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台北诗歌节《诗的公转运动》即将揭幕,我们访问了策展人杨佳娴老师,聊诗写下的青春、聊女诗人的婉约、聊作者的不滥情,老师最后告诉我们诗让片刻所成的永恒:“可以对爱后悔,但是不可以对诗后悔。”

“还有五天……”电话中你说
听见整个世界为我们
哗哗翻动──日子是一册翻熟的
美丽的书
—— 节录至〈旅行排练〉

第一次读佳娴老师的诗,是从〈旅行排练〉开始。页页相连的书,也是日日翻动的日子,那时候的我总想着在这样容易失去滋味的生活里,好险我们还有诗,也好险我们还能读诗。

佳娴老师的诗总能在向经典致敬之际,藉由精炼的文字,游走于传统与前卫之间,书写出情感里的相亲与可腻、矛盾与伤害,来谱出那些在生命中暗动的旋律。

一见佳娴老师本人,恰如其诗,也非全是其诗。老师提起诗与人生时,时而大笑,时而正经提出见解,总带有些自由而偏执的气质,就像她笔下的文字,从不会只有一种固定的氛围。但老师也远比那“诗人”的称号来得鲜明,那些跃不上稿纸的细节,都悄悄被藏匿在现实中,“读者所阅读的其实不只是我,也是他们自己。”没有解答与捷径,老师等待大家自行去逼近与解读老师的人生美学。

与诗相遇的青春与后青春

老师读诗的起点是从席慕容、郑愁予等能打中少年心中满溢想望的诗句开始。“那时的自己是深情到了极点。”佳娴老师笑着说,她未曾忘记的中学时代,除了那些缠绵的诗句以外,还浸浴在宋词、陈义芝带有古典风味的早期诗作中。

青春期倾心的文字,或许现在总读来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羞赧。可是佳娴老师却下了另一种注解:“可是从吴尔芙定义下的‘普通读者’那真纯的眼睛来看,当时被触动就是被触动了,在那个时空的点上,那首令人震颤的诗,就是独一无二。”

或许那样呢喃的青春所留下的,成就了老师现在诗中的精致与柔美。但在老师逐渐成长以后,带给老师更多撞击的反而是现实的粗砺,而不再只是歌颂爱与疼痛的纯粹。“诗不只是青春的文类,也会随着年龄变老。”老师看我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疑问,又继续解释:“就像我早年读郑愁予,也为了那哒哒的马蹄而感动,但后来我发现,郑愁予有很多九十年代以后的诗写得更好,只是名气没像早年那么响亮。”

进入了后青春,随着岁月的裹捆,曾经那无法被压抑的浪漫也开始低调了起来,流浪与等待成了生活这圆其中一角。“曾经我也不懂罗智成、不懂杨泽,但长大了以后,像是《宝宝之书》中那一行诗——时间并不理会我们的美好,却发现写的在在都是心声。”佳娴老师这么形容自己跟诗一同成长的历程,在风花雪月之后,“诗的胃口也被养大了。”

诗不是精准的叙事,是一种体悟,诗有自己的答案,看到自己不懂的诗,如同在黑暗和透明之间,填入自己的想像。不同的年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佳娴老师让我明白诗的美正在于它的时间不准确。

同场加映:你读的字,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20,30,40 的人生书单

何为女诗人的“婉约”?不甘被定义的性别气质

张爱玲曾这样写过:“这些看不见的纤维,组成了我们活生生的过去。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与局面上。”那些诗的浪漫与纤细也确实在多年以后,影响了佳娴老师写诗的趋向。

将日子的琐碎经过转化后,以锻炼过的华美置入诗里,擅长引用古典是很多人对佳娴老师诗句的第一印象。但是,佳娴老师的诗句还带有别种特别的气质,显然不那么容易被打动,而不只满足于一种典雅的姿态。从高雄前镇出身的佳娴老师就曾这样形容自己:“因为性格的缘故,精致中总有些粗纤维,柔美里尚能听见风雷。”

