洋甚至海洋产生恐惧。”

同场加映:让孩子提早认识这个真实世界

参考文章:

1. Ahne V. (2012, Juni). Kindererziehung: Ein Recht auf Schrammen. Spiegel. 
2. Immler F. (2013 April). Kinder finden in der Natur sich selbst. Familienleben.
3. Leger E. Raus ins Grüne: Warum Kinder die Natur brauchen. Ki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