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难免觉得爱情太不可理喻了,我们无法决定要不要爱上不适当的人;无法预知对方什么时候会看我们不顺眼掉头离开,无法克制自己不要因着另一个人心痛心喜,在爱情里,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无法掌握,于是我们曾经多开心,就也曾摔得多么满身伤痕。

但幸好,还是有人能理解我们的。那几个把自己关在房门里的夜晚,我们在海苔熊细腻的文字底下,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们都一样,都曾是友情的限界里头那犹豫能不能伸出手的人,都做过别再,已读我的爱里头那个盯着 Line 不放的女孩,再看过妳不是爱不了,而是不想再受伤后,我们才发现啊原来最大的难关居然是自己,是我们和自己过不去。亲爱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恋爱这么苦,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停地不停地坠入爱河呢?

海苔熊这么说:“没有任何一次的失落会让你注定终身寂寞,但也不会有任何一句承诺可以豁免你在爱情里所有的伤痛。”

可能这就是爱情吧,或许至头至尾,没有人能学得会,也或许是否学会、学得好不好并不是爱情的重点,每一段爱,都带我们认识了从未认识的自己。当爱情碰上心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这个晚上,我们邀请到海苔熊,来和我们一起度过温暖的谈情时光,脸上透着稚气的海苔熊谈起爱情很成熟,他想说或许“爱情,更是因为我们希望有人来见证我们的生命,和我们一起走过生命里头,所有或哭或笑的过程。”这样想起来,我们都是每谈一段感情,就多学了一些吧!来听听海苔熊怎么看待爱情,并说说关于爱的九件小事吧!(想和海苔熊面对面聊天〉〉【女人迷沙龙】哎哟爱哟!一辈子的恋爱习题)

1.你相信爱情吗?你会怎么描述恋爱这回事?

我不相信有永恒的怦然,但是我相信我们一直都有能力勇敢。

通常我都会用亲密、激情、与承诺三个要素来描述爱情的组成,因为这是最简单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1]。人类的大脑有种奇怪的倾向,就是记忆三个项目比起记忆更多项目来得容易许多[2]。

但是提出三元论的心理学家 Sternberg,在他的生涯后期也承认没有办法这么简单地来理解爱情[3, 4]。他发现爱情就像是一则则不同的故事,每一段感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感情快乐的时候如登天,难过争吵的时候又充满纠结;有的感情看似平顺波澜不惊,却总在嘎然而止的时候才发现早已布满重重问题。

所以后来我会比较倾向当爱情描述成:“一段找寻心灵勇气的旅程。”在这个旅程当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情绪起伏,挣扎矛盾、甚至放弃相信,但是也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

没有任何一次的失落会让你注定终身寂寞,但也不会有任何一句承诺可以豁免你在爱情里所有的伤痛。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每一次的笑容和眼泪当中,看见自己的弹性。

2. 和我们分享你最喜欢的一句爱情经典对白(电影或文学作品)?

“这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小王子>

建立关系最特别的部分就是,当你真心和一个人共同相处在同一个空间的时候,这个时间,这个时空就变得专属于你,而且独一无二。在我们过去做的爱情记忆实验中,不论这段关系最后是继续维系、若有似无或晚节不保,大多的参与者都会谈到在他们的关系中,有一个特别的时刻[5]。

当一个地方有了记忆,他就不再只是个地方,而会住进你的生命里。

3. 请你用一个东西描述爱情?(一种颜色、一个场所、一个物品…等等)

我曾经在台湾很多地方邀请演讲的听众或者是我的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对你来说爱情像什么?他们的答案有很多种,前几名的项目是:鸟、盆栽和彩虹。毕竟对许多人来说,爱情不但有一些梦幻的成分,更需要细心的照料,而且在一段美好的关系当中,我们可以同时感受到被爱和自由。

对我来说,我觉得爱情像是一只毛茸茸的熊。

“每个女孩,都该拥有一只熊。”有次我为书宣传环岛采访时,一个受访者说。她说,送她熊的男孩曾让她觉得很浪漫贴心,虽然到最后对他灰心了,她还是很享受跟他刚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温暖和安全的感受。事实上,在我们发展的心流卡中,当我们要参与者挑一张卡片代表他的感情时,最多人选的就是一张环抱熊玩偶的卡;而在 Line 的角色票选活动当中,熊大也稳居最受欢迎的宝座。

熊玩偶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当你抱着一只布偶的时候,你可以同时满足到两大基本的需求:爱,与被爱。熊总是常常跟温暖连结在一起,我们很容易在每次抱熊布偶的时候,感到安全。

同场加映:女孩写给未来男友的信:你的爱会让我成长吗?

