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最安全却也是最焦虑的时代,面对微小压力的侵袭,身心健康成了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承诺。心理师探讨微压力的影响,提供四步骤,一起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
“明明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大事,但就是一直有不太开心的感觉。”
“一整天下来,我做了很多,但也像什么都没做……”
“明明就只是些小事,我却处理不好,我真是没抗压力!”
虽然我们出生在最安全、最丰盛的世代,但生活的紧凑与多元压力,使我们成为了最焦虑的世代。
在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中,常常有许多几乎察觉不到的微压力,这些压力累积而成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就像是剧场版《咒术回战0》里,越弱小的诅咒会聚集在一起,当他们聚集越多,攻击力就越强大。
因此,千万别放任微压力不断入侵你的生活,否则你将会沦为温水煮青蛙里的青蛙。
同场加映:你的压力有多大?韩国超神准心理测验,从图片色彩检测你的压力指数!
罗伯·克罗斯是美国巴布森学院全球领导力的讲座教授,他和《哈佛商业评论》的特约编辑凯伦·狄伦所着的《微压力:小情绪如何累积成大问题?》书中提到,微压力最可怕的是,它会创造出“温水煮青蛙”的环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开始,只是把你放入一锅冷水,再慢慢加热,而你会慢慢适应逐渐升高的温度,直到水温超出你的负荷,你才发现不对劲,但那时已回天乏术了。
就像是你生活中认识的所有人,都来请你帮个小忙,对你来说那些小忙轻而易举,但累积起来的份量却十分沉重,使你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忙于照顾他人的需求,而无暇照顾自已的身心健康,直到你的健康亮起红灯。
随着微压力的增加,我们最先放弃的就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承诺
“保持身心健康”一直是我关注的议题,但有时我也会处在“明知故犯”的状态。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也是如此。也许我们都曾抱怨过:“我知道身心健康很重要,但生活压着我喘不过来,我根本没时间做那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啊!”
实际情况就如同罗伯·克罗斯所说:
“对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微压力的增加,我们最先放弃的就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承诺。”
因为我们太忙、太累,会使我们渐渐退出那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然后使我们更忙、更累,陷入无止尽的恶性循环。
我想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身体健康”列为第一位,而且总是将它往后挪,甚至拖到自己的身体失去了大部分的行动能力,才惊觉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今年的六月,我送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就是投入为期八周的“正念减压”课程。在这几周的课程里,我的收获很大,心情也平静很多。
对我来说,真正帮助的并非是那些关于正念的知识,而是正念的练习,如三分钟呼吸空间、身体扫描、正念饮食等。这个经验使我回想起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里的一句台词:“智慧,就是亲身实践。”
时间与身体健康是不等人的,它并不会让我们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机会,凡事都只能从自己愿意开始身体力行之后,才会产生改变。
如何更有效率、更持久的提升健康呢?
罗伯·克罗斯和凯伦·狄伦从众多企业菁英的访谈与研究中,找到了提升健康的典型轨迹,并发现重点在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周遭的人际资源,慢慢地帮助自己提升与维持健康。
第一步:真心承诺把自己的健康摆在第一位。
当你把身体健康列为优先事项时,就会更容易找出时间去做,也有助于你找出自己原本危害健康的想法与做法,并进行改善健康的行动。
如果你很难这么做,你可以试着在你的生活中去寻找那些成功把健康当作优先事项的人,留意他们做了什么,以及带来何种好的影响。就像是当我听到朋友实行 211 减醣饮食后,成功减重近二十公斤,大大提升了我改变饮食习惯的动机。
第二步:把你的承诺说出去,让别人看见你作的承诺。
当我们与周围人分享时,不仅能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情感支持,也很有可能接触到更多想变得更健康的人。同时,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承诺后,自然也会感觉到自己有责任去履行。
你可以在社群媒体上公告给大家,也可以试着告诉家人、朋友或伴侣,甚至请他们帮忙提醒你,或与你讨论实行的规划与办法。例如,当你们一起追剧时,请他们提醒你不要一边吃零食,而是一边运动,一边追剧。
猜你想看:压力大体重上升怎么办?压力胖 5 征兆检测,掌握情绪与体重的关联
第三步:藉由工作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来产生黏着力
其实承诺做出改善的行为并展开行动,已经很难了,但要继续坚持下去,更加困难。罗伯·克罗斯和凯伦·狄伦认为,想坚持下去,不能单靠意志力,他们建议读者可以让生活周遭的人形成支持网络,防止我们故态复萌。
就像是以前在学校工作时,我每次都很想翘掉瑜珈课,但由于那是和好友一起参加,我即使再不愿意,也会硬着头皮参加,否则总有股对朋友的亏欠感。
不过,每次上完课后所感受到的身心舒畅,都会让我自己非常庆幸有去上瑜珈课。因此,快点去寻找你身旁的人,一起去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吧!
第四步:强化你的身分认同,并且得到长期承诺所带来的社交利益。
当我们长期坚持有益身体健康的行为,随着时间过去,这些经验可能会改变了自己的“身分认同”,例如身为跑者、自行车手、瑜珈人、正念大师等。
当你有意识地这些行为融入真实的人际关系,并为自己贴上某种标签时,你就不再将之是为维持健康的乏味任务了,而是一种每天自然且必做的快乐活动。
同时,你也将有更多的机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造更多健康与快乐的时刻。
就像是身为心理师的我,已经对这份心理专业产生了身分认同,因此在我的生活中,我会不知不觉地展现出“探索心理”的状态,进行更多关于心理议题的讨论与学习。
例如,我在追剧后,会和朋友讨论与分析角色的心理状态,或者当朋友遭遇心理困扰时,我也会陪伴他们探索自己的内在等等,透过和朋友的日常交流,一起自我成长。
虽然透过人际资源的支持,来提升与维持身心健康,是一套相当有效的方法。但我想再次提醒大家,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知识,重点永远都在于“亲身实践”,才能让我们的所见所闻、所知所学,发挥真正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