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微歧视”(Microaggression)吗?有时不经意的小玩笑,也可能无意间伤害他人。想摆脱无意识的冒犯,你可以这样做!
日前,我国拳击选手林郁婷,在本届巴黎奥运深陷运动员性别议题风波,最后不畏舆论拿下金牌。对于日常歧视言论,柔道选手连珍羚、射击选手吴佳颖也表示,她们曾受到“女生练体育没出息,根本是男人婆吧!”“30 岁年纪这么大,怎么还没退役去结婚生小孩?”等言语影响。
“日常歧视有如人心的病毒,若未及时遏止就会不断扩散,传染并危害整个社会。”
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前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丘彦南表示,这些大众常听到的日常歧视话语,包括但不仅限于学历、年龄、性别等面向,有如病毒一般可轻可重,也会视每个人的抵抗力高低,可能为心理上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日常“微歧视”(Microaggression)
丘彦南强调,日常歧视过去被称为长久以来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常被误以为是微小或不严重的歧视,背后却隐藏着对特定族群的社会刻板印象和偏见。
常见的日常歧视,依照表现方式可分成 3 种:
一、口语日常歧视
可能是表面上看似善意的问题或评论,但其背后隐含着更深层,可能会强化对他人基于其背景而产生的负面假设,贬低一个人的身分,或是否定他们的想法、感受或经验。例如:你年纪还小不懂啦!你轮廓这么深,应该是原住民吧!
同场加映:尤美女专文|从英国皇室到小镇女孩,谈《消失的另一半》与“微歧视”
二、行为日常歧视
指一个人可能在无意识的行为中传达了敌意、贬低或负面的讯息。例如:对着协助身障者的人沟通,而非直接跟身障者本人对话;看到年轻的员工就把他当作实习生。
三、环境日常歧视
指让一个人在环境中感到不友善与敌意。例如:只询问求职者的年龄,而不问其有什么程度或类型的经验;在问卷上仅提供二元的性别选项。
图片|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
“小时候不读书,长大只能卖鸡排!”日常歧视无所不在,有时细微到很难被察觉,许多人无法完整分辨开玩笑与歧视言语的界限差异。
为此,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公开最新“2024 年日常歧视大调查”,搜集 18 岁以上成人、统计共 1,000 份有效问卷,调查民众对于日常歧视言语的相关认知行为。
每 5 人就有 3 人曾遭受日常微歧视
该调查针对年龄、性别、性取向、婚姻或伴侣状态,以及学历等议题的观念题或情境题,测试民众认知是否存有相悖之处,发现国人在学历、性别等 2 类议题上,最常出现不自觉的日常歧视态度,且仅约 5 成民众可完整分辨日常歧视对话。
同场加映:如何击破刻板印象和无意识偏见?反事实思考有助敞开心胸
调查更揭露,职场(68.5%)和本该提供人情温暖的家庭(58.2%),竟是最常发生日常歧视的 2 大场域,有 65%、即每 5 人就有 3 人曾经遭遇过日常歧视言语或是行为对待。甚至,有 53% 民众承认,曾对他人表现出日常歧视的言语或行为,尤以同侪朋友间“互亏”的对话情境中最容易出现。
微歧视可能以善意、关心表现
丘彦南指出,人会承袭家庭、教育背景或社会文化中的特定观念及言行,或许在过去曾经有用,但已不见得适用于现今,而形成所谓的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
从科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常以惯性、简化方式来理解多元复杂的人事物,进而误解某些特定的现象就是事实,下意识无意间冒犯他人,却常被包装成以“善意”、“关心”的方式来呈现。
图片|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
“然而,若未察觉日常歧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加深大众对于特定族群的偏颇想法,也将导致对方的压力、焦虑等情绪,降低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可。”丘彦南认为,想要反转日常歧视现象,应以尊重二字为出发点,透过“察觉、沟通、反思”3 招,共创友善人际环境。
日常歧视应对,拿回情绪主导权
丘彦南解释,若察觉自己可能受到歧视时,建议先静下心来,寻求可靠亲友或专业心理师谘询,从认识自己的好恶、专长及优缺点开始,去分辨外在言语对自己造成影响的程度,拿回情绪自主权,可以自己“选择”相信或不相信这件事。
虽然锻炼心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学习表达自身感受、建立心理界限,是最永久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场加映:同篇贴文下,不同人会看到不同的留言?AI 正在强化你的无意识偏见!|DEI 快讯
图片|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丘彦南提到,日常歧视不仅出现在真实对话情境,网路霸凌也是容易出现歧视言语、恶意玩笑的典型场域之一,快速且大量的未具名讯息言论,可能对一方造成重大伤害。
他呼吁,每一次送出讯息之前,不妨善用同理心进行换位思考,以客观事实来判断是否有偏颇之虞;透过不断地化解、反思自省,才能让双方都获得对等的尊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只有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为让大众更加认识日常歧视,学习如何分辨是单纯开玩笑还是带有恶意的歧视言行,台湾吉立亚医药与中华卫生心理协会共同发布“日常歧视应对指南”以及趣味互动线上游戏,呼吁大众重视日常歧视的影响、提升全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