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思过去的恋爱经验吗?比起为了让你受伤的遇见而感伤,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细细反思与观察,每一段关系的过程,看见感情路上的惯性,你会发现其实成熟的爱情,不必是完美的,而是,我们愿意为彼此打破恋爱惯性!
我跟 K 在遇见彼此以前,彼此从来都没有一段恋爱是超过两年的,而我们如今已交往六年,结婚半年。
但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说 K 是我的 Mr.Right,反而是想说,在认识 K 以前,我跟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
遇见 K 以前,我谈过十几次恋爱,意思也就是我也“失败”过十几次。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认真地去找女生约会,目的就是因为我很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没办法好好跟男生谈恋爱?为什么最后总是无法顺利走下去?(女生约会的故事可以开另外一篇文了)
记得当时 25 岁的我与一名朋友 W 深谈了我自己的状况,W 认识那时的我已超过十年。
“你要不要思考一下你过去的交往模式?”
“什么交往模式?”
“也许你在重复某些模式?”
W 的话,让我拿出当初在社会学念研究方法的精神,开始细细反思与观察我每一段关系的过程。花了好一段时间自己整理,我确实看出了一些模式。
-我是感觉派的人,“感觉”比“条件”重要。
-我是行动派的人,感到自己喜欢的时候就会立刻告白。
-我是害怕改变的人,发现彼此产生摩擦的时候,就会立刻说分手。
而这三点,本身就会不断循环导向分手。
“感觉喜欢了就立刻交往,于是来不及确认彼此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就开始了磨合阶段。但是我又特别排斥磨合,总觉得那是勉强彼此的一种行为,于是就立刻分手。”
这些状态,自然让我的每段感情都走不久。
觉察到这些模式的时候,我对前任们感到十分歉疚。过去的我会很早就给予“伴侣”的承诺,最后却又转身而去。来自于那些来不及发生的自我觉察,让他们在与我相遇以后都受了伤。
但也因为这些觉察,让 25 岁的我知道──如果我不改变,我一辈子就会重复这些无疾而终的感情。
而当时让我下定决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知道──我不会永远都遇到那些善良的前任,他们在受伤时,仍然选择好好祝福我,甚至与我重新走回朋友关系。
如果我没办法改变我的恋爱模式,或许有一天,我会遇见一位太受伤的人,进而让自己也承受更重的伤。
同场加映:《以我们告终》心理师书评:解构亲密关系暴力,关乎自己长出爱的勇气
于是 25 岁的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循环模式──我无法改变自己是否对一个人是否有好感,我也无法强迫自己把“条件”当成择偶的主要标准,但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给予承诺”──我告诉自己,下次决定要交往的那一刻,除了本来就会有的心动,我还得确认我也愿意为了跟对方长久走下去,能做好改变自己的意愿。
也因为要确认我想与对方走一辈子,我得花上比过去更多一些的时间确认彼此身上的各种“地雷”是否彼此愿意包容,我才因此理解到了“慢速恋爱”的价值。
27 岁与 K 交往时,我也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交往的第一年,我一度想反悔。记得交往的第一年,我常常被 K 的行为反应气哭到体温飙升,需要躺在地板磁砖上让自己降温(没有夸饰)。
我跟朋友说起我的痛苦。
“跟 K 沟通真的太累了。”
“但 K 的沟通习惯一直都是这样吧?他又不是因为跟你在一起之后才变成这样的。”
“是没错啦…但是交往之后才知道真的好难喔。”
“那就不是他的问题啊,是你选择开始了这段关系,你应该自己想清楚你想不想一辈子与这样的人相处。”
朋友总是比自己聪明的物种。
猜你想看:恋爱可以不再速食?来看《爱在黎明破晓时》的“慢速约会”提案!
这段话至今仍刻在我脑海中,因为是那段话,让我重新记起了我的承诺,也重新记起了,在与 K 交往前,我确实就是被他那些“难搞”的个性所吸引。
毕竟所有美好的特质,在另外一些时刻与情境,也都可以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最后我尝试了过去关系中我甚少做的选择,我很正视地看待了我与 K 之间的冲突,然后用上许多非暴力沟通与创意去做磨合。
而在 K 那头,其实也是类似的故事。他过往的循环模式,也会让他逃避冲突。
所谓缘份,在我们的身上并不是说我们都是彼此的“对的人”。而是在我们相遇的时刻,我们恰巧都做了一样的决定──我们想为了彼此试着改变过去的循环模式,我们想为了对方,尝试做那些我们很陌生、害怕的改变。
不知不觉的,我们已经走过六个年头,距离此刻,上次争执的时间已经久远到有些想不起来。吵架的次数随着相处的时间呈指数递减,因为每吵一次架,我们就多理解了一点该如何与对方沟通,也多理解了我们之所以不一样或吸引彼此的原因。
甚至有趣的是,我们会开始欣赏彼此在冲突之后,如何有创意地试图解决彼此的差异。
最终,我终于明白,爱情并不是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找到那个愿意与你共同成长、共同改变的人。
爱情,不仅仅是浪漫和激情,更是理解、包容和共同成长。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那个愿意与自己一同面对困难的伴侣,并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美好。
让我们在爱情的旅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对方,也爱这段来之不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