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为陌生人的不幸感到哀伤、焦虑,甚至影响日常情绪,这其实是“替代性创伤”的表现。这篇文章将带你理解为何我们会受影响,并提供 5 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你调整心境,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文|胡绮佑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知名艺人大 S、方大同相继离世,令他们的家人、朋友及粉丝们感到悲痛及不舍,感叹生命无常之际,不少人的心情也罩上了阴霾。

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一直闷闷的,可能杉菜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回忆吧!”,也有人提到:“感觉好不真实,前阵子他才发新专辑啊!真的让人好难过。”

手机滑过社群平台,不时会看到类似的标题字眼:“某某艺人因病离世,震惊各界”、“助理证实,今晨于家中逝世,享年OO岁”。当看到意外、重大灾害的报导时,你是否感到心痛,低落的心情挥之不去呢?

大部分的人们都有恻隐之心,意思是看到他人受苦、受难时会感同身受,并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协助,这是人性的美好之处,但若过于同理创伤痛苦,或过度关心创伤事件的相关讯息,便会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图片|Photo by Gift Habeshaw on Unsplash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指的是“虽然没有直接体验受创,但反覆接触他人创伤经验,导致自己出现类似创伤的心理反应。”常见于救难、医疗人员,或是社工、心理师等。

而一般民众在透过新闻媒体及社群平台直接、间接的观看资讯后,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压力,例如:看到百货公司气爆事件,对罹难者感到无比的哀伤,或自己因而无法再踏进类似的场所,连经过附近路段都会感到焦虑不安。

同场加映:替代性创伤的心理学:每一个渴望改变世界的你,可能都受伤了

何以人们会产生替代性创伤呢?实务工作中发现,通常共感力太强的人,很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共鸣,特别是与逝者情感连结越多,往往悲伤、失落感的程度也越重。

此外,若曾历经重要他人的离世、意外受伤或健康问题等,也会在看到类似的报导时,投射了个人经历,重现以往的哀伤。更广泛的影响也来自人们与生俱有的死亡焦虑,当目睹或闻见相关报导,容易引发对生命的反思,感叹人生的无常,甚至担忧自己也会发生类似的事。

当然,在这资讯便利流通的时代,更让人们不经意沈浸在大量的讯息里,造成身心负担。


图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产生替代性创伤怎么办?

当发现自己可能正在替代性创伤,我们可以开始这么做: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

无论感觉到悲伤、担忧、失落、遗憾、恐惧、气愤或其他感受,都是正常的反应。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流动,不心急、不带评价地看待自己,理解这一切是自然的过程。

二、呼吸练习安顿身心

当情绪过度笼罩时,试着让自己规律地深呼吸,缓缓地吸、轻轻地吐,边呼吸边对自己说:“每吸一口气,每吐一口气,我可以渐渐安定下来。”

同场加映:该怎么缓和焦虑情绪?5 分钟呼吸练习:有效恢复身心平衡

三、与信任的朋友倾诉,寻求支持

透过诉说,有机会协助自己缓和心中的负担,且朋友的回馈与理解也能让自己感受不孤单。

四、减少资讯吸收

为自己建立资讯界限,不过度、重复观看相关报导,减少受到媒体过度渲染的影响,才能慢慢恢复内在宁静。

五、把握当下,珍惜拥有

当面对生命中的不可控时,若聚焦担忧只会徒增烦恼,试着调整掌握自己的可控面,将焦虑化为对自己及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爱,感恩拥有,能让自己更加安在。


图片|Photo by Frames For Your Heart on Unsplash

现在,我想邀请正在观看此篇文章的你,将双手放在心窝处,慢慢地深呼吸,对自己说:“正因内心的柔软,所以会有许多的感触,现在的你,很平安、很安全,感谢所拥有的一切。”最后,双手合十,搓出热度,缓缓热敷自己的脸颊。

若你已尝试以上的练习方法,仍然感受到持续性的困扰,可试着寻求专业人士,例如:身心科、心理谘商的协助,陪伴你渡过替代性创伤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