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匡灵秀的讽刺小说“黄色脸孔”获得美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美国图书奖”,故事以作家剽窃好友作品为起点,阐述名利背后的焦虑与道德挣扎。当成功来自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们如何深陷自我怀疑与社会评价的漩涡。
小时候写作文总会有一题“未来想成为...”,不少同学会说自己想成为作家。
10 几岁的时候,会对于世界充满企图心,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什么、或改变什么,作家就像是个贩售梦想与能量的职业,但它们多数初期时难以仅靠这份工作养活自己;更甚至有个出版业的笑话:一对情侣到书店,吃义大利面两百五,很便宜,书一本两百块,太贵,不买
背后尽是些心酸。
而这本《黄色脸孔》便是描述着作家、出版业、媒体评论中呈现给多数人与揭露实际存在的样貌。
Yellowface 也隐喻者在西方影视中,白人将脸涂黄扮演亚洲人,刻意将眼睛眯小与怪腔怪调,透过书写这类型的文化争议带入文学中讨论。
《黄色脸孔》主要描述一名资质普通的白人作家茱恩,在剽窃离世好友的创作后,将自己包装成“亚裔作家”瞬间成为火红的畅销作家。但名利双收的她,随之面临各种负面指控与白人文化挪用到剽窃疑云,更要面对如何超越“自己上一本作品”的焦虑。
作者匡灵秀以出版业界为背景撰写《黄色脸孔》一书,却充斥惊悚与讽刺,她自述:“《黄色脸孔》累积了我接触出版领域以来所有的挫败感、尖锐辩证与一再苦思的无解问题。”
这部新作同样创下畅销佳绩,也在全球最大的阅读社群 Goodreads 网站拿下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小说”的冠军。
满足社会期待是自我认同
我们总想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获得众人的目光、成为外界注目的焦点,满足内心的自我认同,越是受到他人注意就越是成功。
身为败组就真的那么十恶不赦吗?
想起每年过年时,一群亲戚会互相比较自己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而那些在比较过程中输了的人,就真的是失败组吗?那些造成的焦虑失语情绪,宛如恶灵般缠绕自身,对于茱恩便是如此。
在《黄色脸孔》中的茱恩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后,却也将自己对自己的爱、渴望证明自己的可能性推得更远,越是投射出想像美好、美化过的理想自己、就越是反映了茱恩对于自己的恨铁不成钢,也才会在开头时狠亏一群新人作家互蹭的过程。
猜你想看:我能说出内心话吗?找到沟通界线:自我认同比他人理解来得重要!
身上仍深深刻画着身为败组的焦虑不安,因剽窃朋友作品本就心虚,无时无刻关注网路恶言,但社群媒体上便是一个充满阴暗面与人性恶意的地带,没有尺度的网路言论,宛如漩涡般地外扩,更也影响到自己的身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该尝试褪去过多的武装与压抑,从自我接受地徘徊中上岸,试着明白有些事情后悔也没用、也别妄想背负着整个人生的重量去压在只为受到他人认同的可能性中。
社会给予荣誉,却也能同时让你摔落至谷底
现今有多少的刺激与惊喜都是社群媒体为了流量与曝光所捏造出来。
为了让这场活动看起来有趣、为了让这本书宣传上更有话题性,放大那些看似还不错的特点与话题,然后造出“话题畅销书”。常在社群出没的人、跟随流行风潮的人,当大家都在讨论某本书时,自己自然也会跟上,参与话题。
但这些话题与讨论又是真的吗?
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感觉起来总像是世界末日,但其实不然。
社群媒体只是个渺小又孤立隔绝的空间而已,只要妳关上萤幕,他妈才没人在乎个屌,而妳也不该在乎的,好吗?
当书中推进到推特开始有人提出对于茱恩的剽窃疑虑时,出版编辑布雷特对于媒体舆论的讨论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或许内心也暗自产生在社群中越有话题、越能为书籍带来销售与曝光的可能性。
而心虚的茱恩对于可能在推特上事迹败露,更加以自虐的形式沉浸在社群媒体上,宛如着魔般地看着那些嗜血与贪婪的文字推理,放大每个微小的失败与被人否定的迹象。深刻点出社群能造就一本书、更也能毁掉一本书。
同场加映:丁菱娟专文|当你一无所有,你才真正拥有
一无所有的人生,或许才是自己最富裕的状态
匡灵秀书中文字的描述,以极其细腻又深富写实的角度刻划出“作家”在尚未知名前的困境。
《黄色脸孔》的茱恩在还未成名前,写书的同时也到处去打工,因为被评估作品不会大卖,所以提供的行销资源就非常少,而在这行中能力与天赋也显得现实,即便是梦想、但写不出好作品与题材,也仍然不会走红,但她仍然筑梦而行,即便早已知道会失败。
“写作是一种极度孤独的活动,你完全无法证明自己的创作有任何价值。”
你知道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而当把写作的过程变成个人的成败后,就再也无法与其他人分享,更也会沦入不停比较与批评的日常中。
更尤其在比较中,忍不住会产生嫉妒的情绪,而不同于多数人对于嫉妒模样会是尖锐、酸苦的模样,但在作家的嫉妒更像是恐惧,害怕自己在与作家激烈竞争中落后、一路坠入绝望的深渊。
失去自我的人生,更加难以从中得到满足,只能不停地追求欲望与快乐;倘若你的生活始终找不到目标,先别急着自乱阵脚,赤诚面对内心的欲望与不快乐,尝试平淡此刻的自己,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