4. 你怎么看待/形容热恋这回事?你觉得一辈子热恋是可能的吗?

“我很喜欢妳唷,Midori。”

“有多喜欢?”

“像喜欢春天的熊那样。”

“春天的熊?”绿又抬起头来。

“春天的熊怎么样?”

“妳在春天的原野里一个人走着时,对面就有一只毛像天鹅绒一样眼睛又圆又大的可爱小熊走过来。然后对妳说‘妳好!小姐, 要不要跟我一起在地上打滚呐?’

于是妳就跟小熊抱在一起在三叶草茂盛的山丘斜坡上打滚玩一整天。这样不是很美好吗?”

“非常美好。”

“这样喜欢妳唷。”绿抱着我紧紧贴在我胸前。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可惜这样的热恋并不是永恒的。我觉得热恋就像是在草原上翻滚一样,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孩子气。可是事实上,热恋时的激素“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PEA)大约会在6到48个月消退。

这样听起来好像很悲哀,不过超过三年的热恋其实是很辛苦的,因为你会一直处于兴奋和朝思暮想的状态中,反而一事无成。

但是,这并不表示长久的关系不能被维系。后期dopamine、endorphin、vasopressin、oxytocin等等激素的作用,会让你愿意继续经营,并感受到心安与平静。所以当我们问怎样可以一辈子热恋的时候,不如倒过来想:如何可以在平稳的关系中增加新奇?

这世界上,花费时间的,才是真正构成你的。你当然可以期待转角突然出现的怦然心动,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份心动好好编织进自己的生命。

5. 请和我们分享你最难忘的一次恋爱经验,你有过失恋痛哭的经验吗?

那天,我在她家楼下等了不知道多久,我想知道我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这么好,为什么他舍得离开我?终于,她出现在我面前,给我很理性的三个理由。她说:“我想,可能是时间久了,热情消失了。也有可能是你最近太黏了,我喜欢自由自在的感觉。还有可能是你考上台大,我们相处的时间变少了,距离将我们的心给拉远了。”那一刻起,我扎实地感觉到,她离我好远、好远了。我很难过,却不知道该怎么排解这份难过(摘录自<这才是分手の心理学>)。

那次回家,我在计程车上跟司机聊天,只觉得很闷,没有哭出来。司机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只好跟我分享了他的经验:“我曾跟一个女人在一起两年多,后来发现他在乎的根本不是我,而是每次跟朋友出去的时候,我让他觉得很有面子。但毕竟我只是开计程车的,装阔请客能维持多久?其实感情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只是暂时放不下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人,只是现在你才刚分手,无法接受罢了。”(所以或许,你真正该放下的,不是他

果然那天回到家,我就躲在棉被里面“想”大哭。之所以会用“想”这个字,是因为我觉得这么难过的事情,其实我“应该”崩溃才对,可是却没有。我把自己包成一圈,在脑海里重播过去的美好画面,然后一直想不通会什么他会走,却一滴眼泪也流不下来。直到后来我才懂,面临失落的第一个反应往往不是悲伤,而是否认和探究原因[6, 7]。

6.你会怎么形容热恋时的自己?以及失恋的自己?单身的自己?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由,两个人有两个人的温柔。

最怕的是我们在单身的时候想念着牵着手的安全感,在有伴时又渴望有更多自己的空间。热恋的时候,我常觉得自己像永远烧不尽柴薪的暖炉,一直有源源不绝的能量想要付出爱、为伴侣作更多的事情;失恋的时候则是像泡了水的枯木,只想要一个人被丢弃在一边,不要有人理会。

我在跟 Pipi 通信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天爷要创造热恋的机制,又要让我们有失恋的可能?后来我终于发现其实这个答案在于:过程。所谓长大,就是在“成为自己”和“建立关系”之中,在“亲密”和“自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8]。学习平衡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得先扮演过火炉和枯木,然后在从这两种脚色中逐渐体会到,一个人也能拥有许多幸福,但如果选择两个人,就得付共多的弹性和调整。

来看看皮皮的回答:没有爱的世界,真是个鬼地方

完美的单身,与完美的在一起一样,都得先从自己的安全感开始建立。

7. 你心目中的美好爱情,是什么样子?

