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真正震碎的,永远都只有爱你的人。对那些不在意你的人而言,你的离开,往往只是生活里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大师兄谈起自己的年少悲歌:因为皮肤与家庭状况被长期嘲笑,他也曾想过从楼上跳下去:“我那时候以为,跳下去可以惩罚那些欺负我的人。但后来我才发现,我惩罚错人了。我惩罚到的是那些爱我的人。”
此篇文章是下篇,上篇为“死亡的重量与生命的提醒:接体员“大师兄”的悲伤哲学与向死而生”,如果还没看过的人,可以先去看看上篇!
死亡的重量与生命的提醒
大师兄的工作,也让他亲眼目睹许多难以承受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殡仪馆接到一位从 25 楼坠下的高中女生。身体是破碎的,女孩穿着制服,安静地躺着。当母亲赶来,崩溃地反覆喊着:“那不是我的女儿!”
他说作为一名专业的接体员,就是要协助家属接受事实。所以只能一步步,带着那位母亲,从书包、外套、鞋子反覆确认是不是她女儿的物品,直到那位母亲终于放声大哭。
后来大师兄辗转得知,那名女孩因为长期遭受霸凌而选择轻生。
让他想起自己的年少悲歌:因为皮肤与家庭状况被长期嘲笑,他也曾想过从楼上跳下去。
“我那时候以为,跳下去可以惩罚那些欺负我的人。”
“但后来我才发现,我惩罚错人了。我惩罚到的是那些爱我的人。”
死亡真正震碎的,永远都只有爱你的人。
对那些不在意你的人而言,你的离开,往往只是生活里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从受伤到伤人:人性里的阴影
大师兄也诚实地谈到,他曾在痛苦中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霸凌别人的人。
有一次,全班在欺负一个女生,为了不再被孤立,他选择加入。“那时我也告诉老师‘我们在跟她玩’,就像那些人曾经对我说的一样。”他后来想起那一幕,才明白人性有多复杂。受伤的人,若没有被理解,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
而被霸凌的那位女孩,也许一辈子都记得那份痛,但多年后,在同学会上,甚至没有一个人,记得她的名字。但大师兄也清楚明白,被霸凌的经验,会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伤痛。
离苦得乐:与逝者告别,也与自己和解
“离苦得乐”,是大师兄重新理解死亡的起点。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我们的哭声,会让他们舍不得离开。所以,我们可以舍不得,但不要太悲伤。因为我们的不悲伤,可以让他们更勇敢地前进。”胖吉离世后,大师兄才发现,这只狗教会他的不只是爱,还有责任。
它让他开始敢说“我爱你”、敢拥抱父母,也懂得什么是“对生活负责”。
他把胖吉做成项炼,带着它一起去环岛、去演讲。他说:“我相信它已经离苦得乐,也在远方笑着看我。”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让爱说话
录影的最后,轩轩总结了这场对谈的三个面向:
- 个体面对死亡: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一步步学习“向死而生”。
- 面对失去: 学会与缺憾共存,让悲伤成为理解爱的一部分。
- 死亡的社会效应: 死亡从来无法惩罚谁,它只会提醒我们“谁真正重要”。
大师兄也说,自己从冰库里学会的,是“知足”与“珍惜”。他常提醒自己:“每一次见面,都要像是最后一次那样去看待。”有些话,等到灵堂再说都太迟;爱与感谢,都要趁还来得及的时候说出口。
他说:“死亡让我学会生活。”学会在悲伤里保留笑容,在痛苦里仍怀抱好奇。因为爱,不能解决悲伤,但能陪我们一起走过悲伤。
死亡的重量,最终都在提醒我们──要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