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梦见自己无法逃跑、被困住、考试永远写不完?也许,这些梦境正悄悄说出,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情绪。

文|辛怡慧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我从小就容易被梦惊醒,尤其是梦见自己被森林里的野兽袭击,梦中的我无处可逃,也无法反击,于是总是选择“就地躺平装死”。这个反应其实来自学生时代学到的一则生存知识:遇到猛兽,若无法逃跑或战斗,装死是最安全的策略;只要停止呼吸,野兽可能会以为你已无威胁,自行离去。

这样的“装死求生”成了我梦里的惯性,后来也悄悄地渗入了我现实生活的应对模式。长大后,我开始发现自己在面对生活的难题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课题,不会选择对抗或逃跑,而是很快妥协——这个也好,那个也可以,我变成了“好好的人”,但内心深处的声音却经常被压下来。

究竟是梦影响了我,还是我影响了梦?这已难以追溯。但神奇的是,当我开始看见并认回那个“总是选择妥协从众”的自己后,野兽袭击的梦,也就不再来了。


图片|Photo by Михаил Калегин on Unsplash

梦,是正在说话的情绪

我还经常做另一种梦:在教室考试的梦。这个梦从我离开学生时期持续十多年,场景始终固定——我坐在国中教室的木桌椅,桌上是一张试卷,我独自一人在窗边写着,梦里的我充满困惑与呐喊:“我不是早就毕业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考试?”

我对这长大后那个不断坐在教室里考试的自己,解释成求学时期巨大的读书压力,当时的我对成绩与表现高度要求,每天熬夜念书,但到了真正的考试场上,却常因紧张而表现失常,这样的经验似乎在梦里留下了阴影,让我成年后依然重复经历“无止境的考试”。

直到有一次,我在与他人分享这个梦时,突然惊觉:原来每当这个梦出现,都是现实中正面对某种“被评价”的情境——可能是一场重要的演讲、一份需要交付的报告,或是与重要他人的一场对话,而就在这个觉察说出口的当下,这个梦境也悄然停止了。

同场加映:梦的解析|为什么有些问题,会在梦境中被解答?

从解梦到经验梦:走上完形梦境之路

梦到底是什么?是大脑的随机放电,还是潜意识的密码?

我走过漫长的梦境探索历程,未来仍是。从国中时期翻阅《周公解梦》,到查询各种梦境解码;从写梦日记、阅读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到探索荣格的解梦书、练习清醒梦与西藏梦瑜伽,甚至曾过度执着于“记住梦的每个细节”,反而影响了睡眠品质。

直到接触了曹中玮老师的完形梦工作,才真正让我走入梦的意涵;我在多次工作坊与专训中,学习到的关键——梦不需要被“解释”,而是需要被“经验”。

完形的梦境工作中,让我学会不再试图把梦叙述完整,而是让梦“自己说话”。用现在式说出梦的内容——不是“我梦见我在森林里”,而是“我站在森林中,我听见后面有声音⋯⋯”;不是“回想”梦,而是“重新走进”梦,用此刻的身体感与情绪重新经验。


图片|Photo by Hernan Sanchez on Unsplash

每一个梦的角色,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在完形取向中,梦里的图像与角色,被视为自我不同面向的投射。梦中出现的每个元素——无论是人物、风景、动物,甚至是每个细微的出现,甚至需要出现却未出现的物件——都可能是我们自己尚未看见的某一个特质、某一面情绪、或一个被压抑的内在声音,或是一段未竟事宜。

若你有兴趣“玩”梦一下,提供“完形梦境探索”简易的步骤:

  1. 记录梦境:清晨醒来时写下你记得的梦,不求完整,重点是“当下你记得的版本”。
  2. 从叙说开始:不用整个梦都要工作,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或最有感的场景或物件。
  3. 成为梦中物:以第一人称说:“我是一棵树/我是一扇门/我是一片墙。”让这个角色发声。
  4. 觉察当下:不只是叙述画面,而是感受此刻你身体的反应与情绪。
  5. 连结现实生活:这个梦让你想到什么或感觉到什么?

同场加映:梦的解析|现实与梦境环环相扣,你知道恶梦是焦虑的睡眠反应吗?


图片|Photo by Cody Black on Unsplash

如果你感觉自己卡住了,建议在初期可以找一位有完形梦境经验的心理师从旁协助,只要经验与感受建立了,它将成为你此生最珍贵的自我对话资源。

完形取向心理治疗认为,人会自然寻求“完形”,也就是让一段经验或屏除于外的自己变得更完整,但有些经验无法在当时被处理或消化,就会以其他的形式残留,并有可能在梦境浮现。

有些梦会不再出现,可能是因为你终于理解了它的讯息;而有些梦会反覆回来,可能是你还没准备好去面对或读懂它。梦从来不是语意清晰的文字,意图清晰的呈现,即便是在梦中也乔装成各种模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希望你也能有机会开始,探索在那些夜晚的片段里,发现有另一个自己总有话想对忙碌不堪的你说,请你慢慢听。

梦,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每一幕都是内在对话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