哇!这题好难耶。好的东西总是比坏的东西更难定义,就像许多人问我说,怎么样才算安全依恋,我只能说目前最常被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用“不是不安全依恋”的方式,来定义“安全依恋”[10],就像精神病学诊断手册(DSM)定义什么是“正常的人”一样。不过,或许我们可以从Benjamin 2010年的回顾文章中,找到幸福的蛛丝马迹[11]。

(1) 关系杀手前三名是:小三(alternative)、冲突(conflict)与不安全依恋(insecure attachment)。 (2) 长远关系前三名是:承诺(commitment)、满意度(Satisfaction)与投入程度(investment)。

所以一段美好的感情,是建立在彼此都能互相投入和信赖的基础上。如果你还是觉得这答案很老梗不够浪漫,那么正向错觉(Positive illusion) [12]也是很重要的:“真正适合你的人,你永远都会看见他的特别与不可取代。”

8. 虽然爱情不谈条件,但我们常常都被某种类型的人深深吸引,能偷偷和我们透漏你的择偶条件吗?

顺眼,安全,好沟通吧。

首先,虽然我们常常说内涵比较重要,但不可讳言的初次见面时,外在还是主宰很大部分的吸引力啊[13]。再来,从过去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要跟不安全依恋的伴侣相处是需要很多智慧与弹性的,尤其我猜测自己也是不安全依恋的人,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希望自己能在一开始就过滤掉极度不安全的人,避免互相拖累[14, 15]。

最后,我无法忍受人间蒸发和已读不回,所以如果要分开,或发现感情有一些问题,希望至少能用讨论代替逃避。毕竟价值观不合和无法沟通,一直是分手第一名的理由[16]。(已读不回可以吗?别再,已读我的爱

9. 你听过最感动你的一句情话是什么?你自认说过最感人的情话又是哪一句?

我最喜欢我自己在<找回最初的感觉>一文中说的这段话:“人生就这么匆匆几十载,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有时候夜阑人静,你坐下来想一想,这辈子到底有什么是能留下来的呢?我存在与不存在到底有什么差别?想着想着,就觉得孤独寂寞起来。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一直在你身边,凝视着你的生活、你的一举一动、在你孤单寂寞时陪在你身边,即使有时候他会摔杯子、发脾气、误会你,我们仍需要这样一个人。因为他见证我们,见证我们曾经活过。”

其实这是一位老师转述电影 Shall We Dance 当中男女主角的对白。电影中私家侦探问女主角苏珊沙兰登:“人为什么要结婚呢?”她回答:“因为我们需要有人见证我们的生命。在婚姻里,你承诺要照料一切,无论是好的、坏的、恐惧的,以及凡俗琐屑的……所有一切。”

真正值得祝福的不是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一个真命天子,而是在知道往后的相处中会有许多困难,但还是一步一步的走过来。

10. 谁没有在爱情里受过几次伤,你想对受过伤、害怕单身的男孩女孩们说...

记得有次台大演讲,因为是学弟妹,干脆一口气讲深一点,从如何认识,四大爱情理论,如何相处,讲到分手调适,还带了几个爱情探索活动,结果太贪心讲不完。 整理资料的时候我也问自己,如果恋爱是一种把路人变成陌生人的可能,为什么我们还要浪费时间?

