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编按:
当台湾的大学忙着前进百大,靠着论文数挤进百大窄门,是不是有点变相的追求表面,而忘记栽培学生实力确实像下扎根?台大为什么永远都成为不了哈佛?为什么台湾的大学永远都走不出去?请听听 womany 作者谢宇程与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对谈实录,非常值得深思!

推荐阅读:哈佛启示录:现在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台湾大学,以及台湾的诸多大学们,都热衷于“前进百大,研究卓越!”(你立正站好了没?有没有跟着一起喊?)但是,要成为世界一流学府,靠的是什么?每个学校多十几亿,两三亿,用在建设新大楼、新仪器、提升论文点数,就能创造一流学生?

日前,在一个对谈之中,和一位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哥伦比亚读完医学院的台裔青年亚伦,比较双方差异,发现这六点,值得台湾(的诸多)大学校长(们)、教授们,甚至学生们好好想想:

相异点一:学生慎重而积极提出教学意见回馈,老师极为认真看待

哈佛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将课程进行中、学期完毕后的学生意见,看得非常重要。

学生对老师的负面评价,老师是感到“丢脸”的,而且学生对老师的评论,也绝对不会无故虚发。学生的意见也必然是很明确,例如,某些课题、部分(module, component)可以增加,或减少,或提前,或合并。老师会不断地依照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亚伦说,学生们都认为,不重视学生回馈的老师,“教学都表现得很差”。

对比一下:台湾学生往往不认真进行教学意见回馈。老师也不把这当作一回事。教学烂的老师,年年一直烂下去。

相异点二:学生发言教老师,被视为教学成功的指示剂

在哈佛,许多课程上课时会发生的现象是,学生有相当长的发言,或是和老师密切对话 -- 在班级人数不多的课程,这是常态。哈佛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各有专长与见识,台下三十多学生之中,在某个课题上有深入知识与见解,所以,“学生教老师”这是常见的事,甚至值得被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指示剂。老师和学生都欢迎这种补充和对话,老师也习惯在上课中,从同学得到知识。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优良的)中学就会发生,随着中学而大学、研究所,会愈来愈密集。

对比一下:台湾大部分的课程中,学生不会发言,不断抄笔记。举手发问多是简短“请教”,不敢耽误了老师讲授的“宝贵”时间。


学生上课讲述意见,应该是上课的主要内容 图片来源

相异点三:每学期修课少,实验课和讨论课极为密集

哈佛的学生修课,平均是一学期四门课,这几乎是常态。多修一门课以上,都是少见的情况。哈佛的学生通常非常慎选课程,也非常认真修习。在科学方面的课程,绝对不会以说明原理,做习题为足。很重要的训练,是要学生自己找寻研究问题,并且设计实验方法,进而写成研究计画书,这是科学类科程的核心部分。

在哈佛的课程,通常是三小时的讲授课,加三小时的实验课或讨论课。三小时的讲授课,为求学生吸收有效率,上课时间往往切成三次一小时,或是两次一个半小时,一次连上三小时讲授课程,比例相当少。另外,只要是科学和工程相关的课,几乎必然有实验课程。如果没有实验课,通常势必有讨论课。

对比一下:台湾的排课,为便利老师,三小时一次上完,是常见的事。非科学和工程类的课程,没有排讨论课是常态。许多实习课,沦为写习题,效益并不见得高。

也推荐阅读:在德国,我学会了在台湾学不到的事

下一页,看哈佛与台湾大学的其他三大差异!台湾加油

相异点四:实验课不断检讨翻新,经验充足的助教卖命认真

无论实验课或讨论课,是由学校付薪的助教来带,助教通常是博士生,不但几乎是该领域的专家,而且他们日后也几乎会从事学术工作,所以他们当助教,通常可以有多年经验,而且常是倾尽全力,要有好的表现。哈佛的助教,从来不是一学期两学期的临时工。

在实验的内容和流程方面,一向是教授和助教一起编订,不会有全校通用,或多大学通用的实验课程。如果某个教授常年开设的课程,尤其是知识已经成熟的领域,如物理学,每年之间实验内容调动不大。但在生物学领域,每年有新发现,实验内容就常有明显的改变与更新。

