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面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有时只身国外是件孤独而痛苦的过程。18岁那年,你在做什么呢?

故事房号:057

故事背包客:施雅龄

毕业故事总汇疯〈旅人内心话〉分享者

“遇到困难,没关系,只不过是另一个挑战,再试试看吧!”

她是施雅龄,一个曾至丹麦交换的女孩。

其实,交换生活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美好。在丹麦的那段日子,大半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原地徘徊,她找不到方向。在学校找不到容身处,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我只是一心想办法撑过那段时间,那阵子,我是过日子而不是过生活。”面对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是呀!她也曾经想逃避,龟缩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然而,她选择坚持、选择改变、选择不以有色镜片看世界。“一开始有很多误解,调整自己的脚步后,我发现能欣赏到另一种生活。如果他们都能过得很好,那我也要抓住那条线。”

“Why not?”在采访过程中,雅龄不断提起这两个字。人生就是如此吧!完全无法预料自己会碰上什么样的麻烦事,但雨过天总会晴,为什么不再坚持看看?

成大企管系四年级,她在相隔9070公里的丹麦生活了一整年。初次与雅龄见面,是在一个大雨的午后,坐在对面的她,是个开朗的女孩吧!心情丝毫不受外头大雨影响,侃侃而谈自己的过往,中间夹杂着我和她不停的笑声,很难想像,这么样的一个女孩也曾几乎被黑暗吞噬,这是属于她的故事。

自幼生长在屏东,她说,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没办法拿到许多资源。长大后的她却渐渐发现,机会其实很多,或许擦肩而过,但这不该归咎于成长背景,只是自己没有认真寻找。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她想起国中时看到的一篇关于交换学生的报导,让一直想出国念书的她起了真念头,当时正值报名阶段,而她的资格全都符合,就这样,寄出了报名表,在高三毕业那年,她成了交换学生,这次的目的地—丹麦。

延伸阅读:学会丹麦的六个幸福基因,台湾会更好

光线亮丽的背后,是黑暗盘踞。

谈到交换生活,她说,前三个月是蜜月期,什么都很新鲜、什么都很有趣,过了蜜月期之后,才发现自己孤立无援,“他们在讲什么都听不懂。”因为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因为北欧人生性冷淡,因为台湾人保守的价值观,让她发现自己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除了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

出国前,身边的大人总告诉她,别只和交换学生做朋友,想融入当地就该和丹麦人做朋友。出国后,这矛盾心态却深深困扰着她。丹麦是个高纬国家,越高纬,性格越冷淡。自己不积极,丹麦人很少会主动接近,或许友好,但想成为非常亲近的朋友是件困难事。尝试与他人相处,屡屡碰壁。从小事事顺利,在学校却只能放空,这无非令她笼罩在庞大的挫折感之下。

初至丹麦,第一个面对的是接待家庭。

为了让雅龄习惯丹麦生活,家人们希望她多说些话,分享些生活上的遭遇点滴,好让他们了解该如何帮助她,但是,要说什么呢?她疑惑了。在台湾,说出我爱你已是难事,更何况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每当问起,不擅长表达的她总以简述悄然带过,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她选择了“忍”,或许是亚洲人的个性使然吧。渐渐地,对话越来越少,每天回家,家人明明近在咫尺,她却有种是不是只剩下自己的感受。与接待家人们疏远,最基本的社交生活出了问题,雅龄像回到学语阶段,凡事从头学起。

在学校找不到深交的朋友,在接待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半年的时间里她深陷泥淖,“我只是一心想办法撑过那段时间,那阵子,我是过日子而不是过生活。”一个人的时间变多了,内心深处的感受向何人述说?

一扇扇门在眼前关起,孤单的日子一天天过,人终究还是群居动物,她开始反省,是哪个环节出错了,为什么走不进他人心房?逝去的半年不会复返,那就把握剩下的半年吧,不可以在原地停留了。即使已心惶疲倦,即使方向仍一片模糊,她告诉自己要改变,不可以在还没尝试前就逃避,不可以直接放弃这个国家。鼓起勇气,“我开始自己找出口,这条路通不了,就走别条路吧!”

