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对你来说是“说走就走”的最大考量吗?学会解除金钱对于旅行的限制,就是锻炼旅行魂的关键一课。

钱不是用来限制人生的

有一回,我跟两个在美国担任教授的朋友雪伦与赖瑞同桌吃饭。“我轮休这一年得省一点,不能去旅行。”即将轮休的雪伦遗憾地说。“因为只能领半薪。”旅行魂很强的朋友赖瑞问她:

“如果换成接下来两年,你都拿四分之三的薪水,这样可以有钱去旅行吗?”

“这样的话当然可以。”雪伦说。

“那不就结了吗?”赖瑞笑了。

雪伦一开始听不懂,后来赖瑞帮他计算,不用工作的这一年拿半薪,但是工作的一年拿全薪,平均一下,不就等于两年各拿七成五的薪水吗?拿全薪的时候,觉得全职工作没有时间可以去旅行。等到轮休的时候有充裕的时间了,但因为收入剩下一半,所以不敢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不用工作,却有四分之三的薪水,任谁都会觉得可以放心去旅行吧!这根本是雪伦的心理作用。“对耶!我怎么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呢?”雪伦开心地惊呼起来。

作为旁观者的我学习到一件重要的事:原来,有没有钱去旅行,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以为的客观事实,而是反应我们如何看待钱的角度而已。饭后走回家的路上,我私下问赖瑞:“钱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随口说出这种四分之三理论的人,应该有有趣的回答。我这位满头白发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朋友,想了好一会儿,陷入回忆的深处,然后跟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在五岁的时候,每天会拿到三十五分钱的零用金。那时候,我拿了钱,就在上学的路上,固定去一家杂货店,用这三十五分钱,买糖果吃掉。我总是这么做,不知道隔了多久,突然有一天,正在买糖果准备结帐的时候,看到邻居的太太,她来买了一条面包,价钱是三十五分。然后又有一个男人来买香菸,价格也是三十五分钱。我那时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拿来买面包跟香菸的三十五分美金,原来跟我手上的三十五分是同样的钱,可是我们却会换成不同的东西。

从那时候,我发现钱的意义,在于提供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每天从父母手上拿到的三十五分钱,再也不是拿来换糖果、洋芋片、邮票、贴纸的玩具,而是‘来真的(A real condition)’,代表一种‘机会’(Opportunity),这种机会让我每天早上可以选择糖果、面包,或是香菸。

我让自己一直记得五岁时候的那个感觉,拥有钱是让自己变成‘体制’(System)的一部分的方法。但是你要学会驾驭它,而不能让它驾驭你的生活,毕竟钱这东西,只是支持我们生命继续下去的方法罢了,Money continues us。”

推荐阅读:【哇!陈怡君】她用一杯不卖钱的咖啡,说热爱台湾这片土地的故事

钱是用来支持我们愿望的,而不是用来限制人生的。这是多么好的认识!因为我时常强调年轻人要尽早达到经济独立的目标,于是有位读者来信问我,经济独立的首要条件,是不是减低自己的物质欲望,专注在需求之处?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节约不见得能带来自立,但要自给自足,如果不必要的物质欲望越少,当然就越容易达到这样的目标。”

当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金钱的限制”,变成不能如愿去旅行的理由第一位时,或许这正是我们已经让钱驾驭生活的警讯,学会解除金钱对于旅行的限制,就是锻炼旅行魂的关键一课。

你会喜欢:每次旅行,都是放下过去的倔强与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