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驻站作家日南靖,想告诉我们,孩子的天赋是存在的,家长应该适时放手,让他们自由。

我们常觉得自己应该是信任孩子的,但我们的行为却常透露出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不安与焦虑。会不会其实我们心中对“小孩”都有着潜在的偏见,于是带他们出门时我们有诸多顾忌,我们总是跟她说:这个很危险或那个不可以,我们出于“好心”帮他们决定事情。一不小心,我们却变相剥夺了他们摸索世界的权力;一不小心,我们变成了主宰他们的专制者,变成一个他们急欲反叛的对象。

其实,只要我们相信他可以,有一天他真的就可以!

我的工作中常常需要指导素人演员,他们的年龄层横跨四岁到七十四岁,他们可能是学生、家庭主妇、公司主管、声乐家、心理治疗师或是一般的上班族。他们不像专业演员,有着彼此熟悉的专业术语,引导他们也不能用太过抽象的方式,比如说“我需要一种蓝色的感觉”。我必须观察他们自身的特质,用简单的指令,甚或是他们所熟悉的口吻,激发他们隐藏在身体里的表演潜能。(同场加映:相信你的孩子!五个和孩子当好朋友的幸福沟通术

只要角色不至于与他们本身相去太远,演出的效果通常都不错,素人演员也普遍能从这样的表演中获得成就感跟一种情绪上的释放。而我有时会更取巧的,直接从他们身上寻找故事,他们演来就更不费力,甚或比专业演员更鲜活,因为他们拥有深厚的“生活体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一起提领出来,再现而已。而对他们来说,演出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感觉到我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到,于是他们做到了。”

关于孩子,我也有相同的看法,虽然他们不是成人,但他们也是个“人”。与我们一样具有喜恶,有生理跟心理的需求。在我来说,去“理解”一个小孩比“照顾”一个小孩来的重要,“观察”一个小孩比“教导”一个小孩来的优先。

或许他们不能用大人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他们没有语言,他们无法精准传达。但是大人可以藉由观察,去建立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他哭的方式、频率、音量,他甩手的态度、方向,他的微笑、他的眼神、他要与不要的反应,都会用一种很本能的方式呈现,去表达他的无聊、苦闷、好奇、焦虑、欢喜跟兴奋。试着去模仿他的方式、声调,试着蹲低身子,你就可以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试问:

你喜欢被喜欢的人注意吗?

你想要饿了就有东西吃吗?

你可以忍受被当众斥喝吗?

你如何面对想要的东西一直被拿走呢?如果你的答案很明显,那想像我们孩子的感受更加直接十倍百倍,因为他们没有受过社会化的训练,不知道压抑有什么好处,并不是应该放任孩子做任何事,只是在教训他们之前,想想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个情感动物,只是还没长大而已。

还记得恋爱时的自己吗?

常因为对方一句话而开心而难过,所有的事情都显得那么大惊小怪,一没见面就感到不安,总希望得到对方百分百的关注。小孩就是个缩小版的情人,他们就处在这种被爱妄想症的状态,最容易满足也最容易挫败。而关系是互相的,我们一直希望孩子可以听爸妈的话,他们一定也很希望爸妈能够理解他们心中的愿望。

延伸阅读:【丁菱娟专栏】怕孩子吃苦,又怕孩子吃不了苦的“妈宝”现象

我曾指导过三四岁的孩童演出,他们的脑子就像干净的白纸,写什么上去他们都很容易记住,不像大人要记的事情太多,常常记忆错置。常常都是孩子提醒大人,导演说过是这里出场,不是那里。当两者说法不同时,我都会倾向相信孩子记得的是对的。与其把孩子当成没有进化完成的大人,还不如将他视为未被污染的大人。

前一周,我带着我家小孩跟我一起去上广播,因为讨论的主题是我写的《给未来孩子的一封信》,于是身为笔下主角的他,自然也该现身。但我想这不是一般大人会做的事,因为难免会担心小孩子哭闹,乱叫,抓麦克风等种种失控的行为。但孩子似乎都能灵敏的感觉到大人对他的看法,我预期他会表现良好,他就在我的预期下,表现得相当懂事。

在我跟主持人的讲解中,他似乎知道对着麦克风大叫,是会传送到台湾各地的,于是他哼唉了两声之后,便安静了下来,瞪大眼睛望着主持人,直到节目结束。而且不怕生的,给广播电台的同仁们抱了一圈,我想他大概以为,所有跟爸妈讲话的人,都是爸妈的朋友,都是喜欢他的人,于是他对这个世界伸出了双手。在他身上我发现:不用担心孩子太脆弱,不用担心孩子太幼稚,不用担心孩子太危险,不用急着阻止孩子去碰触外界;因为我们对他的态度,会让他选择要不要拥抱这个世界。

推荐阅读:别急着把孩子拉进“现实”世界,顺其自然的教养让两人更快乐

让我们学习去欣赏孩子的直率,而不急着阻止他的哭闹;

让我们去欣赏他的好奇,不像我们总是日复一日循规蹈矩;

让我们去肯定他的执着,因为他的世界里好恶没有对错;

让我们不打断他的探索,相信他们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让我们去接纳他的情绪,因为我们是他最信任的怀抱;

让我们去分享生活的一切,因为那也是他将要踏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