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剩下工作、对未来迷惘,无法拒绝上司跟同事的要求,你也有以上状况吗?面对职业倦怠,你可以这样找回工作动力!
文|杜珝萌谘商心理师/旭立心理谘商中心
很多人听到“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这个名词时,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有哪个工作不累?”,甚至很可能把职业倦怠当成一个玩笑话,来形容自己每天累得跟狗一样。
但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职业倦怠可以是一种疾病,甚至可被归类出三个症状,包含: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以及工作效能感降低。
举例来说,人会像是一个精神被抽干耗尽的气球,即使放假休息还是无法把空气充饱,而且充气时还有一个地方又悄悄的漏气。接着这个人会失去原本的活力跟热情,变得不愿意跟工作上的人有来往,甚至更加冷淡麻木,最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存在的价值。
如果你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经进入职业倦怠的状态。
图片|Photo by Hannah Wei on Unsplash
诊断或症状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帮自己贴上标签,而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楚的方针去探索自己感到痛苦的核心原因。
在临床上,许多人一开始求助谘商的主因是工作压力,但将工作压力进一步抽丝剥茧后,会慢慢发现有一部分的压力其实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而哪些情况会造成职业倦怠并且产生恶性循环呢?
一、职涯迷惘
对目前的工作没有热诚但不讨厌,同时也很难从中找到成就感,长期下来孕育出所谓的“缺乏意义感”。这会让人开始觉得一份工作只是糊口饭吃的工具,也就更难在工作上找到自我价值,并减少在职场上建立有支持力的人际关系。
同场加映:职业倦怠怎么办?5 招教你寻求新挑战,重拾新鲜感与满足感、找回工作热情!|DEI 永续人才指南
这种孤军奋战的心情加上对职涯的不确定,会莫名让人产生生命的无意义感进而变成情绪耗竭。如果这是你的情况,或许可以透过劳动部的网站进行职涯探索,也可以透过企业提供的员工协助方案寻找个人特质,再考虑转换跑道的可能性或继续保留原本的工作,也可以思考发展斜杠的机会。
图片|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二、归因于“工作”
埋首于工作中的人,很可能是想利用工作来逃避人生的烦恼,再加上工作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报酬又容易受到社会价值的肯定,因此会不知不觉中将工作当成一个完美的说辞,让自己不需要面对人生或关系中的其他问题。
同场加映:给工作狂的十个休息提案:照顾自己不必结案,生活偶尔需要任性
不过长久下来可能会让逃避许久的问题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成为更没办法面对的状况,最后只好继续投入工作。于是工作成为了一台没有煞车的车子,即使你累到想停却停不下来的情况,最后只能在体力或精神透支的状况下因为失速撞墙了而被迫煞车。
很多时候,要停下来面对人生的难题实在很困难,而最不乐见的是身体需要猛烈的踩下煞车,并让主人用忧郁、焦虑症或职业倦怠等的症状,才会意识到自己一直用某些方式来因应人生的困境。
图片|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三、职场上的“Yes Person”
一个不知道怎么说“不”的人,常常把对方的重要性放在自己之前,这个特质在求助谘商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有时候,你不好意思拒绝的请求,却成为了别人好意思继续麻烦你的机会。这和华人文化从相互扶持的美德,到害怕自己变成只扫门前雪的自私鬼颇有关系,因此让我们成为了在关系上难以拒绝他人的桎梏。
同场加映:你也有“超级帮手症候群”吗?总是想帮助别人、好人做到底的背后信念
在职场上,当无法设立界线拒绝同事及主管的要求时,或许会得到一些被认同及被需要的感觉,不过长期下来不仅工作量会无限增加、时间管理变得困难,心中也会渐渐出现做得比较多但跟大家领一样薪资的不平衡感,进而逐渐磨损掉对原本工作的热情。
如果你是一位 Yes Person,邀请你练习说出“我真的太累了,我无法接这份工作”这句话,观察自己在练习拒绝人时心中的感觉是什么?是自责?害怕?还是羞愧呢?或许这份感觉,才是你需要面对的内在深处的需求。
图片|Photo by Trung Thanh on Unsplash
任何一项活动,在长时间进行下都会带来疲惫或麻痹感,但如果这个感受已经困扰你许久,或许承认这份困扰并陪着自己找一位信任的人共同面对,可能会让喘不过气的胸口稍微松一口气。
症状并不是标签,而是一把通往自我了解大门的钥匙,开门后,也许真诚地看见职业倦怠背后的深层问题时,将会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
《受苦的灵魂》一书中提到,症状只是讯号,如果我们不关注症状的根源,只是消除症状,就像把警示灯的灯泡拿掉一样,危机仍然存在,只是人们视而不见。