对比一下:台湾实验课,教材多年不换是常态,学弟妹常拿学长姊的实验报告直接抄。助教的经验、素质、投入的程度,差异很大,其中一部分不见得有教学的能力和热忱。


实验课,学生们从中得到多少启发和乐趣?  图片来源

相异点五:思考理解各种立场与视角是重点,而非老师说的正确答案

在社会人文方面的课程,最重要的训练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多视角看待问题。例如,在欧洲历史课之中,学生要阅读自传、论文、课本、文摘、评论…。阅读之后,老师和助教带我们思考的,都是关于理解各方看待事情的角度 -- 在一次大战时,德国人想什么、法国人想什么、在法国的德裔想什么…等等。讨论课和考试中的短文写作,也会是以此为重点。在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更容易了解多方的处理和立场,这对日后发展协调、合作,有极大的帮助。

对比一下:台湾人文、社科、法政、管理类学门,上课的时候,常常并不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不少老师仍是:“我说你抄,这题会考”的教学模式。

推荐阅读:韩国的学生念书念到发疯?成绩决定韩国人一生的尊严

相异点六:严肃经营住校环境及同侪经验,替代科系为单位的人群关系

哈佛,以及许多美国大学,入学的时候并不分科系,学生还要摸索自己要追求哪个学位。在这个情况之下,学生容易呈现一盘散沙,缺乏归属感,也难以追踪其学业表现,生活情况。

在台湾,我们的科系教师,学长姊与同学机制,形成的人际网络,在哈佛这样的学校不存在。科系课表提供了制式的修课规定,以及学长姊形成主要的非制式规定,在哈佛也不存在。他们势必要有别的配套。

哈佛在进入学校后,全部一年级新生会住在校园核心,最有历史感的建物之一:哈佛大院(Harvard Yard)。在二年级之后,则以乱数为主的方式,分编至十二栋“家族”(House),除非有极端原因,否则学生不会搬移,也不会外宿。学长姊和学弟妹的关系,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传承。“不分系”所造成的“一盘散沙”现象,在哈佛就不明显了;甚至,日后校友之间,同“家族”将是很深厚的情谊炼。

此外,关于修课、选学系、发展生涯,因为在“家族”之中,学生来自各学院、科系,所以讯息交流密切。而且,还会有来自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领域的专任教授,长驻各家族中,担任谘询的工作。专任的谘询者包括哪些领域,则由各家族学生商议增减。

如此,哈佛(似多数美国大学),以大一不分系的方式,避免了大一即分系所造成的发展路线限缩、避免了人际关系与视野的限缩。进而,又以宿社的经营,避免缺乏归属感,缺乏辅助的情况。并兼得两者之利。
对比一下:在台湾,进入大学后,科系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圈圈之一,常限缩了视野。宿舍往往是一盘散沙,因为缺乏经验而关系冷漠。

同场加映:哈佛这样挑学生!没有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

不是一无是处,但要自省进步

我无意说台湾教育一无事处,外国月亮最圆,美国和尚会颂经。在对谈之中,不值得学习的部分,我都没有写出来。台湾的大学们,也许有些经营方式和成果也很不错。但我们的重点该放在,如何吸收他人长处求进步。

与亚伦对谈的过程之中,他对学校的满意和肯定,溢于言表。这是我在台湾没看过的,也是我自己没有感受过的。而且,以上提出的差异点,若要改善,需要花大钱吗,并不见得。少盖一两栋大楼。少买一两块校地,可能资金就够了。剩下的,就是有没有意愿了 -- 学校有没有要把经营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

放下评判优劣、贫富的眼镜。我们应该努力,关于教育,无论学校或个人,都把努力放在最关键的刀口上。

 

台湾,我们可以更好!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芬兰人准时下班的秘密
〉〉德国为什么这么强?从德国的孩子教育开始说起
〉〉真正能改变台湾的,是大多数人愿意做微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