后来一个学生说:“爱情像植物,需要细心呵护也要老天眷顾,可是我们都在爱里面改变了一点,这样就很棒了。” 虽然很老梗,但也是事实。

我们开始学会为一个人牺牲,为一个人改变,甚至变到有点讨厌自己,于是开始学会区分,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你为他、也为自己付出的,什么样的人跟他相处下去只是互相耗损而已。

哪一个人不是在爱里,挑战更多的自己?或许幸福是一条永远走不到的路,在这过程中,有些人离开,有些人留下,有些人变得陌生,有些人曾经交心却又骤然失去,但是我们要一直、一直走下去。

有些人注定是我们生命里的过客,而有些人在我们的生活里常驻了下来,写给你和妳,关于爱情的九件小事,这些小事其实也就串起了我们的爱情里头的所有故事。

推荐阅读:七件让你和真爱擦身而过的小事

 

2/22,来和迷人的海苔熊见面聊聊天吧〉〉【女人迷沙龙】她和他说说:哎哟爱哟!一辈子的恋爱习题

听他们说说爱,我们都不寂寞
〉〉从五部爱情电影里,学我爱你的照样造句
〉〉女人迷独家专访:肆一给女孩的九句爱情箴言
〉〉女人迷独家专访:听贝莉说真爱存不存在
〉〉最美的爱,是让你从自己身上发现爱
〉〉幸福的条件:爱,不需要说服自己

 

文献出处

  1. Sternberg, R.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2): p. 119-135.

  2. Donovan, J., TED Talk 十八分钟的祕密. 2013: 行人.

  3. Sternberg, R.J., LOVE AS A ST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12(4): p. 541-546.

  4. Sternberg, R.J., Love stor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6. 3(1): p. 59-79.
  5. 程威铨、王雅铃、林以正, 写出幸福:一体感影响个体对关系满意度的知觉, in 第四十九届台湾心理学年会2010: 台湾,嘉义.
  6. Kübler-Ross, E.,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2005: Simon & Schuster Ltd.
  7. Sorenson, K.A., et al.,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3. 8(1): p. 73-86.
  8. Slotter, E.B., C.W. Duffy, and W.L. Gardner, Balancing the need to be “me” with the need to be “we”: Applying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motives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9. Rodrigues, A.E., et al., 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 Fine and J. Harvey, Editors. 2005, Psychology Press.
  10. Brennan, K.A. and P.R. Shaver,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3): p. 267-283.
  11. Le, B.,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p. 377-390.
  12. Murray, S.L., et al., Becoming irreplaceable: How comparisons to the partner's alternatives differentially affect low and high self-esteem peop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6): p. 1180-1191.
  1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14. Diamond, L.M. and C.P. Fagundes, Psychobiological research on attach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27(2): p. 218-225.
  15. Domingue, R. and D. Mollen, Attachment and conflict communication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9. 26(5): p. 678-696.
  16. 白秀玲 and 柯淑敏, 分手的哲学, in 两性关系与性别教育-理论与实务. 2006, 心理出版社: 台北.

延伸阅读

  1. Sternberg, R.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2): p. 119-135.

  2. Donovan, J., TED Talk 十八分钟的祕密. 2013: 行人.

  3. Sternberg, R.J., LOVE AS A ST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12(4): p. 541-546.

  4. Sternberg, R.J., Love stor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6. 3(1): p. 59-79.
  5. 程威铨、王雅铃、林以正, 写出幸福:一体感影响个体对关系满意度的知觉, in 第四十九届台湾心理学年会2010: 台湾,嘉义.
  6. Kübler-Ross, E., 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2005: Simon & Schuster Ltd.
  7. Sorenson, K.A., et al.,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3. 8(1): p. 73-86.
  8. Slotter, E.B., C.W. Duffy, and W.L. Gardner, Balancing the need to be “me” with the need to be “we”: Applying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e motives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9. Rodrigues, A.E., et al., What predicts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Handbook of Divorce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M. Fine and J. Harvey, Editors. 2005, Psychology Press.
  10. Brennan, K.A. and P.R. Shaver,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3): p. 267-283.
  11. Le, B., et al.,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3): p. 377-390.
  12. Murray, S.L., et al., Becoming irreplaceable: How comparisons to the partner's alternatives differentially affect low and high self-esteem peop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6): p. 1180-1191.
  1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14. Diamond, L.M. and C.P. Fagundes, Psychobiological research on attach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27(2): p. 218-225.
  15. Domingue, R. and D. Mollen, Attachment and conflict communication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9. 26(5): p. 678-696.
  16. 白秀玲 and 柯淑敏, 分手的哲学, in 两性关系与性别教育-理论与实务. 2006, 心理出版社: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