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常常是最容易出现摩擦的环节。孩子不愿表达、对话总是不对频、家长的关心反被解读为压力——这些情况,其实往往不是缺乏爱,而是彼此在沟通风格上的差异造成的。

W Class 与 DiSC 国际认证培训师 Gwen 携手推出的“实体课程|台湾首创 DiSC 亲子教养课程:先理解自己,才能真正读懂孩子”。4 小时知彼解己,不仅探索如何认识自己的沟通风格,还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让亲子关系不再只是单向的教育,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支持,创造受用一生的正向和谐亲子关系!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先透过八个问题,初探 DiSC 工具与亲子教养之间的关系。

Q1:请 Gwen 简单介绍一下你的职涯背景,以及接触 DiSC 的契机?

我在这个人资领域大概已经快 20 年了,前十年是在科技业担任人资,2016 年开始创业,从 in-house 人资转换成企业顾问,协助新创与二代企业发展人才策略,同时也是企业培训讲师,授课企业包含 Google、微软、LINE、CHANEL、IKEA 等企业。

在创业之初,很多企业主找我们当顾问,开门见山地说:“你来帮我看看,这些干部谁可以用?”这让我非常诚惶诚恐,因为我一直相信没有不能用的人,只有没有被放对位置的人。

而顾问跟 in-house 人资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人长期相处、观察,因此我深刻感受到,我需要一个能够快速提供洞察、具备信效度的工具。这个洞察不该只是我的主观感受,而是能提供企业主更客观、全面理解团队成员的依据。

于是,我请教了人资圈里三位非常资深且热爱各种人际风格工具的前辈,他们分享不同测评工具,像是 MBTI、Hogan、Lumina、DISC 等工具。我问他们:“如果我时间有限,只能选一个实用、好上手,又能帮助我快速掌握人才特质的工具,你们会推荐哪一个?”

没想到三位不约而同地推荐了 Everything DiSC。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2016 年底的认证班,并顺利取得国际顾问资格,也展开了近十年的 DiSC 实践旅程。

Q2:测评工具这么多,DiSC 的独特性是什么呢?

其实所有工具都能协助自我觉察,但我认为 DiSC 在“人与人互动、建立关系”的场域特别有效,而且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它非常简单好操作。不要小看这点,很多工具虽然理论强大,但学完后往往记不住、也用不上。相较之下,DiSC 不但易于理解,更容易“记住、带走、实际用得上”,这对学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它特别适合应用在沟通协作上。身为顾问,我经常被邀请协助企业处理团队沟通的问题,DiSC 提供了一个很有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快理解彼此的风格差异,找到更顺畅合作的方式。

DiSC 的理解门槛低,一般人只要简单训练就能快速掌握,不需要背太多复杂的理论,帮助学员落地应用,让工具真正变成助力。

Q3:目前 DiSC 多应用于职场,应用于亲子关系中的特殊性,以及有没有需要特别留意的风险?

其实 Everything DiSC 从设计之初,就不是只局限在职场使用。它适用于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伴侣、家庭、亲子、朋友或社群,都是它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我在带企业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员学完 DiSC 后,最想带回去的应用场景不是办公室,而是家里。他们会问我:“我能不能拿这个方法来跟我伴侣/小孩相处?”

DiSC 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工作夥伴,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看见身边每一段关系中的差异与可能性。

而在工具应用中,有一个重要的提醒是要“避免贴标签”,这会让我们对他人的探索从原本开放、好奇的态度,变成封闭且僵化的判断。当你贴上一个“你就是这样”的标签,就失去了与对方深入了解的可能性。

尤其在亲子关系中更应避免这样的倾向,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与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反应与成长,因此他们的沟通风格与行为模式是可能变化的。如果家长太快贴上标签,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保持开放性与好奇心”在亲子互动中特别重要。

Q4:亲子关系中,最常遇到的沟通挑战是什么呢?以及 DiSC 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最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有三种型态:

