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与失败的二元思考逻辑下,我们似乎常常忽略“意外”可能带来的“另一种成功”。

昨天早上在宏碁基金会主办的龙腾微笑竞赛当 mentor,跟入选这一届决赛的 15 个学生团队分享我这 12 年来的经验,然后回答了他们很多关于创业的问题。其中关心指数第一名的还是“如何面对失败”,这个题目我已经写了很多,包括:“失败了,怎么办”、“我们要避免失败”和“成功与失败”等等,今天就不继续深究。

我想聊的是第二多人关心的,那就是如何从失败中逐渐找到成功。这个题目我其实也写了不少,不过昨天晚上突然想到,讲了那么多,这件事情根本就可以用很简单的四个字说完,那就是:

制造意外

逻辑很简单,如果你去观察,大多数的成功都是在追求 A 方向时,不小心找到了 B 市场——例如威而钢,当初本来是要研发来治疗心脏病的,想不到临床实验证明,吃了之后心脏病没有好,反倒有了神奇的副作用。类似的故事在创业史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我想这足够证明“成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没办法制造的。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何不干脆放弃,反过来制造通往成功的那个东西,也就是那些“意外”。

什么意思?

我的观察发现,在做一个产品尝试时,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团队,他们往往会过度专注在要让“这个”产品成功,把所有的心力都投注在上面,接着就陷入了“线性思考”的毛病。他们的眼睛、耳朵渐渐关了起来,于是看不到市场给的其他信号。这时候,本来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就因此消失了。这其实跟之前写到的“幸运的人”症状很像,太专注于一个目标,你就变成了不幸的人。

怎么改善?

而要改善这个情况,提升成功的机率,那我们就应该改成“制造意外”的模式。首先,你必须要多方尝试,在能力的范围内,每一个 idea 都给它一些机会,做很多小尝试,而不要太早陷入一个长期的大产品里面。再来,你必须要保持警觉,在每个小尝试的过程中收集所有有用的信号,来帮助你找到那些可能的意外。也就是说如果做一个六个月的大产品会让你有一次的机会碰到意外,那做 24 个一星期的小产品,就会让你有 24 次机会碰到意外,期望值当场就增加了很多倍。

而即使你已经找到 Product-Market Fit,进入成熟的规模化阶段,你还是可以给你的团队一些自由的时间去发现意外,提升效率。例如 Slideshare 工程师写了一个午餐机器人,意外发现这让大家少浪费许多时间思考去哪里吃饭。在办公室内装了一个“程式码布署铃声”,意外发现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沟通的毛病,接着想到可以用来通知大家有用户付费,作为激励士气的好工具。

也就是说,各位创业者,从今天开始,别再一味地追求成功了。在那之前,让我们先制造更多意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