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遇过“怎么讲都讲不通”的时候吗? 这可能与 DiSC 沟通风格有关!GWIS 迷你工作坊剖析 DiSC 四大类型(D、I、S、C),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的风格,理解他人,提升职场与生活中的沟通效率。

3/8 这天,在《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上,我们举办了一场期待已久的迷你工作坊——DiSC 沟通风格探索。特别邀请到业界顶尖的人资顾问 Gwen,她长年为跨国企业高层授课,这次难得首度走出内训场域,与我们的学员一起交流。真的是非常感谢!

DiSC 这个工具,我与团队已经运用多年,但每次重新学习,都能再发现新的细节。这是一种让我们觉察自己如何沟通、如何做决策,并看见自己习惯如何与世界互动的倾向。

很多时候,直接批判对方“怎么这么难沟通”最简单,但其实只是因为彼此习惯的方式不同。真正的沟通,不是标签化对方,而是先觉察自己,也理解对方,就有机会建立让彼此有共识和默契的沟通方式。


图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

DiSC,不是标签,而是一面镜子

DiSC 不同于人格测验,它不是为了定义“你是怎样的人”,而是帮助我们觉察——在压力下、在合作时、在对话中,我们倾向会怎么反应?

它把人的行为风格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 D 型:行动导向,目标明确,决策果断。
  • I 型:乐观外向,擅长社交,感染力强。
  • S 型:耐心温和,重视关系,擅长支持。
  • C 型:精准细腻,重视逻辑,追求完美。

DiSC 的价值,不在于给自己或对方贴上一个标签,而是在于,当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倾向反应模式,就能更有意识地调整,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关键不是评价,而是观察。当我们能观察,才能真正理解,进而调频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同场加映:DiSC 是什么?快速了解四大沟通风格,帮助你跨越沟通障碍

当我们截然不同,却最大同

在当天的活动中,我和共同创办人 Tanya 也分享了我们的 DiSC 类型。有趣的是,我们就是两个极端。

我是 Di+S,热情、果断,享受挑战,重视结果,也在乎团队协作。比起等待完美方案,我更喜欢在行动中调整方向,在尝试与错误间找到最佳解。我偏好直接沟通,习惯在快速决策中前进。

而 Tanya,则是标准妥妥的 C 型。她细腻、谨慎,擅长分析,讲求逻辑与精准度。她重视事实与数据,不会轻易发言,因为她希望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比起“先做再说”,她更倾向于确保所有细节都被考量周全后再行动。

这意味着——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我们的反应与沟通方式完全不同。


图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

我习惯当下表达,她则习惯先经过深思熟虑。我直觉行动,她则缜密分析。许多人好奇:“你们这么不同,怎么能长久合作?”但事实上,正因为我们如此不同,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夥伴。

她让我看见:

  • 精准与谨慎——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让事情更稳更强。
  • 细节与耐心——不只是速度,深度同样重要。
  • 多元的视角——当我认为“这样做没问题”,她总能提醒:“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的不同,并不是障碍,而是一种互补。透过彼此,我们看见自己的盲点,也其实看见自己的优势,我们彼此也让团队更完整。光是我们两个,就是多元共融的一种体现。

多元共融,不只是企业策略,而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川普和马斯克的言论让许多人质疑 DEI(多元、公平、共融)的价值,也有许多人欣喜“DEI 果然该死”。但这正恰恰反映出这是最好的时间点,让我们用谨慎的方式来看待“如何更好的推展多元共融”。

多元是绝对的存在,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组成的。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多元”,而是我们要怎么让“公平”做得更好,才有机会真正的“共融”。

同场加映:DEI 纳入企业 AI 策略的 3 种方法、Google Cloud 拥抱多元化 AI 团队|DEI 快讯

再换个角度,许多人把多元共融只视为一种“政治正确”,或是企业发展策略。却忽略了DEI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的家庭、朋友、工作夥伴,每一段人际关系都包含不同的背景、价值观与习惯,而共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理解对方,并在这段关系中找到彼此都能自在存在的方式。

譬如:

  • DEI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如何让彼此都能拥有表达与被理解的空间?
  • DEI 在关系里:伴侣之间,一方习惯理性分析,另一方偏好感性表达,如何在彼此差异中找到平衡?
  • DEI 在人际关系:朋友、同事来自不同成长背景、内外向与价值观不尽相同,如何让对话变得更开放?让彼此相处更自在?


图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

共融并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让每个人在关系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所谓共融,是让每个人能感觉到自己被欢迎,也有自己选择与自由的空间。

多元共融不只是企业管理的概念,也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所以问题绝对不是“DEI 不重要了”,而是更要关注如何妥善的、公平的做。这次 DISC 的工作坊,就是一种探索可能性的起点。

带着 DiSC,理解自己,理解世界

在当天的课程中,我们与近百位学员一起练习 DiSC,学习如何运用这个工具,让它真正融入生活。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而不是评价。

因为:没有哪一种沟通风格是“最好”的,每一种风格都有其适合发挥的场域。

  • 当我们愿意理解,世界会变得更清晰。DiSC 让我们看见:
  • 有些人做决策快,是因为他们喜欢有效率判断,而不是“一意孤行”。
  • 有些人喜欢详细规划,是因为他们在寻找更可靠的答案,而不是“拖拖拉拉”。
  • 有些人习惯热情表达,是因为他们相信沟通带来连结,而不是“爱抢风头”。
  • 有些人偏好独处,是因为他们在思考与整理,而不是“不合群”。

这些理解,不一定会改变我们的做事方式,但它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更靠近对方的语言,试着看见他们的视角。

当我们愿意这么做,关系会变得更轻松,合作也会变得更顺畅。


图片|2025 GWIS 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而我们可以共学成长

这些年来,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理解与合作中发生的。没有人是全知的,也没有人能单靠自己走得很远,我们需要彼此,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成为更真实完整的自己。

这次的 DiSC 迷你工作坊,看见学员们的反应,让我再次体会,多元不是一种理论,真的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频率,而共学与共融,就是在这些不同中,找到彼此并存的方式。

真正的理解,不是为了改变谁,也不会再陷入批判或妖魔化与自己不同的人 、判断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二元陷阱,而是让彼此都能自在地做自己!

当我们愿意这样去看待世界,关系就会变得更轻盈,沟通也会变得更自由,我也相信这样的世界会更好。或许,共融的本质,就是在不同之中,看见彼此,然后 能有共识一起向前!

看见自己手舞足蹈的,就知道我当天有多开心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