一起来看:我们生来孤单,却学着合群

调整脚步,从抗拒到接纳。

她开始自己安排假日,参加社区青少年活动,勤练口说、听力,学习不仅仅一味观察而是尝试沟通,试着融入、接受不同的价值观。最初的她带着自己的眼光看丹麦,这时的她渐渐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完全的对错,只是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一开始有很多误解,调整自己的脚步后,我发现能欣赏到另一种生活。如果他们都能过得很好,那我也要抓住那条线。”

“为什么丹麦学生周末就是不停开 Party 去 Bar,喝得烂醉?”

当初的雅龄以亚洲人的价值观观察,内心充满疑问,“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玩?”

拿掉带着偏见的镜片后,她才发现,丹麦人不得不如此做。没有夜生活、没有课余活动,对于平时下课后就起身往打工地点去的丹麦人来说,假日开Party是舒解压力的方法。平常性格冷冽,喝酒之后才会High,喝酒之于丹麦人是一种社交方式,不喝酒就没有朋友。甩开原本的价值观,她开始改变、开始体验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大的转捩点是在换到第三个 Home Stay 的时候。

第三个接待家庭是个类嬉皮文化的大杂烩家庭。新朋友来来去去,虽然搞不清目前家里住了谁,却也遇见了不同的价值观。只要住在那就是家人,大家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互相尊重,没有谁对谁错。严冬过去、春暖花开,雅龄学会分享自己,学会沟通协调,从观察者的角色转变为提问者,对于丹麦的困惑一一得到解答;从默默忍受转变为懂得向外求助,透过求救让家人更加了解自己。与接待家庭的关系日渐紧密,一点小小的举动也令她觉得被接纳,在这里,她找到了归属感、那颗被当做家人的真心。

“人生最痛苦的那段日子已过,没有什么克服不了,要做什么,就去啊!没关系的。”

这趟交换虽然有很多痛苦的日子,一个人的时间很多,身边的人也不一定会陪着她走,但是,害怕了就哪里也去不了了。许多人质疑她,“Gap Year”到底有没有意义?在朋友们侃侃而谈大学生活大小事的同时,她在异地重新一次高中生活,落后众人的这一年中,她学到了什么?谈到此,她说,如果不是在国外的那一年让自己找到方向,或许她仍跟一般人没两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如果真的害怕没有意义,那就自己想办法让那一年的经历变成未来的动力。”能在异乡,在完全不是舒适圈、完全不认识任何人的状态下,将所有事物再次转变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这份力量,成了雅龄日后从事许多事的动力。

坚定目标,遇到困难,试试看吧!

在丹麦的那年,雅龄制定了每年目标。因为已有明确目标,她在进入大学后并无彷徨,着手准备。大一,进入成大学生会;大二,当上学生会外务部干部;大三,到上海复旦交换。在复旦交换的日子,雅龄进了家外商实习,这是另一段与其他交换生不一样的故事。因为有着特殊的经验,她拥有比别人更丰富的背景,她更懂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遇到困难,没关系,只不过是另一个挑战,再试试看吧!”

踏遍了中国一整圈,沿路遇见不一样的人事物。在青海遇到不诚实只会老王卖瓜的包车司机,上了贼车一再错过景点却只得跟着走;在西安的青年旅馆碰到窃贼,东西被偷却只得暗自伤神,是呀,旅途中也会碰到些倒霉事。在莫高窟昏倒遇见好心人相救,晚上沙漠露营又再次碰面成了朋友,是呀,旅途中也会碰到些开心事。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奇妙的,不是每个缘分都很美,也不是每个缘分都很差。”

人生就是如此,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完全无法预测,这份未知,就是它的迷人处吧!在舒适圈待久了或许觉得日子没什么大不了,出国后,雅龄发现许多事情一直挑战着价值观、改变着生活,也因为这般坚持,给了她向前的勇气。

同场加映:马来西亚的无计画旅行:陌生人是最美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