所以白灵曾分析佳娴老师诗中并存的阳刚与婉约形象,老师自己也称:“我的诗中确实有很多这样性别混杂的例子。”老师很早就对自己兼有阳性与阴柔特质是有自觉的,女诗人不一定在文字上都温柔以待,也不一定就不能表现出闺秀之气,婉约也不代表她就是附属者:“即使是在表达等待的伤害的诗中,也还是有坚硬奇掘的想像。”

“我们的身体多么富于感受,多么沈重 / 却终于掌握了怎样在 / 隐形火焰中置换性别”

在〈雨中长巷〉中,佳娴老师说“我”曾经是女人,也说“我”曾经是男人、孩童、母亲,这种在诗中变性的写法,让人感受到女人不只有一种角色,男女之别在老师的诗句中从不是迳渭分明,而是流动的自取。

“就像很少人知道我喜欢妖怪文学,有些读者认识我本人以后,可能会觉得有落差感。”佳娴老师大笑着举了另一个例子。我们对女诗人与女词人的想像往往会流于既定印象的狭隘,林黛玉不只是葬花的易伤,李清照也不仅是闺怨的固守,“大辣辣与纤细敏锐,可以是并存的状态。”眼前的佳娴老师时而开起玩笑,时而露出开朗而豪爽的笑容,都印证了诗剪裁过后的人生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得只剩下一种诠释。

延伸阅读:宋代文坛的小S:李清照其实好赌好酒又好色?

“真”需要时间去锻炼

不只是对女诗人的刻板印象,佳娴老师还认为:“拿文字去与实际的人生比较,这是一种苛责。”佳娴老师形容读者的入戏,有时是反将了写作者人生一军。

“就像当时三毛自杀,很多读者都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当我始终相信她是带着‘真’来写出那些充满勇气与力量的文字。”眨了眨眼,佳娴老师又补充说明:“但是文字是作者的一部分,并非重叠的关系,将文字和人生所经历的一切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那个人。”

对佳娴老师而言,这样的“真”是需要时间去锻炼的,而不是像个孩子般毫无修饰就能成“真”。佳娴老师开始写诗是因为高二时担任校刊社社长,因为办了文学奖只好自己也“撩落去”写诗,她直言当时的自己对于诗的理解仍是很表面的,多半从各种诗选中勉强拼凑、模仿而得,最后制造出一种片面、造作而乍看像是诗的产物。

直等到大二、大三以后,上 BBS 的猫空行馆诗版,佳娴老师才大量地写诗。当时老师的诗更倾向于强烈的直觉,例如腐烂、腥臊等词语屡屡在老师的创作中出现,而且老师往往不打草稿,落笔就是一气呵成。“那样子的诗,我现在也已经无法写了,写出来只是种违背本意的断裂。”曾经老师凭着一种创作的本能反应,让脑海中自然浮现的一切带着笔尖自由行走,但现在的佳娴老师更偏重于“力”的克制,而且时时修改。

怎样的作品才能成“真”呢?“创作必定都要从自己被触动的人生经验出发。”佳娴老师为自己心中“真”下了定义。所谓的“真”无关乎使否使用隐晦的手法,无关乎屡次修改,以期精准找到那摇曳模糊的存在——坦诚与剪裁始终并不是冲突的两件事。

“作家是某种程度的暴露狂。”佳娴老师笑着注解。直率地描叙也好,含蓄地隐喻也好,作家都是在写作的当下,把自己一部分的人生交换给读者自己去诠释,以求那千里之外的共鸣。因为那些作品里的私经验,往往可以在读者身上重栽,而抚慰毫不相识的另一颗心。

所以“真”是你捕捉到了当下心灵的触动之后,藉由自己的文字将世界的轮廓描绘下来。所以纵使有一天,你的人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但那文字就是你的此时此刻,就是你再也不会重复的绝对存在,让片刻成了永恒。

