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过度焦虑,是现代人常见的课题。本篇剖析五大容易陷入忧郁的心理特质,提供 4 方法建议,帮助我们学会自我接纳,重新掌握情绪的主导权。

文|郑佳益医师/周伯翰身心医学诊所

忧郁症的成因常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不仅是外在的压力,某些心理特质也可能让你更容易陷入忧郁的情绪中,新竹身心科医师郑佳益分享,在诊间时常遇到因长期情绪低落而来求诊的个案,了解这些心理特质不仅有助于预防忧郁症,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压力下的自责与忧郁

阿伟是一位十分努力的工程师,对于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也常常对自己要求极高。他总是全力以赴,期望能达到老板的标准。然而,当工作中出现一点小失误,阿伟就会深陷自责,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贡献。

阿伟的新主管是一位难以取悦的人,经常只强调员工的不足,却少有正面肯定。每次会议前,阿伟都极度紧张,甚至因为焦虑而失眠,食欲也受到影响,且出现情绪低落和莫名的想哭,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最后,在家人的鼓励下,阿伟决定寻求医疗帮助,被诊断为忧郁症。医师建议他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鼓励他每日记录自己的优点,尤其是同事们的正面回馈,避免陷入只关注老板负面评价的恶性循环中。

同场加映:什么是微压力?《微压力》:压力就像温水煮青蛙,四步骤重新找回生活重心!


图片|Photo by CURVD® on Unsplash

容易陷入忧郁的心理特质

郑佳益医师指出,阿伟的一些特质本就容易造成忧郁症产生,也提醒有这些特质的人可以多加留意。

一、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设定过高的标准,无论在学业、工作或人际关系中,总是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一旦无法达到这些目标,就容易陷入自我批评,觉得自己“不够好”或“不值得被爱”,进而加重焦虑与忧郁的风险。

二、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的人(Neuroticism)对环境压力特别敏感,往往将日常情况视为严重问题,而陷入沮丧。

同场加映:出现“冒牌者症候群”怎么办?谘商心理师:面对称赞,以“谢谢”代替自我否定

三、悲观主义

心理学家贝克认为忧郁症常以负向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情境及未来(Negative triad),只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也更易记得失败、挫折的事件,而无法留意外界的肯定。

四、无望感(Hopelessness)

根据 Abramson、Metalsky 及 Alloy 这三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人们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难以改变的特质,如:自己太笨、能力太差,而打击自信,常常会增加心理压力进而造成忧郁。

五、反刍思考(Rumination)

这样特质的人会反覆沈浸在悲伤难过的回忆,或后悔过去的决定,难以释怀。


图片|Photo by Andrew Le on Unsplash

如何降低这些心理特质对情绪的影响?

郑佳益医师也分享,如果发现自己具有上述容易导致忧郁的心理特质,请不用过度担心,以下几个方式可以帮助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一、练习正念与自我接纳

正念(Mindfulness)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对情绪的觉察,并且学习不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作出批判或评价,了解到“我”不等于“我的想法”。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以更平静、接纳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重新评估自己的标准

当你感觉在追求完美时,试着重新检视你的目标是否过于严苛。将大目标拆解为小步骤,并给予自己适当的休息和鼓励。

同场加映:找回快乐的能量!为自己庆祝的 9 个行动推荐:每天写感恩日记、给予自己特别的奖励


图片|Photo by Brent Gorwin on Unsplash

三、挑战负面思维

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这些思维模式,如:问自己这个想法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一步一步挑战那些不合理的想法,减少心理的压力。

四、生活的调整

  •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活化脑部、降低身体压力的产物,如:皮质醇,帮助降低忧郁、焦虑的情绪,让人感到更平静、更有自信。
  • 感恩日记:每天记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恩的事,帮助你练习看到生活中阳光的部分。
  • 具体可行的目标:心理学家Beck建议行为活化的技巧(Behavioral activation),可以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如:散步、和朋友见面分享心事、去咖啡厅阅读或进电影院看电影,有助于减少无助感。

最后,郑佳益医师强调,尽管某些心理特质可能增加忧郁症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忧郁症是不可避免的。透过自我觉察、心理的练习,以及持续调整生活方式,我们都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强韧,减少忧郁症的风险。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持续的忧郁情绪,请记得,寻求专业的帮助并不是软弱,而是迈向康复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