  1. 无共识:各说各话,彼此都不愿意听对方说话
  2. 白热化冲突:观念不同引起情绪性的争执
  3. 冷处理与疏离:彼此不再沟通、进入冷战状态

DiSC 可以协助我们理解彼此的风格差异,从而调整沟通方式、改善关系。

我分享一个亲身经验,我的伴侣是 CD 风格,而我们的孩子则是 S 风格。CD 是偏好逻辑、效率、问题解决的风格;S 则是重视情感、安全与气氛。他们在光谱上是对角线的,也就是偏好完全不同。

有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犯了错,我的伴侣很自然地直接问:“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你做了什么?”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很理性的问题,没有生气。

但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直接质疑非常有压力,整个脑袋都在想着:“爸爸生气了?怎么办?”反而无法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而语塞与沈默的反应,进一步激怒爸爸。

这个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爱与关心,如果不经过风格调整,也可能带来伤害。反之,只要愿意理解与转换方式,就能让亲子之间的对话更顺畅,彼此更愿意敞开心房。

Q5:孩子的风格会随着年纪而转换吗?家长如何观察与应对?

有时候风格的变化,不见得是“变了”,而是他本来就有这些特质,只是过去没有情境去触发。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做的,是抛开“期待”,因为风格本身没有好坏,我们也需要放下对风格的价值判断。

当孩子长大,接触的人事物越来越多,这些都会成为塑造他风格的因素。透过观察和对话,你就能理解他在外部世界中发生了什么事,有没有遭遇压力、新的朋友或新的经历,这些都可能是触发他变化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永远对孩子保持好奇心”。

风格改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讯号,提醒你要去理解他的情境变了。重点不在评价变好或变坏,而是你怎么调整自己跟他互动的方式。

家长要做的,就是去“好奇”孩子的世界里,最近发生了什么新事,这样你才知道怎么调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方式。

Q6:那如果家里的互动已经固定了,如何打破这种模式?

我一直觉得,DiSC 是一个很好的“对话起点”。但要让对话真的发生,前提是——家长要先创造出孩子愿意说话的氛围

以我和儿子的互动为例,我是 i 风格,表达外放又直接。如果我用自己的方式“逼他说话”,往往只会让他更想逃开,最后就是一句话都不讲,躲回房间滑手机。这不是他不愿意说,而是我用错了方法。

相反地,有些孩子很乐于分享,可是家长如果回应冷淡,也会让他们感到挫折,觉得自己没被接住。这其实就是风格差异带来的落差。

我曾经带过一位 C 风格的妈妈,她的女儿则是典型的 i 风格。妈妈明明很在意女儿,但女儿却总觉得她冷淡。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温度”的感受都是主观的,同一句话、同一个表情,对 C 风格的妈妈来说已经是很温暖的关心,但对 i 风格的孩子而言,却可能还是觉得太理性、缺乏情感连结。

这位妈妈后来跟我分享,她那天上课后回家主动对女儿说:“妈妈今天上课后,好像更理解你了。原来以前我说的话,会让你觉得我不够在意你。”

我也提醒她,不需要勉强自己“演得很 high”,因为孩子感受得出来什么是真、什么是装。

你不需要变成另一种人,只要表达出你的理解和关心,就会产生很大的改变。

Q7:希望学员在这堂课中,获得什么具体的内容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收获有三个。

  • 风格框架:深度说明 DiSC 框架,让学员能够理解自己和孩子的风格与需求。
  • 操作方法:根据风格倾向,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学员可以练习与调整。
  • 行动有效:只要愿意做,就一定能有效果,用对方法,沟通一定会更加顺畅。

举例来说,课程中有设计练习环节,针对每一种孩子的风格设计“适合他们的肯定方式”。

因为“肯定”、“赞美”是需要对齐对方在意的点,如果我讲的是你不在意的,就无法打动你,也无法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肯定。所以我们会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孩子的风格,找到真正能触动他们的表达方式。

其实就是正向教养的关键,透过技巧与练习,让亲子互动可以更到位。

Q8:请 Gwen 分享一句话,送给参与这堂课的家长?

吴尔芙:“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不是我原创的,但是我在育儿路上一直信仰的。我以前也会说“成为更好的自己”,但现在我更喜欢说“更好的成为自己”。

我们作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引导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因为每一个孩子本来就是最好的版本,我们不是要让他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协助他在生命中不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