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博雅写下“你的痴汉,是她的伤害”,面对性侵、性骚扰的被害者,我们该有一个能够安心说出创伤经验的窗口。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一位长年投入被害者权利提倡运动的谋杀案被害者家属。他在一次分享时说道“要让缓和因犯罪伤害而被激荡的强烈痛苦,激烈的报复效果不佳。较好的方式是让被害者把话讲出来。透过反覆地诉说,原本杂乱的痛苦感觉会渐渐变成有秩序的、可控制的记忆。”

这次新闻骚动,我又想起那段话。

关于性侵害、性骚扰的社会新闻,若行为人默默无名,群众激愤的表现是大喊“变态、恶心、该死”;而在群众对行为人有好感时,另一股探究行为人内心世界与犯罪成因、鼓励支持行为人改过迁善的声音也跟着出现。

但众声喧哗,被害者得到的关怀和支持却少之又少。环境持续地对被害者不友善,受伤的人还是只能窝在暗处,深怕一现身就万箭穿心。行为人自曝往事后,或许放下心理的重担、解决选情的未爆弹,被害者却得开始担心被曝光,必须时时担心媒体的“还原现场”或“追查真相”。

推荐阅读:“这不是丑闻,而是性犯罪”Jennifer Lawrence 首度公开谈裸照风波

被害者怕什么呢?社会不是很痛恨加害者吗,被害者应该会得到支持啊。

事实是,性侵害、性骚扰的被害者有时不被支持,甚至会遭受怀疑、嘲讽、奚落。

是的,大众对于加害者是痛恨的。但有人站出来诉说被害经验时,却会因为个人过往的历史、形象、阶级、甚至外貌而承受各式各样的二度伤害风险。讲得白话一点,在“别小题大做”“这又没什么”“想红吗”“你自己也有问题”的万用评语之外,如果是正妹说出被性侵害、性骚扰的历程,就得准备好面对“好正”“难怪”“我也冲动了”的回馈而被再度言语性骚扰;大众认定的非正妹说出被性侵害、性骚扰的历程,就得有心理准备会看见“那个人还真不挑”“不敢置信”“别开玩笑了”“到底是谁赚到”等评论(请见 PTT 此篇留言)。

我们能想到最不差的结果,大概是被放入冰清玉洁美若天仙亟待呵护的弱女子刻板印象,因为“失去了宝贵的OO”而被打入“好可怜一辈子都毁了”的地狱。只要你敢讲,你就要准备好面对各式漫不经心也不经大脑的“只是开个玩笑”;只要你敢讲,就要有被 N 度伤害的心理准备。

再白话一点,用乡民最喜欢讲的“将心比心”,那些关于“痴汉救国”“勇者爱巨乳”的“玩笑话”,如果你(或你的女性亲友)是被害人,你觉得好笑吗?

同场加映:那些有关强暴笑话的背后...

在形形色色的案件里,不论是咒骂还是关怀,我们持续不断讨论行为人;但社会真的想要理解性侵害、性骚扰受害者的感觉和心路历程吗?某些案件的行为人获得强制心理协助的资源了,那被害者呢?被害者有获得免费的心理谘商协助吗?被害事件被动地被曝光(简直是个被动到极点的句子)对被害者有没有造成负面的影响?上新闻之前被害者知道吗,有心理准备吗?还是看报纸才知道?

我们对加害者追杀(或呵护),但社会是认真地想协助被害者吗?坦白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因为新闻事件的扰动,我看到很多人的被害记忆(加害者不限于特定人)又被翻搅出来,看得我胆颤心惊。不愉快的记忆和伤害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讨论、不重视、不改变。我们没有机会好好地把那些不舒服、不愉快、阴影说清楚、想明白。直到一次事件爆发群众一起对行为人或被害人大吼几声,等到下一次事件爆发又对行为人大吼几声或给予拍拍,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只有历史不断循环。

被害者希望能保有隐私时,社会就不该再用公共利益为藉口制造更多伤害。被害者认为公开述说受害经历有助于疗愈时,她/他就有权这么做,社会也应该仔细地了解被害者的伤痛。这次的新闻事件,若能让更多性压迫的受害者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社会若愿意诚心地听(而不是抱着猎奇的眼光想要满足自己的淫欲幻想)或许就是预防同类事件以及做好被害者协助的第一步。

我在想,能不能有一个空间、一个机会,让那些没被说出来的、不敢说出来的能够放心的说出来?透过诉说厘清心中真实的感受,破除各种刻板印象带来的迷思,呈现各式各样的受害经验,透过言说让这些事件被看见、成为有秩序的可控制的记忆,让被害者之间产生连结进而被支持、被关心、被同理。(推荐阅读:2000个被强暴后的勇敢故事

在这股新闻热潮之下,我们能否有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讨论,以及改善性侵害、性骚扰被害者的处境?或者结局仍是在尽情喊打喊杀后船过水无痕?我想,一个期待进步的公民社会应该开始思考这些议题。

最后,很重要所以要说三次的:

陈为廷,若你要继续参选, 

请提出具体、进步的性别政见 
请提出具体、进步的性别政见
请提出具体、进步的性别政见!

道歉、悔过、反省、赔偿是被害者应得的最基本待遇;选民要向政治人物进一步追讨的是往后的发言、行为、政策主张,都应认真地推动性别平等。立法委员的权力范围内可以推动的性别平等政策很多,拿出真诚并且进步的性别政见,才是辨别政治公关算计或真正反省与翻转的试金石。

推荐阅读:台北市长应该要注意的五个性别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