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彷佛是人们的无可避免,是走到一定经验、岁数后的必须经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将其视为是难关,相反,其更像是情书般的存在,值得慢慢打开,细细阅读!
不管你是四、五十岁,还是只有三十来岁,当你明显感受到过去所信任的事物不再可靠,如世界观的动摇、关系的破裂等,这些不安与痛苦都正提醒你,“中年转化”的必要时刻已来到门前,但要成功的中年转化,我们还得先面对“中年危机”。
每一个人都从父母及早期环境身上学到一套生存的逻辑,这些逻辑有时候是适应性的、有些则反过来不断与现实冲突,又加上成长经历、人际及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创伤⋯⋯
大部人人最终连滚带爬的撑过来,拚命作出自以为所能做的最佳选择,并建立起一个社会早期的自我认同──荣格派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称之为“暂时性人格”[1]。
每个人的“暂时性人格”其实都是脆弱的,因为在建立的过程中,心灵不断经历各种分裂(潜抑的、否认的、忽视的),才建立起眼看风光的面具,以及不为自己认识的面具背后的残缺。
心理学家佛洛姆(E. Fromm)指出,人们都在共有的处境下被形塑出一个“社会性格”,如“X 国人都是怎样怎样”般的国民性格刻板印象。社会性格的养成,代表人们吸纳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并把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部份吐掉。
但不论是暂时性人格还是社会性格,我们曾深信的许多“理所当然”的事物,其实都是缺乏验证、片面又个人理想化的主观信念罢了。
一旦生理、心理、社会某一层面的动荡,如大病一场、伴侣不忠、工作失败,中年危机便连同过去被排放到潜意识中的伤痛,一并如海啸般反扑。
同场加映:中年转职好焦虑?2 招学会摆脱年龄歧视,让能力说话!|DEI 永续人才指南
改变的愿景:从冲击,反思,到改变
每个人的中年危机所代表的意义都不同,但其心理学的核心愿景是一致的:从反身省思,到重新出发。
《人们如何改变》的作者,精神分析师 Allen Wheelis 说:“对主人来说,危险在于奴隶会反抗,而且在反抗中创造并确保了他作为自由人的身份。”[2]
奴隶从服务主人的工作中获取回报,就像人们花费半生,拚命建立起自信的“暂时性人格”,然而,这些让人确信的“主人论述”(Lacan 所指的 The Discourse of the Master)其实一再约束人们思考、教人们只会不断追求欲望的爽快而失落。
最终,人变得分裂,我们从未真正认识自己。
因此,能引发反身省思的“(自我)怀疑”,往往得透过中年危机的降临来驱动。
不能逃避:伤害既已造成,改变必须发生!
在心理谘商工作中,我看过许多人到中年才发现家人、枕边人、友人其实是个“陌生人”,促使他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种种选择与信念。
好比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士,在国外念博士期间,仍每周跟妈妈聊上几个小时电话,学成归来以后,更是每天跟妈妈黏在一起。作为一名“妈宝”,男士从未活出自己。
然而,中年危机已经来临,他妈妈施展的控制欲以及太太忍受多年的离婚想法,正迫使他重新检视人生。
如果一直延续暂时性人格,人即便生活富庶、儿孙满堂,在深度心理学的角度,那人也只是半活而已。
这位男士可以继续拖延,把问题丢给两个女人去厮杀,卡在荣格所说的“母亲情结”(mother complex)里,逃避成长为真正成熟的男人。
中年危机确实是改变的契机。玄妙一点来看,是“我们的心灵组织了这场危机,制造了这个痛苦,而那全是因为伤害已经造成,改变必须发生”[3],一如霍利斯在书中如此写道。
因此,如果男士够勇敢,就会开始反身省思:我为何做不出选择?我怎样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我自己能为这些事做什么行动?
最终,当他能够重新出发的时候,他才可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意。也许他得出自己只是亏欠母亲、甚至不爱太太的结论,那至少也总比逃避自由来得正义。
人必须反抗服务了半生的暂时性人格主人,才得以向自己送上并证明作为自由人的身份。
猜你想看:【如何让父母认可伴侣】妈宝不会横空出世,那些逼退儿子女友的妈妈究竟在想什么?
青春过后,我们可曾找到成熟的路?
最后让我们再思考一件事:人要是“足够健康”而无需建立暂时性人格,是否就不必经验中年危机?
理论上也许能够如此假设,只可惜人生并非理论,我们无可避免受到从社会到家庭、父母到个人潜意识的力量所影响,因此暂时性人格必然会产生,有待我们在中年去转化它。
也像佛洛伊德说的,潜意识中没有“死亡”的概念,每个人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必然性,但在中年危机以前,几乎在情感上又从不相信这件事。
所以,即使有一个人从小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又成功,他大概比一般人更容易去理想化自己的状态,提前耗尽年轻时的活力。
那么,他的中年危机就是去面对肉身的可朽与自我理想的衰落。
许多人的幻想,是身体机能和容貌会一直保持年轻时的样子,这事可延续到三、四十岁。如同一位几乎没有朋友的男士,整天只想着如何考取更高的功名、换取更好的待遇,但才刚三十岁的他,已经熬夜熬到满头白发,他还没有从憔悴的面容中看见自己的“永生情结”。
作为一名心理师,我虽然帮助过不少中年人走过他们的中年之旅,但其实转化力量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自己的怀疑与觉察、求变的勇气与耐心。
虽然每个人面对中年危机的形式和意义都不同,但其中的痛苦都是一次改变与转化的召唤,真正的成年,正在前方等待我们跨越恐惧,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