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为了一句批评而耿耿于怀,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深渊,这时候,“钝感力”是个救赎。跟着本文培养钝感力,学会忽略不重要的声音,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从容面对这个焦虑时代。

文|张蓓雯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那场部门会议,当我的报告数据被指出错误时,真有种心碎的感觉。被当众指责的那一刻我既羞愧又尴尬,只想要瞬间消失。那一幕在我脑中不停重播,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彷佛一切努力都被否定了。”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感同身受?许多人都曾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耿耿于怀,因此掉入负向情绪的深渊。在这个时代,焦虑仿佛无处不在,让我们心力憔悴。这时,“钝感”则像是一种让自己平静的力量。透过钝化那些无关紧要的声音,使自己不走心也不纠结,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培养的心理能力。


图片|Photo by Carolina on Unsplash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着作《钝感力》。他认为,当人对周遭人事过于敏感时,就会容易陷入过度反应与情绪内耗的困境。

日本心理学家植西聪则对“钝感力”有更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钝感力是一种“选择性专注”的能力,透过心理上的筛选,忽略无益自己的意见,并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同场加映:常觉得“不值得、不够好、我做不到”?试试这三步骤消除内心噪音

很多人以为钝感力等同于冷漠、不在乎,事实上恰恰相反。拥有钝感力的人并非不关心他人,而是懂得忽略外界的无意义批评,将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上。拥有钝感力并非让我们跟外界隔绝,而是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依旧有能力保持内心的平静。


图片|Photo by Edu Lauton on Unsplash

四方法培养钝感力

钝感力虽然看似难以掌握,但其实透过一些技巧和练习,我们能一步步地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钝感力。

一、选择性接受批评

当我们听到批评时,试着分析它是否具有建设性。那些无助于自我成长的意见通常都不具备建设性,因此可以果断忽略。无需让自己为无意义的话语感到内疚或焦虑,也可以减少情绪内耗。

二、建立心理滤网

透过生活经验累积,反覆测试与整理,我们可以构筑出属于自己的心理滤网。这道滤网能帮助我们过滤不必要的讯息,只留下有益的养分滋养心灵。

同场加映:从热忱满满到工作倦怠,如何走出职场低潮?突破升迁焦虑:转念找回工作热情与自信!

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都有自身的限制,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反而能减少自我苛责。当我们允许自己犯错,才能更自在地面对每一次挑战并从中成长。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

四、专注于自己

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价值。放下追求他人的认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事物上。


图片|Photo by Beyzaa Yurtkuran on Pexels

对他人钝感,对自己敏感

过去,我们可能过度依赖自己的敏感,敏锐地捕捉他人言行的讯息,并为了适应环境不断调整自己。这种敏感往往导致我们身心疲惫。

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我们反而需要对他人钝感,对自己敏感。

透过关注自己身体的状态和情绪变化,聆听它们所传递的讯息,将自己放在生活的核心位置。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在充满压力的世界中,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拥抱内心的安稳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