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SR 到 DEI,企业不再只追求“合规”,而是重新定义“共好”的工作文化。本篇集结 2025 DBTA 七位评审团观察,从跨世代共学、友善家庭,到性别平等与治理风险,带领你看见企业共融力的真实样貌。

“DBTA 多元共融愿景奖”致力于在亚洲经验(glocalization)的框架下,发掘并表彰在多元公平共融领域内的优秀实践(Best Practices)。透过设立企业、个人两类奖项,分享卓越实践策略,建立亚太地区领先的 DEI 交流平台。

本年度评审团由 7 位产、官、学界顶尖代表组成。评审们经过严谨的审视、热烈的讨论,并融合了产官学界多元观点,不仅为奖项定锚了 DEI 实践的最新水准,更在决选会议后共同提出五点提醒与鼓励,为企业描绘了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蓝图。


图片|2025 DBTA 多元共融愿景奖获奖企业

一、跨世代共融的挑战与契机

评审团有看见台湾企业正努力建立跨世代共融文化,投入更多长期策略与具体行动。

Z 世代与中高龄员工如何共事,是评审一致强调的重要课题。随着劳动力不足与人口结构变化,企业开始尝试透过跨世代共学、EAP 长照支持与弹性制度,协助不同年龄层员工找到合作方式。

二、友善家庭制度的多元发展

各企业在友善家庭设计上投入高度心力,假期弹性、托育与长照支持措施成为吸引人才与提升劳动参与率的关键。

这些政策设计已经不仅止于符合法规,而是展现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竞争场域。透过创新制度,企业展现出支持员工在家庭与职场之间取得平衡的承诺。

三、DEI 与 CSR 的区隔需要厘清

评审提醒,单纯的捐款与志工参与属于 CSR,而非 DEI。

真正的 DEI 在于组织内部的结构性改变,包括人才任用、职涯支持与制度改革。若将 CSR 与 DEI 混为一谈,将可能淡化 DEI 的本质,也无法有效回应组织内部多元与共融的需求。


图片|2025 DBTA 多元共融愿景奖

四、性别平等与代表性不足群体就业待突破

尽管女性与中高龄劳动参与率逐步提升,高科技与制造业女性主管比例依旧偏低,性别平等与薪酬平等仍需强化。

同时,对身心障碍者的录用仍显不足,有些案例亦仅有象征性任用,缺乏实质支持。评审们强调,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之间的差距,仍是台湾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组织治理、国际接轨与潜在风险

台湾企业逐步将 DEI 纳入董事会层级的治理架构,并开始与 ESG、永续发展(特别是 S 面向)接轨,例如财务健康与人才国际化议题。

评审强调,所有 DEI 推动必须以法律遵循为基础,确保不违反相关劳动、就业与平等法规,方能建立可信与稳健的制度。

同时仍有潜在风险需注意,包括职场霸凌、性骚扰等安全议题,以及不同群体对 DEI 发展可能产生的疑虑与反动。

如何在符合法律规范下,兼顾代表性不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心理调适并创造积极合作环境,将是实现永续共融的重要课题。

2025 DBTA 多元共融愿景奖评审团

  • 王兆庆|彭婉如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 周昌湘|睿哲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 洪心平|中华民国身心障碍联盟秘书长
  • 陈英姿|AAMA 创业者共创平台基金会执行长
  • 叶德兰|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
  • 谢英哲|国立清华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 钟文雄|一零四资讯科技人才永续长


图片|2025 DBTA 元共融愿景奖评审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