推荐阅读:“人该有棱角!别圆滑到自己都认不出来”专访香港寸嘴女作家王迪诗

“不滥情”才能将巨大的悲伤举重若轻

爱情,是佳娴老师笔底永恒的命题,也是锻炼过程的绝佳材料。爱情占据了老师诗的疆域,然而佳娴老师的情诗,绝非文艺少女的浪漫呢喃,也不是小家碧玉的悲伤絮语。

爱情即人生,但能像甫看开首时,始终那样美好吗?在佳娴老师笔下,爱情不止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还有相处和生活。正如佳娴老师曾在诗作〈人间〉中譬喻,她和情人同处一室,这一室却是处处危机四伏:廉价书柜随时可能倒塌,炊具与文稿随处散置。这小小的房间中,有时能为我们繁琐的生活中增添一些离地的甜,但也能苦味四溢,这样的祸福相倚、五味杂陈才是人间。

正因为端视着现实,佳娴老师在访谈中这样形容一个好的作者:“在深刻的悲伤下,以不滥情的方法书写。”我好奇地询问了老师何为滥情的标准?老师给了我这样的解释:“越巨大的悲哀越要举重若轻。”

“就像是平路《行路天涯》中那头油的味道,对我来说这样的感触才是深具重量。”佳娴老师这么说。《行路天涯》以孙中山和宋庆龄这年龄上相距三十岁的老夫少妻作为主角。身在望族的宋庆龄一生就做过一个自主的选择——在没有家人的祝福下,嫁给了孙中山。

“她想起了枕巾上丈夫头油的味道,婚后,洗的多干净都没有用,那是某种回绕不去的气息。”

通篇小说都未曾赤裸直写宋庆龄热烈的情感,但在偶遇孙中山那一瞬间,她嗅到发油的味道,心中盘算着要为这男人打理衣襟,唯一的方法是将他据为己有,以味道来道尽了她再也无法从“孙夫人”身分逃离的命运。

对佳娴老师而言,创作要知所进退,真正隽刻在心上的悲伤是不会每天在生活中操演,在急于分享的脸书时代,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下限:“作家不会天天在脸书上向大家报告现在又泪流满面了,这样没有节制、没有沈淀,反倒像是一场公开表演。”

你会喜欢:你认识她们吗?三位把爱提升至更高境界的女作家

“我的故事不重要,你喜欢这首诗,诗就是你的。”

佳娴老师在写作之外,除了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担任助理教授,也从2011年开始,担任台北诗歌节协同策展人至今。同时在研究、创作、策展之间流转,老师笑着说自己是:“无法只专注在一件事上的人,但这样被切割的生活反而让我保有想像力。”

但佳娴老师不管在哪种角色里,都谨记着:“不要轻视读者。”

对老师而言,文学是种生命姿态的展演,不需要刻意向读者解剖创作背后的每一个细节与脉络,读者自己有能力从作品中拣取有感的部分,并在咀嚼之后,去找出和自己经验相合之处。“就像有许多读者遇到我的时候,会问我这些诗从何而来,我总是想我的故事并不重要。”

“你喜欢这首诗,诗就是你的。”佳娴老师从未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楷模,能教导读者去复制人生,所以老师始终与读者站在一起,“和读者的关系更像是交流。”老师细数着过去后表示。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外,都应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度,把生命中最纯粹、最喜悦、最忧伤的那一部份提炼出来,否则就全被现实消磨了。

为什么要读诗?佳娴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我常常看到有人连过马路都在滑手机,这个时代需要慢一点。”读诗让我们看见缺憾,而不是去盘点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例如俗世的价值观总拿是否有钱、有名、有权、有地位、有声望为标准,但却没人会说:“我有诗”。所以,诗不是让你拥有什么,诗只告诉你缺少了什么。

为你读诗:忘记我,我便永远在你心底

我们拥有的东西只能说明我们的物质水准,而诗属于人生“美”的品质。如同佳娴老师在后记〈致孤独灿烂不后悔的那些〉中说:“诗是我最珍贵,不值得爱的不值得写成诗。可是一旦写了,永不后悔。可以对爱后悔,但是不可以对诗后悔。”


(一起来写诗:读诗・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