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菁芳笔下的留学长路系列,道尽了留学生“惯别离”的爱与苦。道出留学的日子里抚慰身处异乡的心情。

陈雪与早餐人《人妻日记》

如果说《托斯卡尼艳阳下》谈的是居所与生活的关系,《人妻日记》谈的就是爱情与生活的可能性:

你使我张望,守候,等待,学习,相信。关于家与爱的一切。

 

我也没想清楚是为什么,但《人妻日记》近年来成为我最钟爱的床头睡前读物。It soothes my soul, somehow. 睡前读《人妻日记》让我心神平静。或许是因为《人妻日记》里有满满的正面能量吧。不是未经世事的天真乐观,而是从不断受挫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正面能量。陈雪忠实地记录了同居生活的摩擦和龃龉,从中产生的愤怒、茫然与不安全感。

陈雪是敏感的艺术家。或许写作的人(选择学术之路的我们也可以算是写作的人吧)都有这样一面,神经质、别扭、见笑转生气、遇到问题就想躲进自己的世界里。每每在深夜灯下写作,都觉得自己孤单得要活成杨牧的诗了。如衰老的兽,潜伏在乱石磊磊的心里。在火光边呵呵喘气,亮光明灭之中阴影更加清楚。

陈雪说,她一直都是孤独的,她一直都不相信这样的自己可以爱人,可以被爱。但苦难无数的人世间,终有希望,希望唯有在苦难中才真实。她与早餐人的生活是一种见证,见证即使是像这样我们这样难逗阵的写字的人,也可以把生活打开来,与伴侣分享。孤独不是宿命,是前提。(推荐阅读:我孤单,但不孤独

只有孤独过的人,方能学会幸福。

又或许,《人妻日记》揭示了happy ending的以后。Happy ending 之后还有以后的。幸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逐渐被落实了,像是什么响亮的口号被落实到小老百姓的生活里那样。可能是我的年纪到了吧,也可能是因为自己逐渐负担起生活的重量了(必须皱着眉头 go through 信用卡帐单以及报税),那些浪漫、戏剧性的爱情故事不再有趣。

拿 Ryan Gosling 来做比喻好了,留学前后,对感情的体会大概就是从 the notebook 变成 the blue valentine。甚至是 Lars and the real girl。后两者的伴侣关系乍看之下千疮百孔,却非常真实,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用赤裸裸的真心去冲撞现实生活的磨难,点点滴滴都是深刻的血泪。

我对感情的问题无数。即使跟一个人在一起要经历这么多痛苦与争吵,也仍然想跟那个人在一起吗?如何在两人关系里做独立的自己,而心理上不疏远对方?同居的情侣在争吵后如何忍受无处可躲的尴尬?日子久了,是因为没有理由分开,还是因为有理由在一起?

同场加映:30岁比结婚更浪漫的事:享受生活的当下

我曾经以为爱情必须激烈如闪电,如心痛,如一种令人晕眩,只想尖叫、无可自拔的神圣事务。我曾以为爱必须要无可救药地爱,非如此不可地爱,爱就是要强烈到令人颤抖、痛苦、狂笑 […] 严格说来这也是一种爱没错。一旦进入交往过程,我就茫然无措,除了一起吃饭,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爱的操作型定义是什么?爱是看不见的,但是爱如果存在,必然可以透过某些现象观察到。当我观察到什么,我可以说我观察到了爱?火热的性、心理牵绊、社会认可、忠诚、互利、他利…这些都可以是爱,但是是全部都在一起才是爱,还是有其中几个就算是爱?

我们没有怀疑过,这共同生活带给我们一种逐渐积累的力量,那些事物彷佛生了根似的,就种在我们这个家里面。[…] 我提着包包拉开纱门走到阳台,朦胧窗影里看见她在屋里走动。我在阳台站了一会,心中胀满难以言喻的感受,一种类似于疼痛,却更深邃、饱满的力量。

我跟很多人一样,是先从陈雪的脸书认识她与早餐人。读了《人妻日记》之后我又回头去读了她的《陈春天》,《恶女书》,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短篇。她说故事的方法让人坐立不安:她把感情里的黑暗之处一针见血地挑出来,扔在你面前,逼着你看。读陈雪,很难受,脑海里那几段不愉快但刻骨铭心的记忆全部都共鸣起来,共振的速度之快,你觉得自己都快爆炸了。能写出这样残酷透彻的小说,作者的生命经验必然有大半部是混乱且高速移动的吧——但如果像是她这样充满能量且能量四处爆冲的人,有一天,都能掌握那样的力量并安下心来,那我们也可以吗?我们也可以吧? 离开是容易的,留下来是困难的。激情是容易的,生活是困难的。

留学与感情都是。离开台湾是容易的,在异乡活下来是困难的。“留学梦”的美好投射是容易的,如何在梦想幻灭之后仍坚持下去,是困难的。

你也会喜欢:幸福的条件:感情,要经的起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